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對于家庭暴力,國家、社會和個人在過去都沒有太大的關注,對其也知之甚少,甚至還有不少誤解?!斗醇彝ケ┝Ψā返某雠_解開了這些誤解,也為人們普及了家庭暴力的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是該法律為施暴者敲響了警鐘,為受害者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關鍵詞 家庭暴力 誤區(qū) 《反家庭暴力法》
作者簡介:朱佳,西藏民族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3-024-02
家庭暴力發(fā)生在社會的任何一個角落,但是社會對家庭暴力的關注和了解還不夠,尤其在過去的二十年間,人們對家庭暴力存在許多誤區(qū),使得家庭暴力一直處在黑暗角落被社會冷落,導致許多人尤其是婦女遭受暴力和情感折磨而致悲劇一幕幕上演。幸運的是,《反家庭暴力法》于2015年1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上被表決通過,并于2016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如此一來,公權力介入私人領域,有利于保護受害者的人身權利,減少家庭暴力的發(fā)生,遏制悲劇的再次上演。
一、 家庭暴力的界定
《反家庭暴力法》第一章第二條明確規(guī)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
對《反家庭暴力法》的定義有兩點是值得注意和思考的:
(一) 家庭暴力的類型
1.身體暴力。身體暴力主要包括推搡、扇耳光、拳打腳踢、棍棒打、皮帶抽、煙頭燙、沸水燙、刀砍、火燒、硫酸毀容、殘害肢體等,這些觸目驚心的詞語真真實實地發(fā)生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但大多都不為人知,隱秘地藏在某些角落,任那些受害者獨自承受這樣的傷痛。
2.精神暴力。精神暴力可以分為情緒暴力和心理暴力:
頻繁地謾罵、侮辱、貶低等,或對受害者不理不睬,也不與之離婚,視其為物品,這種暴力就屬于情緒暴力。在這種情況下,受害者會覺得毫無價值感,活著沒有一點希望。
心理暴力,指施暴者威脅受害者或當著受害者的面砸東西、折磨寵物、自虐或自殺等,使受害者在心理上產生恐懼,進而被迫受制于施暴者。
精神暴力造成的傷害一點也不亞于身體暴力帶來的傷害,每次的精神暴力看起來都不嚴重,但家庭暴力都是頻繁和持續(xù)性的,受害者在經年累月的精神暴力的折磨下,在心理上留下的傷害是極大的。如果說身體暴力在平靜期時會使受害人還有幻想和希望,但精神暴力的傷害卻是讓受害者看不到希望而感到絕望。
3.性暴力。性暴力指施暴人故意傷害受害女性的性器官、或強迫肛交或口交、強迫受害女性接受她認為是貶低她的人格的性行為方式等。性暴力常常伴隨著身體暴力,多數施暴者施暴后會馬上強行性交行為,許多以暴制暴殺夫的女性都長期遭受著讓人毛骨悚然的性暴力。
4.經濟控制。經濟控制之所以被視為家庭暴力,是因為一旦施暴者對受害人進行了經濟控制,就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受害人的身心。施暴者不讓受害人出去工作,或者家里的所有收入都交由他管理。當受害人需要錢花的時候不得不向他伸手要錢,若要不到錢還要受施暴者的一頓打,在這種情況下,受害人只會感到屈辱、無助、毫無價值感,甚至到絕望的境地。
(二)衡量構成家庭暴力的標準
如果僅以傷害后果作為衡量施暴者的行為是否構成家庭暴力,不利于保護受害人的人身權利。
首先,家庭暴力是發(fā)生在親密關系中的暴力,它不同于陌生人之間的暴力行為,它不會只發(fā)生一次就停止了,而是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家庭暴力具有頻繁性和持續(xù)性。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的家庭暴力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即每次的家庭暴力造成的傷害后果都看似不嚴重,夠不上輕傷標準,這就會因缺乏法律依據而無法處理。但是一次次這樣看似沒有嚴重后果的家庭暴力長期折磨著受害者,長此以往,對受害者造成的身心傷害一點也不輕。
其次,不同的個體對家庭暴力的承受力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承受力弱,只需一次受暴經歷就被打怕了,從而出現了順從行為,以后施暴者不用動手,只要一個眼神或一個表情,就可以輕松控制受害人,而有的人承受力強,在多次受暴后才可能出現順從行為。難道這樣的施暴行為就不屬于家庭暴力嗎?
