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琳琳
摘 要:元代的文人畫,是有一群文人士大夫直接參與。他們追求畫面的趣味一“寫”字盡之,又在當時儒、佛、道的影響下,無不體現(xiàn)著元代文人應有的游藝自娛精神。
關鍵詞:元代;文人畫;游藝自娛
中圖分類號:J2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132-01
文人,在元代是一個極具象征性的名詞,元代文人畫作為這一群體的代表藝術形式表現(xiàn)得極為明顯。談論元代文人畫的主要精神,不能不考慮何謂文人畫,他有哪些特征和功用以及中國的儒佛道思想是怎樣滲透到文人畫中的。從中體現(xiàn)出元代文人畫的游藝自娛精神。
何謂文人畫?簡而言之,就是文人士大夫所作的畫。元代讀書文人數(shù)不勝數(shù),他們在讀書之余,寫詩、作畫、彈琴、論道、參禪等等怡情養(yǎng)性,以示風雅。關于文人畫的含義界定說法很多,陳衡恪在《文人畫之價值》一文中指出:“何謂文人畫?即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zhì),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畫中考究藝術上之工夫,必須于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謂文人畫。或謂,以文人作畫,必于藝術上功夫欠缺節(jié)外生枝,而以畫外之物為彌補掩飾之計。殊不知畫之為物,是性靈者也,思想者也,活動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單純者也?!雹購乃脑捴锌梢钥闯觯娜水嬍俏娜耸看蠓蛩?,技巧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畫中所顯現(xiàn)出來的趣味,蘊含的思想,要帶有文人之氣。要么“蕭條淡泊”,要么“蕭散簡遠”,要么“平淡天真”等等,注重“常理”而非“常形”。
一、一“寫”字盡之
王學浩在《山南論畫》中說:“有人問如何是士大夫畫,曰只一‘寫字盡之,此語最為中肯?!痹娜水嬘腥缦聨讉€特點:
1.元代文人畫是一種綜合型藝術,集詩、書、畫及印為一體,是畫家多方面文化素養(yǎng)的集中體現(xiàn),尤其和書法的關系更為密切。趙孟頫以書入畫,在繪畫中突出線條的作用,在畫面中留出空白配以書法,使畫面有機結合。在色彩和水墨上,文人畫更注重水墨的運用,講究墨分五色。文人畫家所以重水墨而輕色彩,這同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藝術觀念和審美觀念有直接關系。
2.在題材上元代文人畫多畫山水花鳥,內(nèi)容多為梅、蘭、竹、松、高山、漁隱之類,文人借此表達心靈。他們眼中的梅、蘭、竹、高山、漁隱,不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梅的孤芳自賞,蘭的雅靜幽香,竹的高風亮節(jié),山水中“蓑舟孤笠翁”“斜風細雨不需歸”的隱士是他們的化身,畫中的山水是他們理想中的世外桃源,這些都是他們心靈的“靜照”,“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
3.元代文人畫重逸。倪云林說:“畫者不過意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寫胸中逸氣耳”。文人畫重空,空就是“無”,“無”也就是“有”,“計白當黑”,這些在繪畫作品當中表現(xiàn)出來的特有的強烈的主觀意識,都是文人畫的精髓,以空靈之氣魄展現(xiàn)充實之端莊。
“只一‘寫字盡之”,這句話將元代文人畫之靜遠表達了出來,寫即是抒發(fā),即是移情,即是在空靈的心境之中找到一種安靜的厚實,這種厚實在內(nèi)表現(xiàn)為淡泊的飄逸,在外化作流水的激情——這種激情不是風花雪月,不是生離死別,而是緩緩地流動而隱藏起來的“獅子吼”,具有震懾一切的威力。②
二、象外之象,大化無言
《莊子·知北游》中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圣人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安谎浴?、“不議”、“不說”并非無可言、無可議、無可說。這種不言而言,言而不言的無為之為,與佛學中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精神核心體現(xiàn)在史學中,便促成了意境理論中“象外象”、“味外味”的審美風范。我們不否認釋、道中的唯心因素,但意境含蓄婉曲又不乏超逸空靈的美學風格,也正得力于此。
元代文人畫為何以這種面貌呈現(xiàn)在世人的面前,原因很復雜,從思想方面講是受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文化的影響,主要是儒佛道的影響。從藝術角度講受道教影響最大,儒家次之,最后是佛教??鬃诱f“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人、游于藝”,對于讀書人來說,道是最重要的,必須志于此,讀書人要積極入世,治國安邦,德可據(jù),仁可依,也都很重要,唯有藝是可游的,使作為精神的調(diào)節(jié)手段。所以,不能以畫作為謀生的手段,否則就低賤了。所以中國古代工整細致的作品被貶低,重南宗輕北宗。中國古代的思想,儒佛道三家交替占上風,最后趨于合流。天下太平之時,儒家思想占據(jù)主流,繪畫的功能是“明勸誡,著升沉”“成教化,著人倫”。在道家思想占上風時,作畫是“怡情養(yǎng)性,自我陶冶”,畫的功能是“名賢縱樂琴書圖畫,代取雜欲”,“畫者,文之極也”,繪畫不過是文人之能事罷了。這些都是受老莊的影響。禪學與老莊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繪畫風格平淡天真,蕭散簡遠,柔潤溫和,空靈虛松等都是從老莊而來。這些都深深影響著元代文人們,形成了元代文人游藝自娛的面貌。
中國繪畫在漫長的歷史演化中,由于元代文人士大夫的直接參與,形成了有別于其他繪畫的結構系統(tǒng),并呈出一道耀眼的文化風景線。元代文人的童稚之氣在這風景線上是最濃厚的一筆,寫我心,抒我意,為悠久的藝術形式注入了一種飄逸的自然。
注釋:
①陳師曾.文人畫之價值[A]//陳師曾畫論.北京:中國書店,2008:167.
②《五燈會元》卷九謂:“寂子說禪如師子吼,驚散狐狼野干之屬。”參見(宋)普濟.五燈會元[M].北京:中華書局,198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