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敬
檔案是國家、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像、聲像及其他形式的原始記錄,具有其它資料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伴隨著計算機通信和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信息時代已悄然而至,出現了大量的電子文檔,形成了電子檔案與以紙質檔案為主體的傳統(tǒng)檔案并存的局面。但是,無論是電子檔案還是傳統(tǒng)檔案,其價值都是便于利用,因此,我們必須了解傳統(tǒng)檔案和電子檔案的優(yōu)勢和劣勢,盡全力發(fā)揮、伸展二者的優(yōu)勢,揚長避短、相互補充,才能進一步提高檔案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一、傳統(tǒng)檔案和電子檔案的形成過程
1954年11月8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提議,成立國家檔案局的建議獲得批準,主要收集、搶救明清時期和民國政府的檔案和逐步管理各級機關、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的檔案工作,逐漸形成了大量的歷史檔案,1987年9月5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我國的檔案管理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軌道。隨著我國人口的激增、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檔案的種類越來越多,檔案的數據越來越復雜,傳統(tǒng)的人工記錄、手工檢索、人工調卷,已經不能滿足為經濟建設服務,適應不了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我國檔案部門應用電子計算機最早可追溯到70年代,但真正有計劃的建立自己的系統(tǒng)是1985年,“九五”規(guī)劃中的“金信工程”為全面實現檔案信息處理和管理的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到上世紀90年代,借用現代化的管理技術和手段,運用計算機和檔案信息自動化系統(tǒng),以計算機盤片、磁盤等化學磁性材料為載體形成的電子檔案材料,逐漸成為了傳統(tǒng)檔案的一個有益補充。
二、傳統(tǒng)檔案與電子檔案的共同點
傳統(tǒng)檔案與電子檔案存在共性,具有檔案的一般特征和性能。第一,二者都是實體檔案,都是文件存在的一種方式,是信息與載體的統(tǒng)一體,都有可參考利用的價值。第二,二者都具有原生性,都記錄的是真實活動和真實發(fā)生的歷史,它或是國家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的,或是人類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文件轉化而來的,或是特定的形成者在當時當地直接使用的原始文件的轉化物,不是事后編寫或隨意收集的材料。第三,二者具有相同的價值形態(tài),都具有知識價值、憑證價值、史料價值和法律性。第四,二者的利用和變化規(guī)律相同,都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檔案知識價值向史料價值轉變,由立檔單位利用向社會各方面利用擴展,且其利用價值具有潛在性,其保密性遞減。
三、傳統(tǒng)檔案的優(yōu)劣勢
傳統(tǒng)檔案的優(yōu)勢大于劣勢,其優(yōu)勢主要包括五個方面,一是具有原始性。是能夠清晰的看見、真實的觸摸的物質,具有物理實態(tài)的特征,是最原始的記錄。二是具有文物性。是歷史的見證,有些傳統(tǒng)檔案不僅具有檔案價值,而且在史學研究、工作參考、文物考證、藝術鑒賞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比如,我國的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就有明清歷史檔案約1000余萬冊,還有其他民族文字和英、法、俄等外國文字的檔案。三是具有包容性。傳統(tǒng)檔案不僅包括紙質檔案,而且包括照片、圖片、勛章、字畫、商標、郵票、鈔票等多個領域的內容。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名人檔案館中,就有蔣介石、馮玉祥等個人檔案47個全宗6000余卷,很多檔案藏品鮮為人知。四是具有不可復制性。其中紙質檔案由紙張、字跡材料、字跡三者相結合,在形式上保留了歷史的真跡,可信度高,不容易篡改。比如:明清皇帝的昭告,孫中山親筆批示和簽發(fā)的文件等等。五是具有耐久性。只要我們按照檔案管理程序進行操作,并注意排除其發(fā)生化學作用的必要條件,就可以將傳統(tǒng)檔案延長到上百年甚至更長時間。六是具有保密性。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經驗豐富,尤其隨著科技的進步,監(jiān)控、報警、防盜設施的配套,不易泄露的能力特別突出。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傳統(tǒng)檔案的不足之處也逐步顯現出來。包括:一是傳統(tǒng)檔案在接收、征集、整理、保管的過程中,特別是紙質檔案在歸檔、立卷、裝盒的過程中投入人力多,工作量大,且效率低下。二是傳統(tǒng)檔案占用的庫房空間大,要求的溫度、濕度、防火、防盜等條件高,且不利于查找,給管理工作帶來不便。三是在同一時間地點傳統(tǒng)檔案的利用受到局限,特別是紙質檔案往往只能一人使用,不能進行信息資源共享。
四、電子檔案的優(yōu)劣勢
相對于傳統(tǒng)檔案而言,電子檔案具有傳統(tǒng)檔案不可比擬的鮮明特征。一是具有便捷性。電子檔案不僅為歸檔提供了便捷的手段,而且提供了信息利用的快速通道,免去了立卷、歸檔、查找的困難,減少了管理人員,減輕了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有利于節(jié)省大量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檔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二是具有共享性。打破了紙質文件“有形”的觀念,打破了紙質檔案“固定場所”的限制,打破了“利用時間”的限制,使同一份文件可以通過復制、下載、網絡傳遞、利用移動硬盤等方法,在同一時間,不同地點,被不同利用者共享。三是具有多樣性。利用者可以結合自身所需,利用計算機可以更方便快速的對文件、信息進行分類、統(tǒng)計、匯總、打印、復制等,可以進行多種形式的信息處理和分析,很大程度上提高電子文件信息的利用效率。四是具有經濟環(huán)保性。利用電子文件可以節(jié)省紙張,節(jié)省保存文件的空間。電子文件可以無消耗被重復利用,當一份電子文件需被傳遞給多個利用者時,電子文件可以通過郵件、網絡傳輸、文件傳遞等方法,而不必通過傳統(tǒng)的紙質文件遞送到利用者手中。五是具有保護原件性。紙質載體上的信息會隨著利用次數的的增加越來越被損耗,如:字跡越來越老化、淡化、模糊,檔案原件紙質變得脆碎、破損等等。但電子檔案卻與紙質檔案不同,不論電子檔案被復制、打印,檔案的文件內容都不會受到損傷,不會對電子檔案的壽命產生任何影響。同樣,電子檔案也存在一定的劣勢,包括,一是存在更大的風險性。如果沒有積極有效防范風險的措施,很容易造成信息泄露和數據被盜。同時,由于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技術侵襲保存檔案的計算機,計算機中的檔案很容易就會被竊取,從而導致國家珍貴檔案泄漏出去。也由于電子檔案極易被拷貝、復制等特點,電子檔案也很容易被不法分子盜用。二是存在不穩(wěn)定性。電子檔案在利用過程中,如遇到計算機中毒及設備故障,存儲庫房溫濕度的變化,保存電子檔案的U盤、光盤、磁盤等受到外界強磁干擾等原因,其信息內容很容易被修改和破壞,導致檔案內容丟失和損壞。三是存在對設備的依賴性。電子檔案的閱讀必須借助一定的計算機或相似的設備才能進行,而紙質檔案適合在較廣泛的環(huán)境以自由的方式閱讀,無需借助任何特殊設備。
(作者單位:承德市科技局生產力促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