因此,是否構成家庭暴力,應該以加害一方的暴力行為是否已成為一種行為模式為認定標準,即受害人稍有不從,就會挨打或受到恐嚇,使其產生恐懼感、無助感,害怕再次受暴而被迫選擇順從,這樣的行為已然構成了家庭暴力。
二、家庭暴力中常見的誤區(qū)
之所以家庭暴力沒有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其原因主要在于對家庭暴力的了解不夠,甚至有不小的誤解。
(一)家庭暴力是家務事
長期以來,家庭暴力都發(fā)生在親密關系中,非常隱秘,而且大多數人認為這只是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打打鬧鬧,是別人家的家務事,況且也沒什么嚴重的后果,外人不便干涉。
研究表明,在家庭暴力關系中,90%的受暴者是女性。受我國長期以來男尊女卑這一封建思想的影響,女性是男性的私有財產這一思想還或多或少地存在人們的潛意識里。
從法律規(guī)定來看,侵犯他人人身權利屬于違法犯罪行為。但是女性的人身權利卻被人為地分為公共領域的人身權利和私人領域的人身權利,這樣的劃分本身就是男女不平等的一種表現。非家庭成員對女性施暴,施暴者會受到懲罰,因為行為人侵犯了女性在公共領域的人身權利,是觸犯法律的,應當受到懲罰。但家庭成員對女性施暴卻不會受到懲罰,只因為行為人侵犯的是女性在私人領域的人身權利,這種行為被視為家務事。同樣的行為、同樣的后果、同樣的法律規(guī)定,只是行為人與受害者的關系不同卻給行為人和受害者帶來了截然不同的后果,這是性別不平等的現象。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家庭暴力的性質就不是對女性人身權利的侵犯,就不該受到懲罰。
(二) 知識分子家庭沒有家庭暴力
大多數人認為知識分子家庭里不存在家庭暴力,實則不然,國內外的研究都表明,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和受暴者來自社會的不同階層,包括受過良好教育的碩士、博士等。
家庭暴力有可能出現在任何一個家庭,它與施暴人和受暴者的年齡、出身、受教育程度、社會地位、經濟收入等沒有關系。之所以造成人們的這種誤解是因為施暴者行為的隱蔽性。文化程度高的施暴者在施暴時往往會考慮到自己的面子問題,他一般打外人看不到的地方,還會威脅受害人不要告訴任何人,否則會受到更為嚴重的暴力。受暴者一方面怕遭來更嚴重的暴力,一方面覺得挨打是件丟人的事,因此,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告訴別人。
(三) 壓力大是造成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
很多施暴者把自己的暴力行為歸因于壓力過大,但是壓力過大為什么不把自己的壓力發(fā)泄到別人身上而是自己的家人身上呢?當然,他們認為這樣的選擇是安全的,打了別人會受到法律的懲罰,打自己人不會。
在外,他們與同事朋友能很好地相處,甚至在朋友遇到困難的時候還會伸出援手幫人一把,但回到家里,他把所有的不愉快都發(fā)泄到親人身上,只因為親人是他們認為的安全的施暴對象,而壓力大只是他們施暴的一個借口。
(四) 挨打是因為素質低
很多人認為挨打是因為其素質低造成的,這是一個誤區(qū)。家庭暴力其實是因為施暴者缺乏自信,想要控制受暴者的一種手段。
在一些家庭中,受暴者可能因為素質低而挨打,但在另一些家庭中,受暴者可能因為素質高于施暴者而挨打,因為受暴者的高素質給施暴者造成了“壓力”,尤其是一些男性施暴者,他們認為女性的高素質威脅到了他的大男子主義的“尊嚴”和家庭地位,使他失去“自信”和“安全感”,為了控制受暴者,他們不擇手段地對受害者施暴來填補他們內心的“安全感”。
三、 《反家庭暴力法》的出臺使家庭暴力不再是“家務事”
(一) 強制報告
《反家庭暴力法》第三章第十四條規(guī)定:學校、幼兒園、醫(yī)療機構、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救助管理機構、福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發(fā)現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應當對報案人的信息予以保密。
法律上規(guī)定,對于不報告的情形應該承擔法律責任,即法律明確告訴人們,家庭暴力不是家務事,反家庭暴力是國家、社會、個人的共同責任。
(二) 告誡書
