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要對孩子在金錢問題上說謊
周末在商店,喬森看中了一款玩具,非要讓我給他買,我只好說:“媽媽的錢用光了,買不了了?!睕]想到,小家伙卻說:“那你去銀行取錢??!”敢情在他眼中,銀行是自家倉庫,沒錢了直接去拿就好了???看來是時候告訴他錢是從哪里來的了。
記得《錢不是長在樹上的》一書的作者尼爾·古德弗雷說,家長一定不要對孩子在金錢問題上說謊。
比如,你不想給孩子買他們想要的東西時,可以說“這個月我沒為這樣?xùn)|西做預(yù)算”,或者直接告訴他“我不準(zhǔn)備買這東西”,而不要用“我們買不起”作為搪塞的理由。因為你要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出,你在控制金錢,以幫助他樹立起對金錢的健康態(tài)度。
史蒂夫的零錢機制
曾經(jīng)看過一個報道:史蒂夫是一家團購網(wǎng)站的CEO,他創(chuàng)建了一套獨一無二的零錢機制,用來幫助他的3個孩子—— 一個10歲,一個12歲,一個14歲—— 認識金錢。每個月,他分別給3個孩子分別是10美元(10歲)、11美元(12歲)和12美元(14歲)的零花錢。
每個孩子在上交了四分之一的“家庭稅”后,要將余下來錢的15%用于儲蓄,另外還要拿出10%來做公益,剩下的錢可供孩子們自由支配。
中午,孩子們可以用這筆錢在學(xué)校買午餐。但是,自從實行這種方式以后,基本上每個孩子都自覺從家里帶飯,這樣一來,每個孩子到畢業(yè)的時候都可以為家庭節(jié)省5000美元的開支,與此同時,孩子們也知道了金錢的來之不易。
三個儲蓄罐
古德弗雷建議父母最好給孩子買三個漂亮的儲錢罐,第一個罐子里存進用于日常開銷的錢,第二個罐子里存進將來某個時期購買較為貴重物品的錢,比如一輛童車、一件火車模型、送給爸媽的生日禮物等;第三個罐子里的錢則長期存在銀行里。
當(dāng)孩子看到儲蓄罐里存有數(shù)目不菲的錢時,他會覺得很驚喜。當(dāng)孩子用“自己攢的錢”買到自己想要的玩具時,會比輕而易舉地從父母處得來更加珍惜,還可以懂得積少成多的道理。
改變孩子的花錢習(xí)慣
除此之外,聰明的家長還通過這些方式來幫助孩子支配金錢。
讓孩子學(xué)會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nèi)支配金錢上文中提到的史蒂夫夫婦,他們雖然給了孩子可以自由支配的零花錢,但是同時也讓孩子們了解了預(yù)算。有一天,他的一個兒子來說:“老爸,我已經(jīng)攢了足夠多的零花錢了,可以自己付首付買一款蘋果手機了!”史蒂夫問:“那你也能夠自己付每月的月供嗎?”這時,兒子老老實實地回答:“付不起……”這樣一來,兒子再也不提買蘋果手機的事兒了。
允許孩子犯金錢方面的錯誤 有一天,孩子告訴你他想買一個很貴的玩具,雖然你明明知道他玩不了兩天就會扔在一邊,你也應(yīng)該支持他,因為這樣他可以自己學(xué)到寶貴的一課。他會明白,自己在玩具上浪費了金錢,而這個玩具他只玩了一兩次,這些錢本來可以用來買更有意義的東西—— 這比你嘮叨多少遍都有用。
帶孩子購物,讓他們來埋單 孩子在和大人一起購物的過程中,他們可以觀察到你是怎樣做出選擇和尋找折扣的。讓孩子參與“花錢”,不但可以讓他們理解到買與賣的關(guān)系,還可以讓他們體驗購物的樂趣,從而也知道物有所值的道理。
買了東西讓孩子來付錢,父母可以在一旁指導(dǎo)。比如:為什么今天買的是面包而不是飲料?因為飲料家里已經(jīng)有了,暫時不需要購買。這樣不但可以建立孩子的金錢觀,還能讓他們懂得錢怎樣使用才得當(dāng)。
輪流當(dāng)管家 就像玩過家家一樣,小孩子們都喜歡這樣的游戲,父母可以把理財當(dāng)作游戲與孩子一起分享。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建立一個記賬本,讓孩子記錄一天內(nèi)的開銷情況,比如今天買書花了10元,買日用品花了20元……都可以在小賬本上記錄下來,慢慢地,孩子能對家庭支出有個大致的概念和了解,知道家里吃飯要花錢,喝水要花錢,出行要花錢,甚至住在房子里什么都不干也是要花錢的,因為每個月有房租或房貸要支付。
也這樣,孩子就有了初步的花費概念。而他們也會發(fā)現(xiàn)零用錢是有限的,就會重新設(shè)計自己的購買計劃,逐漸養(yǎng)成對資金使用的預(yù)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