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革新
編輯本縣作家作品年選本,久居京華的謝老大作連續(xù)選為“打頭篇”。那天,他老人家收到新出版的《午馬》后,來電話連連說好。謝老的表揚,是對家鄉(xiāng)作者的最大鞭策和鼓勵。我問他,今年要選您哪篇作品呢?新近,家鄉(xiāng)為您成功舉辦了書畫展,開幕時,還特地朗誦了您的一封“來信”,鄉(xiāng)情濃濃,真切感人,選這篇行嗎?他想了想,說,我寫過一篇蘇淵雷先生紀念館的碑記,在錢庫那邊,你去看看。一股氣息彌漫過來,我頓時預感到鄉(xiāng)音中的沉重分量。
我滿口答應,卻遲遲未見行動。只因一張薄薄的機票,把我馱到了赤道之南?;丶液螅蚁肫鹩兄厝卧谏?,立即打電話給錢庫一位文友,請他去江南夢園“刺探”。他用微信給我發(fā)來幾張照片,正是謝老撰文并書的碑記。瞄一眼,凝重,我的毛孔幾乎豎了起來。我一改以往邀人同行的習慣,一踩油門,駕車獨自前往。
江南水鄉(xiāng),有個叫玉龍口的小村出了個大才子,人稱他“文史哲貫通,詩書畫兼擅”。但是,縱使有滿腹經(jīng)綸,橫溢才華,也并沒有給他帶來人生的一路順風。時代風云變幻,他歷經(jīng)一波三折。年輕時,為了理想,坐過牢房。正當年,他被“戴帽”,下放到了北大荒。之后,又從海上被迫“歸休”。命運坎坷,屢遭磨難,但神奇的是,他沒有被厄運壓垮。內(nèi)心的強大,精神的高遠,能讓他直面現(xiàn)實,樂觀生活。返回故里的那幾年,他交往不論鴻儒白丁。常態(tài)是,一手擎只酒盅,一手揮毫潑墨,任憑詩情泛濫。在路邊店吃過一碗餛飩,因為好吃,欣然為店老板題詩,成了一段佳話。
大落大起的一輩子,以等身著作和從容面對生活,他完成了自己有血有肉的一尊塑像。
這個人,原華東師大教授蘇淵雷先生是也。
今年5月,我有幸在北戴河創(chuàng)作之家“療養(yǎng)”,遇見同來的一位華東師大中文系老教授,白發(fā)蒼蒼的,下車時我扶了他一把。他問我來自哪里,我說溫州的一個縣,補上一句,蘇淵雷教授的家鄉(xiāng)?!皣?!他是我們學校歷史系的。印象中,你們溫州人是天才生意人,精明。但如蘇淵雷,牢房、缽水齋、寺院,做學問的途徑也很另類。南懷瑾也是,厲害厲害。”他對我說時,身旁的夫人急忙補充告訴我說:“這老頭會寫字,會畫畫?!焙呛?,可見蘇淵雷教授的知名度,波及他同事的“家屬”層面,不愧為溫州的“歷史文化名人”。
家鄉(xiāng)人敬仰他,在他家鄉(xiāng),為他建了一座紀念館。
三大廟比鄰玉龍口,這個小村也出了個大才子。他比蘇淵雷先生小20多歲,卻走得更遠些。同樣是發(fā)奮讀書,同樣是一腔熱血,但似乎同樣的宿命。一場狂風暴雨,把他打到了廣西“南蠻”地界,他得用雙手不停地勞作,來改造自己的“世界觀”。除了在田頭跟水牛談心,他會借毛筆,飽蘸濃墨,以“歪歪扭扭”的線條來排遣?!安粩嘣诩埳纤撼?、拉磨、絞轉(zhuǎn)、盤繞”。有誰知道,他胸中的激蕩?有誰能解,這“筆筆是筆非筆,張張非畫是畫”?
天晴了,風停了,像蘇淵雷先生一樣,最后得以“復職”。返回北京后,他更是一發(fā)不可收,不斷探索,大膽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出一大批別具一格的書法作品,呈現(xiàn)在中國書壇。宣紙是平面的,而在他的黑白世界里,又是立體的,力透紙背的。出入傳統(tǒng),重“悟”求“道”,他的作品被國家博物館收藏80多幅,是當代書法家中最多的一位。
這位具有含金量的書法大家,同時又是詩人、畫家、出版家,蒼南人謝云先生是也。
當紅,反而使他平靜。他是真正的“藝術(shù)老人”。盡管他的作品潤格很高,但他從不為孔方兄所累。上月我在北京去拜訪他,同他一起去小超市,他買了10元肉片,說,再加一盤青菜,中餐就解決了。藝術(shù)即生命,講錢,字就沒啦。說得平淡卻見境界,說得真誠更見執(zhí)著。他確實是這樣做的,生活雖儉樸,幾年前國家博物館給他發(fā)了一筆稿費,他還是如數(shù)捐給了家鄉(xiāng)母校。正要告別,他拉我在小區(qū)花園邊坐下,說自己很想為家鄉(xiāng)的文化建設(shè)做些事,出點力。這個“愛鄉(xiāng)的游子”深深打動了我。
像是雙星相映,家鄉(xiāng)人請謝老寫《蘇淵雷紀念館碑記》真是“金點子”。雖“惟未識夫子為憾”,謝老還是沒推辭,在京華筆潮齋,落筆寫下:“秋荷未識春梅面……”
今天我趕來錢庫,江南夢園靜悄悄的,正是“夢園”。沿著小徑,走過小橋流水,只見遠處的河面上有幾只白鷺翻飛而過,棲落在岸邊竹林間。游客可能只我一人,循指示牌,在偏僻一角,我從鐵制邊門進入小院。紀念館門窗緊閉,透過花窗可見墻上掛有書畫。上得二樓也是同樣情景。門上的鐵鎖有了銹跡。柱子上的木刻對聯(lián)油漆有些剝落。地面、樓梯、窗欞,籠罩著一層薄薄灰塵。
一個文化人的紀念館,落得如此寂寞,不見怪。反過來說,這地方本來不該熱鬧,我走過各地許多名人紀念館,大多如此。我在小院子里轉(zhuǎn)了一圈,納悶怎么未發(fā)現(xiàn)碑記在什么位置,正要從邊門出來,無意一轉(zhuǎn)身,那方豪華的碑刻正簡陋嵌在側(cè)面的磚墻上。
這是一方長兩米多的橫幅石碑,玄武巖質(zhì)地,表面拋光呈黑色,字跡用電雕工藝,形神兼?zhèn)?,顯出淺灰色,很是端莊秀氣。我站在碑前默默讀了一遍,禁不住用手指去摸了摸,像摸到了怦怦加速的心律。摸著微有凹凸手感的石碑,我又如摸到了鋼琴琴鍵。
這時,“回音壁”上奏響了貝多芬作品第13號、C小調(diào)第八鋼琴奏鳴曲,也奏響了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它們的共同曲名叫《悲愴》。
我親愛的知識分子,親愛的藝術(shù)家,國度不同,命運幾乎相近。因為他們有高貴的靈魂,藝術(shù)的頭顱,所以,在苦難中便會得到升華。
好像冥冥中預言什么,左手邊,還豎著一塊石碑,是蘇淵雷先生的草書——“靜觀”。又好像是巧合,我想到在謝老的家中,小客廳掛著他的行草——“無言……”
責任編輯:子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