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復雜系統(tǒng)理論的提出為二語習得的研究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近幾年,國內外運用這一方法對二語寫作的發(fā)展研究也日趨升溫,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本文試從復雜系統(tǒng)理論,以及復雜系統(tǒng)理論框架下二語發(fā)展過程入手,分析復雜系統(tǒng)理論與學術寫作的內在聯(lián)系,探討該理論對學術寫作研究帶來的啟示。
【關鍵詞】復雜系統(tǒng)理論 學術寫作 動態(tài)路徑
前言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二語習得研究領域先后出現有60余種理論、模式、假說和框架,各門各派觀點迥異,仁智互見,例如,生成語言學家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人的大腦中存在一個獨立的語言模塊,先天地制約著人類語言學習,但心理學家們認為語言習得和其它認知技能的學習并無二致,都受人類一般認知機制的制約。鑒于此,本文試對過去已有的復雜理論框架下學術寫作研究做出梳理歸納,探討復雜系統(tǒng)理論對學術寫作研究的啟示,以期對二語寫作的發(fā)展研究做出貢獻。
一、復雜系統(tǒng)理論概述
Larsen Freeman在其介紹復雜系統(tǒng)理論的專著——“Complex System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中指出語言是復雜的,包含許多復雜系統(tǒng),例如音位學、形態(tài)學、詞匯、句法、語義學、語用學等。每個復雜系統(tǒng)可進一步分解為若干子系統(tǒng)。人類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需要消耗內在資源
(包括工作記憶、注意力和時間等)。由于內在資源有限,語言復雜系統(tǒng)的任意兩個子系統(tǒng)之間既可能相互促進又可能相互競爭。
各種子系統(tǒng)之間的相互作用構成了復雜系統(tǒng)的整體行為。簡而言之,復雜系統(tǒng)具有如下三個基本特點:
第一,系統(tǒng)的層級性和嵌入性,指在整個系統(tǒng)中級別低或層次低的系統(tǒng)通常是內嵌在級別高或層次高的系統(tǒng)中。
第二,整個系統(tǒng)是普遍聯(lián)系的,指組成系統(tǒng)的各個元素和部分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從而構成一個互動的復雜系統(tǒng)。
二、學術寫作理論研究
早期的二語學術寫作研究主要基于一語和二語通用寫作理論,直至20 世紀中后期,人們才開始提出專門針對學術寫作的理論構想(如Paltridge et al 2009; Murrayet al 2006)。Paltridge 等人在前人的認知寫作模式和書面語產出模式的基礎上,綜合認知、社會和文本等多個視角提出了二語學術寫作模型。該模型的主要思想是,學術寫作者與通用寫作者一樣需要經歷不同的內在認知子過程才能生產出成品來;學術寫作不是發(fā)生在真空中的行為,它還會受到寫作者的外在因素影響;這些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生產出寫作文本。概括起來,該理論有三大特點:一是多視角地探討了二語學術寫作的各個方面;二是確認了學術寫作的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構成內容,并就它們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假設;三是突出了外在知識資源的作用。
三、學術寫作的實證研究
二語學術寫作的實證研究主要集中在寫作環(huán)境、寫作過程和寫作文本等三個方面。環(huán)境研究涉及學術/文化環(huán)境、寫作目的、讀者意識、學科特點、學術社團價值觀及期望等因素在寫作中的作用。如Johns(1993)研究過讀者意識、寫作目的和文本之間的互動關系。寫作過程研究主要集中在寫作策略和寫作子過程的運用特點及其影響因素上。其中既有傳統(tǒng)的語言學習策略體系研究,也有專門針對學術寫作的策略研究;既有整體的寫作策略探討,也有單一策略探討。
四、復雜系統(tǒng)理論對學術寫作研究的啟示
復雜系統(tǒng)理論的提出,對學術寫作發(fā)展研究而言,顯然是一個全新的研究思路。這種動態(tài)的研究路徑使得我們對學術寫作的發(fā)展過程的理解根植于寫作活動發(fā)生的真是環(huán)境,避免了以線性簡化的思維來研究復雜事物??傮w來看,相較于傳統(tǒng)研究路徑,復雜系統(tǒng)理論對學術寫作發(fā)展研究有著更大的理論優(yōu)勢,前景也更為廣闊。
參考文獻:
[1]Hinkel,E.(2003a).Adverbial markers and tone in L1 and L2 students' writing.Journal of Pragmatics,35(7),1049-1068.
[2]Hyland,K.(2010).Metadiscourse:Mapping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Nordic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9(2),125-143.
[3]Johns,A.M.(1993).Written argumentation for real audiences:Suggestions for teacher research and classroom practice.TESOL Quarterly,27(1),75-90.
[4]Larsen-Freeman,D.(1997).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pplied Linguistics,18,141-165.
[5]Lia,P.(2008).Comparing composing processes in writing-only and reading to-write test tasks.Assessing Writing,13(2),111-129.
作者簡介:褚亮(1981.03-),男,漢族,浙江杭州人,西安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碩士學位,西安交通大學語言與文化系統(tǒng)學專業(yè)博士(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為二語習得、學術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