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女博士群體的日益壯大,社會大眾對于女博士群體的關注度也隨之增加,女博士面臨的困境也日益凸顯。首先,本文論述了女博士所處困境,包括被污名化等問題。其次,本文主要以男權主義為研究視角,其中,男權主義主要又強調(diào)男性統(tǒng)治地位、推崇男性認同以及弱化女性社會地位三方面的表現(xiàn)。筆者也主要從這三方面分別對女博士被污名化的問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女博士;困境;污名化;男權主義;男女平等
1 女博士污名化
隨著高校本科教育的普及與擴招,研究生教育也隨之加快了步伐,而女博士生也從原來的鳳毛麟角逐漸發(fā)展壯大。依筆者看來,相比上一輩,女性的教育水平獲得了極大的提高,女博士已不在少數(shù)。在《辭海》中,女博士的釋義,是指有才學的女子。雖說,如今的女博士還是代表著有才學的女子,但更大程度上,女博士這一名詞帶有污名化的特征。網(wǎng)絡上,常有人將世界上的人類分為三種:男人,女人,女博士。由此可見,女博士被第三性別化。而第三性別最早流行于印度、泰國等國家,指的是受過閹割的人,其中,包括兩性人和做過變性手術的人,被稱為“海吉拉斯”或“人妖”,是遭受社會歧視和唾罵的人。第三性者與同性戀者均被認為是社會衍生出來的“性別怪物”(李廷茹,2008)。由此看來,第三性往往帶有一種戲謔和歧視的意味。女博士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到扭曲,或可稱為被“妖魔化”。筆者認為,女博士被污名化與男權主義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即正是因為媒體、社會大眾等普遍從男權主義的視角看待女博士群體,一定程度上導致女博士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為此,本文以男權主義為視角對女博士污名化現(xiàn)象進行分析探究,以期望進一步了解當今社會所存在的男權主義問題,以及讓更多的人能夠對女博士乃至女性群體做出客觀、公正、合理的評價。
2 女博士污名化與男權主義
根據(jù)筆者個人的觀點,女博士被污名化現(xiàn)象的背后與男權主義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為此,我們需要明確男權主義是什么?目前,學界關于男權主義還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但是根據(jù)已有的學術研究成果,男權主義主要是指男性在家庭、社會中的支配性特權(一般又稱為“父權制”),即男性將女性視為生育工具、家奴、性工具,剝奪女性作為人的權利與尊嚴的一種奴役制度。其特點是殘酷、不公平、偽道德、肆意貶低女性,將女性幽禁,剝奪女性參加社會的權利,提供不平等的機遇與獎勵,從而阻止女性的發(fā)展(陳舒文,2010)。改革開放以來,盡管中國在法律上主張男女平等,但是現(xiàn)實上的男女平等與法律上的男女平等,二者并不能等同。在筆者看來,如今的男女兩性之間確實難以實現(xiàn)平等的關系,現(xiàn)階段的男權主義文化仍舊保留著舊男權主義的特征,其表現(xiàn)在諸多方面。下面將具體論述。
2.1 男性的統(tǒng)治權
男權主義強調(diào)的是男性的統(tǒng)治權,這一統(tǒng)治權存在于政治、經(jīng)濟、教育還有家庭等眾多領域當中。就以男性在家庭中的統(tǒng)治權而言,至今,中國仍舊推崇父系繼嗣系統(tǒng),姓氏、財產(chǎn)普遍是通過男性后代傳承。孩子姓氏的繼承權普遍歸父親所有,這即是一種男女不平等的表現(xiàn)。事實上,法律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孩子的姓氏一定要跟隨父親,可大多數(shù)人仍會傾向于選擇孩子的姓氏跟隨父親。這一姓氏的繼承也是在為財產(chǎn)的繼承埋下“伏筆”。在學者陳舒文看來,“孩子的姓氏表明了他具有哪個家族的遺產(chǎn)繼承權,對那個家族的事物有責任和義務,進而使得遺產(chǎn)的流向永遠有利于男性的直系親屬(陳舒文,2010)”。不僅如此,中國的婚姻制度也仍是兒子娶進,女兒外嫁。這種以男系為中心的婚姻嫁娶模式,即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男性在家中的統(tǒng)治地位。盡管也存在著女婿入贅丈母娘家的事例,但在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中,只有個人能力弱的男性才會選擇入贅,這是男性無能的一種體現(xiàn)。