達利婭·卡列尼娜
歐洲人喜歡用文字表達情感,而日本人則習慣于用圖畫交流思想。
文字就是繪畫
“日本繪畫史可追溯到數個世紀以前,日本人借用了中國漢字形和音的特點,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文字?!比毡締栴}專家、《漫畫在俄羅斯和日本》一書作者尤里·馬蓋拉說道,“其每一個文字都代表一種‘意象,組成一句話就可以反映出一種特有的‘意境?!?p>
無論漫畫的風格和體裁如何,所有漫畫人物的特點都可以用一個詞形容——“卡哇伊”。
與西方的書寫符號不同,東方的書寫符號借助圖畫表意。這種信息傳達方式深刻地影響了日本人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例如,“ autumn(秋)”一詞,在漢字中由“樹”和“火”兩部分組成。日本人據此聯想到夏去秋來之時,樹葉變換的顏色,又聯想到獨具秋色的火紅色的楓葉。因此他們常常在繪畫中用紅色楓葉飄落的場景表示秋天。
“早在19世紀,日本著名詩人、散文家正岡子規(guī)就曾說過,文字就是繪畫。日本著名漫畫家江川達也也認為,日文是比歐洲文字更近似繪畫的一種文字。因此,也不難解釋,為什么漫畫以及其衍生出的動畫等在日本文化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庇壤铩ゑR蓋拉說。
日本著名漫畫家、動畫制作人手冢治蟲被公認為現代日式漫畫的鼻祖,他曾說:“繪畫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暗語、一套表情符號,我甚至覺得自己不是在‘畫圖畫,而是在‘寫歷史?!?/p>
插畫生活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像日本一樣,有如此多高水平、廣受歡迎的多產插畫家。日本現代插畫是數個世紀文化和歷史沉淀的產物,如今已在激烈的競爭中走向成熟。在日本,插畫像空氣和水一樣,無處不在。在街頭貨攤上的雜志中超過一半的封面都是繪畫風格的;在東京商業(yè)街區(qū)秋葉原,到處都是巨大的動漫廣告牌;電視中播報天氣預報的也是動畫人物。甚至當你向路人問路時,隨便一個路人都可以立即準確明了地為你畫出路線草圖。
日本插畫也各式各樣,大多數出現在雜志報紙、服裝和包裝上,還有許多出現在動畫電視廣告上。日本人對各種卡通形象也情有獨鐘,例如風靡全球的Hello Kitty、輕松熊和哆啦A夢等,最初這些卡通形象也源于繪畫藝術,由于廣受歡迎,它們被制成毛絨、塑料、橡膠制的玩具。還有專門為電話、智能手機、iPad、產品包裝、書籍、專輯封面、兒童連環(huán)畫冊等提供插畫的廣告公司。雖然存在于畫紙上的“真正”插畫越來越少了,但以電子形式出現的插畫仍然出現在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
當今日本的大多數插畫家和漫畫家都運用數字化技術進行創(chuàng)作,但他們也沒有丟棄手繪創(chuàng)作。就像我們所熟悉的動畫產業(yè),盡管近50年風生水起的3DCG動畫創(chuàng)作已成為基于漫畫創(chuàng)作的主要動畫形式,也需要先用鉛筆在紙上進行初步創(chuàng)作。
歐洲藝術源自宗教和哲學,日本藝術則起源于手繪創(chuàng)作。在歐洲文化中,藝術本身具有“新穎”、“獨特”的意味,也總在無形之中影響著文化和教育。而在日本,人們對插畫、動漫、動畫藝術的需求首先影響到的是商業(yè),并使諸多繪畫家在國際上享譽盛名。
日本小學設有素描課,并且是作為必修課。日本擁有包括東京藝術大學、 武藏野美術大學、大阪藝術大學、日本東北藝術工科大學等在內的十幾所可專攻繪畫的藝術大學。
日本插畫各式各樣,大多數出現在雜志報紙、服裝和包裝上。
漂浮的世界——動漫
大大的眼睛、色彩鮮艷的頭發(fā),混雜著虛幻、玄妙和性感,眾所周知,這就是日本動漫。
“動漫顧名思義,即動畫和漫畫的簡稱,漫畫實際上就是動畫的最初形態(tài)。大多數漫畫都是黑白印刷的,極受歡迎的漫畫會被拍成動畫電影?!眮碜匀毡舅膰鴯u東北岸港高松市的木下順介導演說道,“日本漫畫不同于普通的繪畫作品,對細節(jié)刻畫要求十分嚴格。例如,人物的情感表達有一套固定的繪畫模板:眼睛中的閃電表示發(fā)怒,太陽穴脹起的靜脈表示容忍等?!?/p>
