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雪
摘 要:唐詩作為中華文化的精粹,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管道。海內外學界多有注意到唐詩翻譯技巧、翻譯策略等問題,但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標準,唐詩外譯的規(guī)范上至今仍各自為陣。本文基于唐詩外譯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從同詞異譯、意境翻譯、典故翻譯、文化正負遷移這四個方面入手分析。
關鍵詞:唐詩;同詞異譯;意境;典故;文化
中圖分類號:H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261-02
一、唐詩外譯現狀
唐詩的語言凝練高深,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而術語是構成詩歌的關鍵和基礎,對術語的理解影響到整首詩歌的翻譯,它理所當然是唐詩外譯的重中之重。然而,唐詩術語外譯正面臨一盤散沙的局面,處于備受冷落的境地。詩學理論概念的譯介沒有既定的標準,其翻譯難度也是多方面的,它幾乎涵蓋了辭匯、句法、思想傳達等所有方面。唐詩術語外譯正面臨三個難題:
1.對語詞翻譯準確度的把握、語言結構差異的區(qū)分、典故的翻譯、格律與韻的處理、造語用字及句法問題、詩歌的意象和作品中展示的詩人氣度等,都需兼顧唐詩的海外翻譯、教育與研究三個層面,數據收集難度大。
2.文化傳播過程中存在著文化正遷移與負遷移、傳播方與接收方的價值差異、傳播中的文化理解等,這些都需從宏觀和微觀兩種不同視角,有選擇性、獨立性地進行深入研究,確定研究樣本的合理性和代表性,需要反復和謹慎地論證。
3.術語翻譯不僅需要扎實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功底,具備辨別、分析和處理海量基本文獻的能力,同時也要求研究者精通外語,具有中外文化交流的經歷,否則無法兼顧文學評論與文本解讀的工作。
二、唐詩外譯現狀存在的問題
本文基于唐詩外譯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即著眼于探索唐詩外譯規(guī)范的意義和價值。海內外學界多有注意到唐詩中拼讀方式、專有名詞、意境闡釋、拆字合句等譯法技巧問題,但是囿于西方文學批評理念,在唐詩交互傳播過程中強調己方立場,唐詩外譯的規(guī)范上至今仍各自為陣,缺乏統(tǒng)一、明確的標準,往往「同詞而異譯」。本文將從對同詞異譯、意境翻譯、典故翻譯、文化正負遷移等幾方面入手分析。
(一) 同詞異譯
漢語一詞多義和多音字的特殊現象以及語言本身的模糊性極大增加了翻譯的難度。例如,一首唐詩中出現兩個相同的字,但必須根據上下文對其翻譯,決不可一視同仁。如果一個詞語或者某種現象具有某種約定俗成的含義,例如在眾多中國古典詩歌中,花的掉落通常跟這些情緒聯(lián)系在一起,像多愁善感的,悲傷的,像詩句所表達的“helpness to see flowers falling ”and“as flowers fall on running water”。則要看對應的英語單詞有無此意,不應該只看其字面意思進行翻譯,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隨意的個人化的翻譯方式正是導致古代詩詞在英譯過程中名詞使用不規(guī)范的主要原因。
(二)意境闡釋
意境是詩歌的靈魂,譯出詩歌的意境可謂有點石成金之效。鉆研斟酌如何準確把握作者意圖,抓住詩歌的意境,是術語外譯工作的核心。意境,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譯者必須把握作者的寫作背景,處理好情景關系,以及時間、空間的安排,才能領會其意蘊。意境的傳達內斂含蓄,意向豐富,給人無窮的想象的空間。因此,如果譯者只滿足于中規(guī)中矩地傳達詩歌表層信息和基本內容,那譯文的美學價值就大打折扣。
(三)典故翻譯
