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春
湘西的鳳凰是一座平和而又帶有野性的小城,它既是一座在民歌和民俗中漸漸老去的古城,又是一座在杵聲和月色里流淌著美麗傳說故事的古城,還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韻味的古城,更是一座蘊涵了史學(xué)、美學(xué)、哲學(xué)以及文學(xué)意味的古城。我知道鳳凰古城是從沈從文先生的中篇小說《邊城》開始的,在我的印象里,鳳凰是由一個人、一本書、一條江構(gòu)成的……
一個人
世人知道鳳凰、了解鳳凰,都是從一個人開始的,這個人就是沈從文先生。我去鳳凰就是沖著沈從文先生去的,他的故居怎能不去。我們在導(dǎo)游的引領(lǐng)下走進(jìn)沈從文先生故居。先生的故居是其曾任清朝貴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購買民宅拆除后興建的,是一座火磚砌成的平房。四合院內(nèi)分為前后兩進(jìn),中有方塊紅石鋪成的天井,兩邊是廂房。房屋系穿斗式木結(jié)構(gòu)建筑,采用一斗一眼的合子墻封砌,小巧別致,古色古香,清靜典雅,里面陳列著先生的一些影照及墨寶,整座建筑具有濃郁的湘西建筑特色,沈從文先生就在這里度過了他充滿傳奇色彩的童年。
沈從文(1902-1988年),原名沈岳煥,苗族,湖南鳳凰人。沈從文先生只讀過兩年私塾,按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劃分僅有小學(xué)文化水平,他的知識和智慧更多的是大自然和人生這兩部大書賜予的。沈從文先生15歲時從軍,在5 年的軍旅生涯中,他大部分時間輾轉(zhuǎn)于湘西的沅水流域,湘西的沅水滋育了沈從文先生的性情。
沈從文先生1924 年才開始文學(xué)創(chuàng)作之路,他的小說、散文大都與水有關(guān)??梢赃@么說,對水的體驗培養(yǎng)了沈從文先生特殊的審美心理,從而轉(zhuǎn)化成他小說里優(yōu)美的詩意,這些在先生的《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漫步在沈從文故居的每個院落和房屋,品味著陳列的每一件文物,我感到這里的一切都在傾訴著先生對鳳凰古城的不舍情懷。故人已逝,人去樓空,但遺芳猶存,文氣充盈著這座古城,潤澤著生于斯長于斯的漢苗子民。
站在故居前面,我想起了他筆下那個住在沱江邊白色小塔下一個單獨人家的小女孩翠翠,想起了他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本于自然、回歸自然的哲學(xué)思想,想起了他那“優(yōu)美與健康和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想起了他被譽為中國文壇“鄉(xiāng)土文學(xué)之父”,想起了他在上世紀(jì)的1988 年與諾貝爾文學(xué)獎擦肩而過的遺憾。我還想起了很多很多、很多很多……
一本書
了解鳳凰僅僅走近沈從文故居是不夠的,還必須走進(jìn)一本書,這本書就是《邊城》。《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寄寓了先生“美”與“愛”的美學(xué)理想,也是他表現(xiàn)人性美最為突出的一部作品。該書通過翠翠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人們在自然、世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地重復(fù)著悲涼的人生,寄托了作者心中對民族、對個人的隱痛。
奠定沈從文先生在我國文學(xué)史上地位的就是《邊城》這類牧歌式的小說,先生的這些小說總是以真摯的感情、優(yōu)美的語言、詩意的情緒為我們營造出一派理想世界,宛如清新悠遠(yuǎn)的牧歌,傾訴著先生對湘西的眷戀,對自然的感懷,對至善至美的人情與和諧寧靜理想境界的想象。先生這種特殊的文化選擇和文化觀念在他的小說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現(xiàn)。