漫畫是日本流行文化的主要成就。日本三分之一以上的出版物都是漫畫,在日本的圖書市場占有數百萬美元的份額。漫畫的藝術特點在于能夠傳達人物的內心狀態(tài),并將所有情感加倍放大。高興、驚訝、喜悅、嫉妒、厭惡——每一種情感都有固定的描繪模板,例如,前額對叉的皺紋表示憤怒,方形口表示暴怒等。在當下這種電子閱讀流行、網絡信息高度發(fā)達的時代,使日本人仍愿意花錢購買漫畫冊,平均每冊花費20分鐘的時間來閱讀。
漫畫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與性和暴力緊密關聯。行色匆匆的白領們會在地鐵里對著描繪離奇尸解和穿著暴露內衣少女的漫畫癡癡發(fā)笑,日本人并不覺得這有什么不體面,并認為這是不可或缺的一種消遣型文化。
當然,適宜成年讀者的漫畫中表達暴力和性的舞臺更加寬廣。但即便是日本青少年可以閱讀的漫畫中描繪暴力和性愛的成分也比西方更多??紤]到性別和年齡的差異,日本漫畫針對不同的閱讀群體將漫畫嚴格劃分為男性和女性漫畫、青年和少女漫畫、男孩和女孩漫畫,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也都有適合自己的漫畫。
日本動漫行業(yè)可謂世界第一,從而衍生出各種各樣的“吉祥物”。日本幾乎所有地區(qū)都有自己的吉祥物,甚至是日本47都道府縣的各警察局、稅務局等政府行政機關也都有自己的吉祥物。
動漫的發(fā)展除了帶來許多衍生品外,還推進了許多新興文化現象的繁榮,例如cosplay(Costume Play的簡寫,指利用服裝、飾品、道具以及化妝來扮演動漫作品、游戲中的角色)。許多人認為cosplay僅是簡易的化妝舞會,但事實上并非如此。cosplay是癡迷于漫畫、動漫、電子游戲人物的狂熱者為了表達對人物的熱愛之情和世界觀的一種角色扮演游戲,20世紀80年代時源于日本。角色扮演者與漫畫人物打扮相同,追求最大程度地模仿人物原型的外形。起初,這種模仿秀不僅沒受到大眾歡迎,甚至都沒有得到廣大漫畫迷的認可,被認為是一種極為不嚴肅的行為。但現如今,它已成為日本流行文化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在日本和甚至其他很多國家還有專門生產cosplay服飾的工廠和專門售賣動漫人物配飾的商店。
悲喜劇、動作片、幻想文學和賽博朋克(是由cybernetics和punk的結合詞cyberpunk而來,又被稱為數字朋克、電腦叛客和網絡叛客,類屬科幻小說的一個分支,以計算機或信息技術為主題)等,所有題材的漫畫都被極其詳盡地劃分為眾多分支,即便你是一個品味刁鉆甚至怪異的讀者,也能找到想要的漫畫。但無論漫畫的風格和題材如何,所有漫畫人物的特點都可以用一個詞形容——“卡哇伊”。這是一個褒義形容詞,在現今的俄羅斯網絡上也非常流行,是日語“好可愛”的意思。閃著大眼睛的嫵媚少女、毛茸茸的小動物、嘴角咧到耳根的小男孩都不由得讓讀者心生愛意。但也有完全“不卡哇伊”的漫畫,例如成人漫畫——淫穢漫畫。
在其他國家,許多人都對動漫藝術并不感冒,在日本也不例外,盡管日本人比我們更習慣于接受視覺信息。日本動畫題材多樣,西方人談到不喜歡日本動漫的原因時經常是受一些成人題材動畫的影響,當然,也并非所有日本人都喜歡這樣的動畫。
在日本國內,漫畫比動畫更受歡迎、更大眾化,其中還會涉及從幼兒園到政府部門的各社會項目。
在日本,漫畫、動畫伴隨著孩子的成長。二戰(zhàn)后,也是它們給予了一代人夢想和希望,影響了整整一代人,這代人又將這種感情傳給了孩子。
起初,漫畫是一種嚴肅的藝術形式。1603-1867年,畫家們研究出版畫技術,在木頭上大量生產連環(huán)畫,以商業(yè)目的出版的漫畫開始出現。出版商想吸引更多的成年讀者購買漫畫,讓漫畫家嘗試各種新穎題材,最后他們找到了女性題材。
與少年漫畫同期,少女漫畫也繁盛于二戰(zhàn)后10年。起初,少女漫畫只是一種純粹的諷刺漫畫,隨著時代變遷,驚險、悲劇、幻想和幽默等元素逐漸融入其中,故事情節(jié)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復雜。
