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亮
前幾天,從一個熟人家中看到幾張民國時期的紙鈔。因為平時喜歡收藏錢幣,便問朋友有沒有想出手的意思,如果有,我可以用稍高于市場價的價格買下來。朋友問我:“為什么要稍高于市場價?”我說:“因為從您這里,我肯定買不到贗品。”
但他似乎不相信我的話。他說他一直以為這幾張紙鈔值很多錢,問我是不是想從他這個外行手里撿漏。我說:“你憑什么認為這幾張紙鈔可以賣很多錢?”他說:“因為稀缺??!”我問:“你憑什么認為這幾張紙鈔稀缺?”他說:“因為我從來沒有在別人手里見過這樣的錢?!蔽倚?。原來他認為稀缺和值錢的理由,只因為他從沒有見過。那么打個比方:假如他生活在沙漠里,假如他從未親眼見過貝殼,按照他的邏輯,貝殼在這世上肯定是非常稀缺、非常值錢的。
他沒有見過,并不等于真正稀缺。其實他只需去一趟郵幣卡市場,便可以在幣商那里見到成沓成捆這樣的錢。尋找一件東西,必須找對地方。沙漠里是找不到貝殼的,要想找到貝殼,海邊才是最好的選擇。
問題就出在這:這幾張民國紙幣,無論在成沓成捆出現(xiàn)的郵幣卡市場,還是在看似稀缺的普通老百姓家里,都不值錢。也就是說,它的價值不在于它所處的位置,而在于它的本身。假如它是一張真正稀缺的紙幣“背水”或者郵票“一片紅”,那么,不管它在哪里,身價肯定不菲。
中國人一直有“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的說法,我并不以為然。事實上,如果自身沒有價值,即使做了雞頭,也還是沒有價值;如果自身有了價值,即使是做了鳳尾,也是有價值的。鳳尾自得其樂,只不過是因為沙漠里找不到貝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