所以無論是姓氏、財產(chǎn)的繼承上,還是從婚姻嫁娶模式來看,均奠定了男性在家庭中的統(tǒng)治地位,家庭結構普遍以男性為中心。除此之外,在教育上也是如此,女性往往被剝奪受教育的權利,以維護男性的統(tǒng)治地位。直至如今,社會仍存在著男權主義思想的殘余。根據(jù)筆者個人的體會,當女同學取得好成績時,人們往往更傾向將結果歸結于她們的認真、努力;而當男同學取得好成績,則會將原因歸結為其自身聰慧、天賦等先天性因素。不僅如此,女博士的出現(xiàn)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挑戰(zhàn)著男性在學習或者說教育領域的“統(tǒng)治地位”。與此同時,根據(jù)布拉德和沃爾夫的觀點,家庭中夫妻權力的大小取決于他們所占有的市場資源,即學歷、收入、職業(yè)、職業(yè)聲望。倘若單從學歷來看,女博士的高學歷也會影響著男性在家庭中的“統(tǒng)治地位”。因此,從男權主義的視角來看,女博士這一身份違背了男權主義的“原則”,超出了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原始界定,進而使社會出現(xiàn)將女博士歸為“第三類人”的說法,女博士在這一過程中也開始了逐漸被污名化的過程。
2.2 男性的認同
男權主義推崇對男性的認同。在男權的話語體系中,女性是屬于私人領域,是屬于附屬地位。根據(jù)孫燕的觀點,在以男人為視角書寫的歷史當中,女性始終是作為絕對“他者”而存在的(孫燕,2004)。而在男權主義的觀點看來,女性作為男性的附屬品或者說作為男性的客體存在,在行為方式上均要符合男性對女性的規(guī)范、要求,這即是對女性這一性別角色的社會制約。性別角色,是指男女在社會行為方式上的差異。由于性別不同,社會對其的期待也不同,因而出現(xiàn)了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的差異。性別角色的發(fā)展也是人們依據(jù)自己的“性特征”獲得特定文化中的性別角色特征的過程(劉寧,2008)。法國哲學家西蒙·波娃從女權主義的立場出發(fā),曾提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變成的”。正是由于受到社會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女性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人格特征,如溫柔、嫵媚、依賴等則是符合社會文化所期待的。社會對于女性的角色定位往往是感情的提供者與生育者,女性往往只能在家庭中扮演主要角色,在政治、社會、科學等平臺上幾乎都應讓位于男性。而作為高知群體的女博士們,其往往擁有著足夠的實力挑戰(zhàn)社會對女性的角色定位,而這也恰恰與傳統(tǒng)社會價值取向和社會輿論導向相背離,這也在某一程度上導致了女博士被“順理成章”地歸為第三類人,被污名化。同時,在以往的男權社會中,其剝奪著女性在公共領域的社交和勞動權力,全方位弱化女性的社會地位,這些舉措的目的僅只有一個,即把女性禁錮在家庭中,從事著瑣碎的家務勞動,成為男性的附庸,這即附和著傳統(tǒng)的“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思想觀念。作為高知女性代表的女博士群體,由于接受過高等教育,她們往往對男女平等觀念有著較為深刻、敏感的認識。因此,她們普遍會選擇男女均有權選擇外出工作,以及男女家務平攤的做法,而她們的這一做法即是在挑戰(zhàn)著對男權主義的認同,在推翻著“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觀點。所以,也會進一步激化社會對以女博士為代表的高知女性群體的不認可,對她們進行一系列的污名化,以表示對這一群體的蔑視與抵抗。
2.3 女性地位的弱化
