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立君
摘要:語文是感性的,但也需要理性。本文以一堂語文評優(yōu)課為例,對文本內容進行宏觀和微觀解讀,對學生進行學情分析。在此基礎上,展示并分析教學關鍵環(huán)節(jié),進而對語文教學進行理性的研究和思考,總結出語文教學需要準確性、邏輯性、普適性、反思性。
關鍵詞:語文教學;理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7-023-2
通過區(qū)級選拔,筆者以第一名的身份代表區(qū)參加市級優(yōu)質課評比,課題是范增所寫的《梵高的墳塋》。如何上好這一堂課?如何帶著學生讀懂梵高,讀懂作者?反復思量過后,我決定進行一次理性研究之旅。
一、課前準備
1.內容的宏觀解讀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梵高的墳塋》是一篇散文,情感豐富,言辭優(yōu)美,結構縝密。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塑造,要重視閱讀感受和體驗;要強調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
2.內容的微觀解讀
文本從藝術成就、生活世界、精神追求三方面為讀者揭開了梵高坎坷而又不平凡的一生。為了突顯梵高悲慘的人生經歷、輝煌的藝術成就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作者將他的墳塋和其他人的墳塋進行了對比,將他的畫與羅丹、莫提格里昂尼的畫進行了對比,將他的藝術成就與生活窘境進行了對比,將梵高生前的處境與他身后的評價進行對比。通過一系列的對比,展現(xiàn)了梵高對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
從上述微觀解讀可以發(fā)現(xiàn),本文的微觀方法就是通過對內容的感知和關鍵詞、句的賞析,了解梵高的藝術成就、生存狀況和繪畫風格,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學習對比的表現(xiàn)手法,感悟梵高對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以及作者對梵高的崇敬之情。
3.學情分析
以學定教是課堂教學的前提,無論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還是歸宿點,都應該是基于對學生的研究。上課對象是剛升入初二不久的學生,這些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已具備了四方面的知識基礎:一是運用基本的表現(xiàn)手法對句子進行賞析和理解;二是已經了解對比手法的特點和作用;三是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朗讀文本的方法;四是已經有探究文本內涵的意識。
梵高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荷蘭,他是一個藝術家。因此,無論從時間、地域還是所屬領域來講,文本所闡述的內容與學生距離很遠,再加上詩化的語言,大部分學生對文本的感覺應該是艱澀、深奧、枯燥。因此,教學時要從設置懸念入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激活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以詞語賞析和句子賞析為抓手,以對比的表現(xiàn)手法為突破口,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梵高,進而讀懂梵高。
二、教學片段
在對課標、文本、學生進行分析解讀的基礎上,筆者最終決定采用“巧設懸念、捕捉細節(jié)、探究深義,把深奧的內容上簡單”的設計原則,抓住興趣點,由淺入深,讓學生在文本的框架內自由馳騁。下面呈現(xiàn)其中的三個教學片段。
1.另辟蹊徑,巧設懸念
教師: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后一段,思考:梵高的墳塋與其他的墳塋有什么區(qū)別?
生1:梵高與弟弟合葬,墓碑沒有紋飾,沒有花崗巖的墓室,這說明梵高的墳塋極其樸素平凡。
生2:墳塋上的碧草在嚴冬尚且如此富有生命力,讓人感受到梵高藝術生命的不朽。
生3:與其他墳塋體面精致卻空無一物不同,梵高簡陋的墳塋四周卻有一束束鮮花,感受到后世對他的崇敬。
教學說明:文本的結尾對“梵高的墳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此番描述可謂是話中有話,讓人深思。“梵高的墳塋”為什么既樸素平凡又與眾不同?為什么與其他的墳塋有如此大的反差?為什么后人如此敬重他?一連串的疑問使學生產生了探究文本的濃厚興趣,引起了學生的思考。在課堂教學中,不妨打破常規(guī)的文本感知過程,從結尾處入手,讓學生的思考起點變得更高,思考主動性變得更強。
2.高屋建瓴,一線貫之
教師:梵高哪些方面值得人們銘記呢?
