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頒布的《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被各學段列為“閱讀”目標中的第一條。在《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多次提到“誦讀優(yōu)秀詩文”、“誦讀古代詩詞”。在課程標準將“朗讀”、“誦讀”提高到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對于“如何朗讀”、“如何誦讀”并沒有提出具體的要求,也沒用做具體的闡述。同時,《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將“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作為語文課程“總體目標與內(nèi)容”中的重要一點。因此,有必要從審美教育的角度去觀照“讀”?!白x”不僅僅是機械地輸入,它更是一種由感知而體驗,由體驗而欣賞、由欣賞而創(chuàng)造、由創(chuàng)造而表達的鑒賞美的審美精神活動。因此,“美讀”應(yīng)運而生,它不同于傳統(tǒng)語文教育中的“朗讀”、“誦讀”,美讀要突出作為一種審美精神活動所具備的情感之美、形象之美、創(chuàng)造之美、音韻之美。
而“音樂是最具情感的藝術(shù)”,音樂是“美麗的畫”,是“流動的詩”。因此,在美讀活動中引入配樂,有利于激活美讀者的審美情感,幫助審美主體進入美讀文本的情境中去。在配樂美讀中,能聽到音樂聲隨著朗讀的內(nèi)容節(jié)奏或波濤洶涌.或涓涓細流或緊張急促.或輕松緩慢.或活潑歡快.或優(yōu)美寧靜。此時此境.常能把學生帶到書中那千姿百態(tài)的世界,作一次情感體驗的旅行。如何進行配樂美讀,用音樂給課文賦予藝術(shù)的生命呢?我將從課文的類型上進行闡述:
一、古詩教學中的配樂美讀
縱觀小學語文教材,古詩占有的篇目雖然較少,但都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篇。古詩以高度凝練的語言,寥寥數(shù)語便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并蘊含著無限的深情。古詩詞是我們文學寶庫中最璀璨的明珠,詩歌以不同的形式表達寄托了詩人的情感。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養(yǎng)育之恩,“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真摯友情,“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自信豪邁。但古代詩歌時代的久遠,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詩人和學生的情感之間會存有較大的差距,因此,老師借助音樂讓學生走進古代詩歌的長河,與作者對話,融入古詩的情境中是很有必要的。
低年級的古詩一般比較簡短。在古詩教學中,教師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生理特點和認知水平,應(yīng)配一些輕快明亮的樂曲作為背景音樂。如我在教學古詩《春曉》時,我配的是輕音樂《春野》,歡快悠揚的音樂頓時讓人浮想聯(lián)翩:蟲鳴鳥語,光鮮綠野,春天的美景似乎就在眼前,絲絲春雨拂過了臉龐。在音樂中,在古詩中,你的眼前能涌動著春的脈搏,感受到花海中散發(fā)的芳香,仿佛乘著音樂的翅膀,穿越時空,目睹一場美麗的邂逅。又如《村居》描寫的是一幅春天孩子們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風箏的圖畫。我選擇的音樂是琵琶曲《歡沁》,這首曲子節(jié)奏輕快、散漫、閑情,既有兒童嬉戲的幻想,又有叢林鳥語的自在。前半部分琵琶與笛子的結(jié)合,調(diào)皮自如,閉上雙眼,仿佛看見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一群孩童興致勃勃地放風箏,嬉鬧于林間。歡快隨著琵琶的一撥一弄之下慢慢的沁人心扉,好像跟詩人一起飽覽了醉人的早春,一起分享著孩子們放風箏時的歡樂。
高年級的古詩已經(jīng)有比較深遠地意境,配樂要有針對性。曲子一定要與古詩表現(xiàn)的主題和作者抒發(fā)的情感保持一致,可以配上一些古箏、琵琶的輕音樂,讓學生感受到一種濃濃的古典氣息。在教《泊船瓜洲》時可以選擇《夕陽簫鼓》,簫和琵琶的合奏如江上輕波,似京口與瓜州相隔的一水間,琵琶的輕撫仿佛在訴說著只有幾重山之隔的思念,古箏的輕撥,展現(xiàn)著江南安詳平靜的景色,還有二胡帶來的曲終人不見的哀傷之情。音樂賦予詩不同的情感體驗,學生在反復的配樂朗讀、吟誦之中,既達到了積累語言、訓練朗讀節(jié)奏、培養(yǎng)語感的目的,又培養(yǎng)了審美的意識,提高了審美的能力。
二、散文中的配樂美讀
小學語文課本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一些描寫我國著名旅游勝地的寫景散文。如《葡萄溝》、《黃山奇石》等。我選擇的背景音樂是如潺潺流水的樂曲《云水禪心》,這是一曲如詩般輕靈飄逸的音樂。干凈的曲子,像涓涓的小溪,流淌著幸福和歡樂;叮叮咚咚的琴聲,訴說著祖國美麗的大好河山。學生聆聽著悠揚的音樂,會萌發(fā)對祖國美好的河山心馳神往,老師無需在把“有感情地朗讀”強加于學生,學生讀時能如身臨其境,感情由衷而發(fā),讀起來也會如音樂般行云流水。再如,在指導朗讀《富饒的西沙群島》時,我選擇的音樂是《By the Grace of the Sea》,音樂中悠揚的海浪聲,好像在輕輕地拍打著岸邊的沙灘,閉上眼睛,仿佛海水正在瘙癢著你的腳丫,似乎還能聞到海水的味道,西沙群島的瑰麗無比的海水,美麗的珊瑚、貝殼,成群的魚蝦都浮現(xiàn)在眼前,怎能不讓學生們神往?
美讀是一種審美精神活動,審美情感貫穿者整個審美活動。但當學生在面對美讀文本的時候,不是所有人都能對文本的美欣然向往。這就需要語文老師創(chuàng)設(shè)美讀的氛圍,營造美讀的意境,激活學生的審美情感感。音樂的跌宕起伏,音樂的娓娓道來,緩緩而去,音樂的無聲勝有聲都能給文本賦予鮮活的藝術(shù)生命,讓學生在熏陶與感染中,審美情感如同開了閘的活水一樣汩汩流出,推動著審美主體帶著新的體驗回到文本,用聲音去觸摸作者的靈魂,表達自己的心聲,直到“不知我之為文、文之為我”。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趙介平.朗讀的魅力:語文教師實用指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3]王宇紅.朗讀技巧[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4]王啟帆主編.語文審美教育概論[M].杭州:浙江美術(shù)學院出版社,1932.
[5]唐玉琳.古典詩歌誦讀教學例說[J」.中學語文,2012 (18 ): 21-22.
[6]鄭穎.近現(xiàn)代抒情詩歌的美讀教學[T」.語文教學與研究,2012(23 ) : 22-23.
[7]張朝陽.配樂朗讀教學探索.綜合天地,2004:96
作者簡介:曾盈盈 女,出生于1987年8月28日,廣東省茂名市,畢業(yè)于深圳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小學一級,大隊輔導員,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