男權主義主張弱化女性的社會地位。受到“男尊女卑”的思想觀念的影響,其認同在男性事物和社會交往的活動中將女性視為從屬地位,限制女性的創(chuàng)造力。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已經(jīng)束縛了人們幾千年,在一定程度上“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等陳腐落后的觀點至今仍舊根深蒂固,而擁有廣博知識的女博士往往與這些傳統(tǒng)觀念相悖。此外,筆者認為,在以女博士為代表的高知女性群體被污名化的過程當中,大眾傳媒也有難以逃脫的責任,現(xiàn)代大眾媒介普遍選擇性地向人們傳遞著男性的工作就是賺錢養(yǎng)家,而女性的任務就是保持美麗等內(nèi)容。同時,這種含有性別歧視的傳播內(nèi)容長期地、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人們對男女角色分工的刻板成見,形成了一種基于傳統(tǒng)的道德倫理的集體無意識,這也為男青年尋找理想中的妻子,造成了錯覺(劉寧,2008)。此外,正如張國平等所認為,媒體往往是從男性的立場來看待女博士,在對女博士的相關報道中,關于她們的科研、學業(yè)等專門報道非常少,并且對于女博士學業(yè)成功的歸因中,也往往存在著性別的偏見,否認了女性自我奮斗的價值取向。隨著女性高知群體的擴大,觸動著男性主宰世界的敏感神經(jīng),從而震撼了人們的現(xiàn)有觀念,為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壓制高知女性的發(fā)展壯大,她們的奮斗和貢獻不僅沒有得到社會的贊揚和肯定,反而還收到社會的嘲弄。就以之前熱議的“鋒芝婚戀”事件為例,媒體對整個事件的男女主角的形象描述與刻畫,無不透露著“男性中心”的思想。媒體關心的并非是離婚這一事件對張柏芝個人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給其帶來的傷害,而是將焦點轉移至她即將失去的“家庭”地位,失去妻子的角色。在代寧看來,這些看似無意識的“刻意為之”,無形中均影響著社會大眾接受信息、思考問題的方式和取向(代寧,2011)。所以,在媒體的引導與影響下,社會大眾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女博士的現(xiàn)象,女博士被污名化,自然也能夠得到合理的解釋。
總之,女博士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到了“污名化”與男權主義有著必不可分的聯(lián)系。首先,女博士被污名化的確受到男權主義的影響,男女兩性之間仍舊未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平等,這即值得我們深思。在看待問題的時候,我們應盡可能從兩性的角度,理性且客觀地對待男女分工。男、女性也應拋棄陳腐思想,在思想觀念上,跟上時代的步伐,努力推崇男女平等。其次,對于女博士群體,我們不能片面地對其妄下判斷,不能肆意將其污名化。其實,除了外界壓力外,女博士群體自身便需要面臨諸多的壓力。例如,就業(yè)方面,女博士所面臨的擇業(yè)壓力明顯高于其他學歷群體,包括男博士。在婚戀方面,女博士也面臨著擇偶難的問題。由于人們普遍受到擇偶梯度理論中“男找低,女找高”潛規(guī)則的影響,為此,擁有高學歷的女博士,其原本所能夠選擇伴侶的范圍就相當局限,再加上,女博士由于受到學業(yè)等的約束,生活中交友圈狹小。因此,難以接觸更多優(yōu)秀的男性。然而,普通的男性卻又不敢,也不想主動對女博士示好,進而導致女博士們很多時候處于“高處不勝寒”的境遇。為此,筆者寫此篇文章也是為了喚起更多人對處于困窘處境女博士的關注,更多地走進女博士群體,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她們,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正能量,為女博士營造一個良好的發(fā)展空間,幫助她們走出困境,摘去“有色眼鏡”,給予女博士客觀的評價,逐步幫助其擺脫污名化的“帽子”。
參考文獻:
[1] 劉曉璐.“女博士”的修辭化命名[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7(06).
[2] 韓娟.“剩女”現(xiàn)象的社會學解讀[J].法制與社會,2009(11).
[3] 尹艷群.從高學歷女性的兩難選擇看女性教育[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6(04).
[4] 孫晉華.女博士“愁嫁”——社會交換視野下的婚戀觀分析[J].人才開發(fā),2007(03).
[5] 寇征.當代女博士生的婚戀價值趨向和性別意識特點[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2(05).
作者簡介:鄧美玲(1992—),女,福建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不平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