生4:梵高的藝術成就輝煌?!拌蟾咴诿佬g史上的出現(xiàn)確實是一個奇跡。他打破傳統(tǒng)審美的藩籬,以神奇的手法、高妙的色彩、超絕的構圖,一掃藝術界的平庸淺薄和疏懶惰性。這種畫風一經問世,美術史就不得不重寫,色彩學甚至美學也不得不修正,這正是梵高留給人間的一個永恒的謎?!?/p>
生5:梵高的生活世界悲慘?!八龑χ黄匠5霓r田,一張破舊的靠椅,一雙飽嘗人間艱辛的農鞋。”“平?!薄ⅰ捌婆f”說明梵高的生活窮困潦倒;“人間艱辛”包括生活的貧窮與社會對他的不理解。
生6:梵高生活世界的悲慘還體現(xiàn)在他死時的凄涼?!拌蟾吣闷鹆耸謽專叩剿_都的草坪,向心窩射了一槍?!?/p>
生7:梵高生活世界的悲慘還體現(xiàn)在當時藝術界對他的態(tài)度是忽略和毫不認同。“梵高一生賣不出一張畫,人們也根本不知道梵高,藝術界汪洋大海般的平庸在壓抑著他?!薄案尽闭f明社會完全忽略了他;“平庸”指當時藝術界的平庸?!巴粞蟠蠛0愕摹北硎緹o邊無際,整個藝術界都處于平庸之中,梵高看不到被理解的希望。
生8:梵高的精神追求是執(zhí)著的,他通過畫表達了他對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在他的畫筆下,野地里摘來的向日葵燃燒著火焰,藍色的野花臨風搖曳?!薄八嫷乃挟嬒?,那眼神沒有一幅不炯炯有神,那其中閃現(xiàn)的光芒有堅毅,有不平,有尊嚴,充滿了對人性的批判和對命運的抗爭?!毕蛉湛馕吨谢盍Φ纳?,意味著對光明的向往,他的創(chuàng)作充滿生命的活力,并向往當時的社會能理解并認同他的繪畫風格。野花意味著平凡,意味著對天然本真藝術生命的追求,梵高堅守著自己繪畫的風格。那眼神分明就是梵高的眼神,堅毅、有不平、有尊嚴,這是梵高對個性的堅持,對人性的批判。
教學說明:有了前一環(huán)節(jié)的鋪墊,筆者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采用了主問題的形式,一線貫之,既給了學生一個必須圍繞的主題,又給了學生很大的空間,出現(xiàn)了“百家齊鳴”的場面。通過學生的各抒己見,通過老師的引導和總結,梵高的世界逐漸清晰,逐漸被了解,逐漸被理解。在交流過程中,滲透了對關鍵詞語的賞析,對句子的理解。
3.一語道破,突顯主旨
部分板書:
其他人的墳塋梵高的墳塋
羅丹、莫提格里昂尼梵高的畫
梵高的藝術成就梵高的生活
身后的評價梵高的處境
教師: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
學生齊答:對比
教師:表現(xiàn)了梵高的什么精神?
學生齊答:對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
教學說明:借助板書的逐步呈現(xiàn),學生很容易就發(fā)現(xiàn)了對比手法的使用,并厘清了文本的脈絡,使梵高對藝術執(zhí)著追求的品質一目了然。學生對梵高精神世界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課后感想
1.語文教學需講究準確性
教師要引導學生準確地感悟文本,并將其精髓準確地表達出來。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教師須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低下頭來閱讀文本,抓住經典語句和細微之處,對語言文字進行反復地咀嚼,不斷地推敲,仔細地品味,品出其真實的內在涵義。例如,在本文的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抓住了“平?!薄ⅰ捌婆f”、“人間艱辛”、“根本”、“平庸”、“汪洋大海般”等關鍵詞進行賞析,理解了梵高悲慘的生活世界。
2.語文教學需講究普適性
文本的價值就在于向人們傳播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師須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靜下心來研讀文本,在正確理解文本內涵,把握作者寫作意圖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為學生未來生活奠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品質。在本文的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通過“其他人的墳塋與梵高的墳塋”、“羅丹、莫提格里昂尼的畫和梵高的畫”、“梵高的藝術成就與梵高的生活世界”、“梵高身后的評價與生前的處境”這四組對比,使學生感悟到梵高對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提供了正能量。
3.語文教學需講究邏輯性
內在結構的邏輯性使文本的各部分內容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教師須引導學生在看似錯綜復雜的線團中找出最為關鍵的那個線頭,順著它抽絲剝繭,由表及里、由果溯因,使學生準確地理解文本,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本文的教學中,筆者刻意顛倒了通常采用的從頭至尾的學習順序,而是從結尾開始,使整篇文章的學習更具邏輯性,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深入,同時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語文教學需講究反思性
這堂課從文本出發(fā),關注了梵高,但也忽略了另一個重要的人物——作者?!把詾樾穆暋?,作者的生存境遇怎樣?作者的情感世界如何?作者想通過這篇文章發(fā)出哪些吶喊?這些內容在這堂課中被忽略了,確實是一個不小的遺憾。
語文是一門情感豐厚,內涵豐富的學科,因而往往給人留下“感性”的印象。但是,“感性”的語文也需要走一條“理性”的道路。作為語文教師,在我們研究教學內容時,我們不妨“理性”一些,挖掘文本中的理性因素,引導學生感受文本的準確性、普適性、邏輯性,為學生全面健康地發(fā)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