少女漫畫傳統(tǒng)上是指以6至18歲的少女為主要讀者對象的漫畫,實際上在其作者和連載的雜志增加后,有針對6-12歲的女童和18-25歲女青年的作品,絕大部分少女漫畫家為女性,她們更懂得少女的內心世界,從而能夠深入鞏固第一人稱少女漫畫的意識形態(tài)。情節(jié)大部分以豪華絢爛的愛情故事為主,現在的少女漫畫經過不斷演進,一部分也適合擁有純真之心、唯美主義或者一切喜歡戀愛類漫畫的人。與少女漫畫類似的女性漫畫又被稱為淑女漫畫,以20歲以上的女性讀者為受眾,尤其是家庭主婦和辦公室女郎。
此外還有以青少年為主要讀者的漫畫。其讀者組別甚廣,包括許多兒童和少女,甚至成人也是少年漫畫的忠實讀者。一般以打斗、懸疑、冒險、科幻為主題,大部分主角都為一個目標努力奮斗。青年漫畫則面向18歲到25歲的青年人。也包括一直看下去的三四十歲的讀者。
日本還有許多特殊題材的漫畫,例如,男同性戀題材漫畫被稱為yaoi,女同性戀題材的漫畫則被稱為yuri。
日本所有商店都賣漫畫,甚至24小時便利店都可以看到擺有各式各樣漫畫的書架。漫畫之所以流傳度廣、受歡迎度高,和日本民眾的識字率高也密切相關。日本小學畢業(yè)的孩子就可以看懂成人報紙。在日本,動漫是三大經濟支柱產業(yè)之一,不僅優(yōu)秀的漫畫作品不勝枚舉,優(yōu)秀的漫畫家也多如牛毛。全球60%的動漫作品都產于日本。日本平均每周都有近50部動漫出產,當然首先主供日本國內需求。日本動漫的獨到之處就在于其源于生活的點滴又回歸到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即使有時充滿虛幻色彩,也抹不去生活氣息。在人物設定和情節(jié)安排上也都很容易讓讀者和觀眾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產生共鳴。
用心制作
上世紀初,動漫還只是被一些個人愛好者追崇,現如今已有諸多大型企業(yè)專門從事動漫生產,這里除了有技藝精湛的漫畫家,還有數百名畫師助手幫助描摹部分輪廓。
“畫師助理,”木下順介說道,“是一個需要大量腦力的工作,并且要具有孜孜不倦、埋頭苦干的精神。日本動畫師、動畫導演和吉卜力工作室創(chuàng)始人之一宮崎駿早期也曾在日本老牌動畫制作公司東映動畫公司做助理,參與一些電視動畫輔助工作,而如今的宮崎駿已被稱為‘日本的華特·迪士尼?!?/p>
美國人華特·迪士尼的名字在全球聞名遐邇,同樣,對日本動漫迷來說也并不陌生。1942年,迪士尼動畫《白雪公主》在東京上映,這部動畫的藝術效果和人物塑造手法對日本動畫產生了深遠影響,并為動畫產業(yè)在日本的長遠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富有表達力的大眼睛,用線條代替了嘴和鼻子的形狀,纖細的胳膊和腿,不尋常的大腦袋——這就是如今的日本動漫人物形象。東方人認為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所有情感和經歷。日本人也認為通過眼神傳達以外的其他方式表達情感是不得體的行為,因此漫畫家將眼睛作為漫畫人物傳達情感的主要途徑。性格天真的動漫人物的眼睛幾乎能占到臉的一半面積;反面角色的眼睛總是很多變;眼睛中出現幻境,表示人物富有浪漫的幻想;人物勇敢、嚴肅時,眼睛的瞳孔就是全黑的。
“當然,所有漫畫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被拍成動畫,并受到廣泛歡迎。70%大獲成功的漫畫家都是靠選用典型、為人所熟知的人物形象:例如,日本神話傳說中的女性或是美國動畫中的超級英雄。其余30%的成功漫畫家都是靠觀察生活中真實的人類情感和故事。”木下順介說。
“世界各個國家的故事在情節(jié)和中心思想上都是相通的,善惡也是共通的,”木下順介認為,“日本讀者認為有趣的漫畫,也能令其他國家的讀者產生共鳴。喜怒哀樂無需翻譯,就可以使讀者感同身受,漫畫家就是通過這點打動世界讀者的?!?/p>
[編譯自俄羅斯《環(huán)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