在鳳凰古城,為尋找和拍攝沈從文先生《邊城》一書中描寫過的白色小塔,我沿著沱江一邊拍攝一邊尋找……
一條江
走進(jìn)鳳凰,首先躍入眼簾的是柔波清澈的沱江。沱江是湘西的母親河,她依著古城墻緩緩流淌,世世代代哺育著古城兒女。
沱江是鳳凰縣境內(nèi)最大的河流,沱江從西至東橫貫鳳凰縣中部地區(qū),流經(jīng)9個鄉(xiāng)鎮(zhèn)后,于瀘溪縣的武溪鎮(zhèn)匯入沅江,全長131 公里,在鳳凰縣境內(nèi)就有96.9 公里。
坐上沱江的烏篷船,聽著艄公號子,看著兩岸已有百年歷史的吊腳樓,真是別有一番韻味。順?biāo)麓┻^虹橋,一幅江南水鄉(xiāng)的畫卷展現(xiàn)于眼前:萬壽宮、萬名塔、奪翠樓……一種遠(yuǎn)離塵世的感覺油然而生。
漫步沱江,一幅淡雅素色的丹青畫卷就會在面前徐徐展開,月牙形的小船撐離岸邊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江面上閃動跳躍的細(xì)浪仿佛把沱江喚醒。沱江水清且綠,水中綠油油的水草迎著江水做出曼妙的舞姿,令人心曠神怡。
鳳凰最有特色的是沱江邊的吊腳樓,一眼望去,沱江兩側(cè)全是高高低低、錯落有致的吊腳樓,一排排地扎根岸邊,探出身子似要擁抱沱江。鳳凰的吊腳樓體現(xiàn)了湘西人古樸典雅的建筑風(fēng)格,是鳳凰古城給世人留下的不朽之作。緩緩行走在沱江邊,仔細(xì)觀賞那些倚河而搭、連綿不斷的吊腳樓,一根根木柱撐起一棟棟小巧玲瓏的房子,撐起一個個甜蜜溫暖的家。偶有一扇朝江的窗戶撐開,剎那間給了人無數(shù)的奇思妙想,多想里面突然有個女兒的臉探出,卻久久沒有動靜。窗外那塊藍(lán)印花布一直垂著不動,“翠翠”怎么不露面和我們打個招呼呢?在如此的惆悵中,我一步一回頭,開始捕捉下一個風(fēng)景。
一座城
鳳凰自古以來就是苗族、土家族雜居地,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三年(1704 年),歷經(jīng)300多年的風(fēng)雨滄桑,如今東門、北門的古城樓尚在。城內(nèi)的青石板街道,江邊的木結(jié)構(gòu)吊腳樓以及朝陽宮、楊家祠堂、沈從文故居、熊希齡故居、天王廟、大成殿、萬壽宮等建筑,無不具有古城特色。
鳳凰古城以古街為中軸,連接無數(shù)小巷,溝通全城。古街是一條青石板路,古時便是熱鬧的集市,如今更加生機勃勃。鳳凰古城的標(biāo)志性建筑是虹橋,原名臥虹橋,歷史悠久。古城的北門樓本名碧輝門,采用紅砂條石筑砌,既有軍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是古城的一道堅固屏障。古街兩邊的建筑飛檐斗拱,店鋪中陳設(shè)著琳瑯滿目的民族工藝品,濃濃的古意透出古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來來回回地走在石板路上,到處都能讀到歷史的滄桑。鳳凰的小巷大多是由青石板鋪就,那一塊塊從山里背來的青石,縱橫交錯成古城的血脈,已被一代代人的腳板打磨得油光發(fā)亮,是古城歲月的最好見證了。
古城的北城樓始建于明朝,至今依然保存完好,雄偉壯觀。它前臨沱江,背倚古城,也是游人觀城賞水的好地方。站在樓上向沱江上游眺望,不遠(yuǎn)處有兩座極具特色的跳巖,離我們近一點的是一座石墩橋,可供兩岸人們來往行走。另一座石墩橋的規(guī)模和體積稍大些,也是以巖石立于江中的石墩橋,與前者不同的是石墩上鋪了厚重的原木,導(dǎo)游介紹說這座石墩橋是為了方便本地居民抬或扛大件的物品而建的。如今這兩座跨沱江而建的跳巖,不僅是兩岸百姓來往的便利通道,而且也成了鳳凰古城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
湘西之旅給我的印象清晰而又朦朧:古樸的青石板路,依山傍水的小城,清澈的沱江穿城而過,紅色砂巖砌成的城墻佇立岸邊,更有古色古香的吊腳樓群,處處都充滿詩情畫意,讓人感覺很真實,卻又似在夢里。這座中國最美的小城,既像一個美麗而多情的少女,又像一顆瑩潤透明的人間明珠,恬靜地閃爍在湘西的崇山峻嶺中,讓我們時時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