以古詩中的典故翻譯為例,英美譯者在選擇翻譯作品時,一般刻意回避引經據典、需要注釋的詩作,這其中的原因與翻譯目的、詩學審美、閱讀需求等多重因素相關。然而不同的歷史階段訴求不同形式的譯本。經過中西譯者一個多世紀的努力,古詩英譯的成就已有所積淀,時至今日,西方讀者對中國古詩已取得一定的認知基礎,中國與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也加深了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但對典故的處理是兩個相反的觀點:一些譯者,如劉若愚(1969)提倡唐詩典故的保留,直接翻譯,將唐詩直接呈現在西方讀者面前;有的譯者,如翁顯良(1985)主張將典故的意義譯出而不保留典故。這兩種方法都各有所長,第一種方法有可能給潛在的讀者造成閱讀困難;而第二種方法不能完全展示詩歌的精髓和魅力,給讀者提供全面細致了解古典詩詞的機會。但我們不能孤立片面的選擇哪一個譯法,而采取最符合文本的方法。直接譯出跟保留解釋都是根據具體的文本來決定的,有的詩歌可直接譯出典故的寓意,而并不點出典故,而有的詩歌則需在保留典故的同時,并向讀者盡可能解釋,使詩歌能以最接近作者意圖的方式出現。
(四)文化正負遷移
文化傳播過程中存在著文化正遷移與負遷移、傳播方與接收方的價值差異、傳播中的文化理解等方面的考慮,區(qū)域差異、社會習俗、思維方式以及詞匯內涵都會影響唐詩外譯的質量,再加上中國古詩詞的抒情、凝練以及含蓄表達等特點,更極大增加了唐詩外譯的難度。文化差異是唐詩外譯較艱難的首要原因,在翻譯過程中,必須考慮中西文化正負遷移造成的影響,從而提高古詩詞翻譯的質量。
譯者的語言文化觀也是其文化承載的一種表現。翻譯手法也在很大程度上為譯者語言文化、社會歷史背景、翻譯目的和讀者群等所制約。基于以上認識,作者和譯者作為不同的認知主體,能體會原文作者的思想情感,有著大致相通的思維,但同時又存在差異。因此在翻譯時,譯者總會基于自身的認知世界對原詩做出相同或者不同的理解,并在翻譯過程中發(fā)揮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與現實世界、源語言、目標語以及其它認知主體進行多重互動,勾畫出與原文現實世界和認知世界相同或者不同的兩個世界。比較而言,中國譯者更注重傳遞自己的文化;外國譯者更注重學術研究,兩者在翻譯上側重點不同。如果能夠將兩者結合起來并加以融合的話,效果可能會更好,這需要加強中外譯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讓中國的譯本走出去,讓外國譯者走進來,形成良好的互動。
三、唐詩外譯的價值與意義
唐詩的翻譯和流傳是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作為詩歌的精粹,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必要。唐詩的翻譯迄今已有一個世紀的歷史了,但在唐詩術語外譯這一重要板塊卻還未能取得巨大的成果和進步。為中文古典詩術語外譯找到規(guī)范的譯法,以此保持本土唐詩文化傳播的主體地位,解決海外唐詩研究內傳和中外交流產生的疏漏與錯解,是將唐詩研究進一步推向縱深的基礎。以中外海量譯本為統(tǒng)計源,全面、準確、細致地考察中國古典詩專業(yè)術語英譯現狀,以期將之應用到教學與科學研究上,從而尋求中國古典學海外傳播的規(guī)范途徑。因此,重視譯學術語的研究才是翻譯學界的長遠打算。
海外中國文學研究的交互傳播,近來引起重點關注,但學者們對其研究尚淺,主要是在研究范式與主體影響等方面存在分歧,目的和意義缺乏統(tǒng)一的認識,導致分析不深。加之西方文學理論立場和目的語負遷移的局限,傳播層遞的親疏與差異,海外研究交互傳播價值在本土學術研究領域還未充分顯現。因此,探索唐詩交互傳播的基本規(guī)律,規(guī)范文獻與術語外譯標準,是確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的學術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