《反家庭暴力法》第三章第十六條規(guī)定:家庭暴力情節(jié)較輕,依法不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由公安機關對加害人給予批評教育或者出具告誡書。
長期以來,公安機關等國家機關對于家庭暴力的態(tài)度和大眾的態(tài)度也不分伯仲,他們在接到家暴案子時,也抱著能少一事是一事的態(tài)度,因為在他們看來,家暴就是家務事。有一些家庭受害者報警求助被110拒絕的也屢見不鮮,即使接手了,一些警察的處理方式也往往是消極的,這讓施暴者更加猖狂,也使受害者更加絕望。出具告誡書恰恰給施暴者以壓力,給受害者更多的希望,同時,告誡書也成為法院審判家庭暴力案件的有力證據。
(三) 監(jiān)護人失職,撤銷其監(jiān)護資格
《反家庭暴力法》第三章第二十一條規(guī)定:監(jiān)護人實施家庭暴力嚴重侵害被監(jiān)護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被監(jiān)護人的近親屬、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等有關人員或者單位的申請,依法撤銷其監(jiān)護人資格,另行指定監(jiān)護人。
被撤銷監(jiān)護人資格的加害人,應繼續(xù)負擔相應的贍養(yǎng)、撫養(yǎng)、扶養(yǎng)費用。
家庭暴力常常發(fā)生在親密關系中,其中施暴者與受暴者的關系是監(jiān)護人與被監(jiān)護人關系的情況大為存在。在這樣的案例中,大多數被監(jiān)護人都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來反抗暴力,很多人也不懂得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人身權利,撤銷施暴者的監(jiān)護資格是對受害者的保護。
(四) 人身安全保護令
《反家庭暴力法》第四章第二十三條規(guī)定:當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臨家庭暴力的現實危險,向人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當事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因受到強制、威嚇等原因無法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其近親屬、公安機關、婦女聯(lián)合會、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救助管理機構可以代為申請。
第二十八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后,應當在七十二小時內作出人身安全保護令或者駁回申請;情況緊急的,應當在二十四小時內作出。
人身安全保護令是受害者的“護身符”,同時也是施暴者的“緊箍咒”。許多婦女因受不了長期的家暴而提出離婚,但是在離婚后難免會受到對方的報復,人身安全保護令就是保護受害者及其親屬依法維護自身人權不受侵害,也是威懾施暴者的一種有力手段。
家庭暴力在過去一直未引起社會過多的關注,許多人對家庭暴力的了解不夠深入,造成了受暴者獨自去忍受來自身體和心理的傷痛,甚至發(fā)生了以暴制暴把自己送上犯罪道路的悲劇?!斗醇彝ケ┝Ψā返某雠_為反家暴帶來了曙光,帶來了希望,從此,受害者不再孤單,施暴者不再猖狂,國家、社會和我們每個人也不再袖手旁觀,讓我們一起為反家庭暴力出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讓這個世界不再充滿暴力。
參考文獻:
[1]陳敏.吶喊——中國女性反家庭暴力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李洪祥.“家庭暴力”之法律概念解析.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7).
[3]王麗萍.婚姻暴力現象透析及法律規(guī)制.湖南稅務高等??茖W校學報.2005(3).
[4]陳葦、段偉偉.法院在防治家庭暴力中的作用實證研究——以重慶市某區(qū)人民法院審理涉及家庭暴力案件情況為對象.河北法學.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