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素花 陳曉燕 薛劍莉 王東亮
小學語文單元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師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探索出來的新的教學模式,是以單元為單位,將單元中的單篇課文整體納入教學視野,只講讀代表性課文,對同類型課文作類比,以點帶面,進行輻射教學。與以往的單篇教學相比,它的優(yōu)點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它的系統(tǒng)性更強,主要體現(xiàn)在內容選材和布局上;其次,它的整體性意識突出,不僅體現(xiàn)在以單元為單位的內容選材上,更體現(xiàn)在教學實施的全過程;再次,它的連續(xù)性特點也是單篇教學所無法比擬的,主要體現(xiàn)在學習內容和能力發(fā)展上,各單元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是整個教學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此外,它還有單篇教學所不具備的一個特點,那就是比較性,由于單元教學是按照主題或體裁等將文章歸入同一單元的,因此,每個單元所選出的文章既能體現(xiàn)出共性,又能體現(xiàn)出個性,這為類比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從而也為歸納出規(guī)律性知識點奠定了基礎。本文以新課標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研究對象,就如何實施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談一些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 樹立整體教學觀念
何謂教師整體教學觀念呢?即在整體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這一前提下,語文教師要堅持文道統(tǒng)一、讀寫結合、精講巧練的原則,不僅讓講讀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融會貫通,還要打通各篇之間、單元之間、年級之間,甚至是中小學之間的關節(jié),使之連片成為一個整體,讓學生獲得系統(tǒng)而非零散、全面而非單一、扎實而非飄忽、實用而非好看的知識和技能,讓語文課真正發(fā)揮基礎工具的作用[1]。
教師的整體教學觀念不僅體現(xiàn)在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即在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方面提出整體要求,更重要的是教師整體教學觀念的落腳點是在對學生整體能力的培養(yǎng)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下稱《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睂W生整體把握能力的形成有賴于教師整體教學的觀念。這里的“整體把握能力”既指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把握,又指學生預習、自學、合作等其他學習能力的整體把握,這些能力不是割裂的,而應該是互相聯(lián)系、相輔相成的。拿“聽說讀寫”能力來說,這四個能力在語文素養(yǎng)中的地位應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就要求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這些能力時要做到不偏不倚、一視同仁。就“聽說讀寫”這個詞語本身而言,“聽”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其他三個。但在現(xiàn)行的人教版語文教材中,對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較“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受到更多重視,“讀、寫、說”都有相應的實踐訓練,而對“聽”的要求相對較弱,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單元教學時要有整體教學觀念,加強“聽”的訓練以彌補教材的缺憾。
二、 做到教學目標全局觀
教師只有在明確了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應該明白,教材編寫者是在《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下完成編書任務的。細讀《語文課程標準》,不難發(fā)現(xiàn),小學階段的總目標是: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應用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編寫者在這個總目標統(tǒng)領之下,分解出階段教學目標,從階段教學目標中又分解出單元教學目標,又從單元教學目標中分解出單篇教學目標。教材編寫者自上而下、層層細化分解教學目標,其目的是讓各教學子目標更好地為教學總目標服務。教師在從事教學活動之前要仔細揣摩編寫者的意圖,從整體上確定教學目標,而在教學活動中要將領會到的教學總目標逐一落實到單元教學目標乃至單篇教學目標,將“總目標統(tǒng)領子目標,子目標又服務于總目標”的教材編寫精神落實到教學活動的各環(huán)節(jié)。《語文課程標準》是按照不同學段來確定階段教學目標的,分為三個學段,即第一學段(1~2年級)、第二學段(3~4年級)和第三學段(5~6年級),每個學段又分別是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話(第二、三學段為習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等五個方面來確定階段目標,每個學段的階段目標都是上一學段階段目標的延伸。
三、 明確教材使用全局觀
教師在使用教材時一定要有全局觀。教師在教學活動之前,既要對每個單元的每篇課文進行仔細研讀,又要對每個單元,甚至是對每冊或整個小學階段的語文課本進行仔細研究,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在教學活動中對教學目標才能有整體性把握,對教學內容的講解才能做到詳略得當,主次分明,也才能準確地選用適合的教學方法,從而使課堂達到高效,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新課標人教版語文教材的各單元是按照主題進行編排的,這些主題是以問題意識為抓手,以提高學生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為核心,將人文性與文化性融入其中,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每冊八個單元,每個單元以導語、課文和語文園地三部分構成。導語一般點明了每個單元的主題,后面的課文和語文園地都是圍繞這個主題展開;課文一般有四篇,其中第一篇多為代表性課文,最后一篇多為略讀課文,主次分明;語文園地一般由六個板塊構成,其中五個固定板塊:口語交際、習作、我的發(fā)現(xiàn)、日積月累、讀讀背背,第六個板塊是機動板塊,分別是:寬帶網(wǎng)、展示臺、成語故事和趣味語文。從這些名稱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部分內容綜合體現(xiàn)了教材對學生聽說讀寫背的要求,而且“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想象力,開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2]。這三個部分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有鋪墊、有教讀、有延伸和拓展,將聽說讀寫背有機結合在一起,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每冊的八個單元雖然主題不同,但同一冊的文體大體一致,在這樣一個大格局下,每個單元的共同點不斷強化,最后積淀為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學生將這些知識點遷移到課外閱讀材料中,從而逐漸轉化為自身能力。整個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高度整合了教學內容,每個單元構成了每冊的小單元,每冊的小單元又構成每個年級的大單元,每個年級的大單元又構成整個小學階段的大單元,日積月累,學生的知識模塊不斷擴大,應用語言的綜合能力不斷提高,最終實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
四、 優(yōu)化整體教學過程
單元教學提倡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因此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都應該納入到教學過程的研究視野中,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單元教學的整體性效果。
1.引導、把控學生學習的各環(huán)節(jié)
單元教學要做到省時高效,其中有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學生要提前預習單元課文,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跟上教師的上課節(jié)奏,否則就會不知所云,反而達不到單元教學的效果。但是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較差,讓他們在沒有監(jiān)督的情況下自行預習課文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就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和家長的配合。小學階段是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階段,教師必須對學生提出要求,并讓他們按要求認真執(zhí)行,同時家長的配合也必不可少。兩者只有有機配合,學生才能茁壯成長。
小學階段,教師的講讀是學生獲取知識來源的主要渠道,但學生一般只聽不記,這既不利于學生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生注意力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要求學生簡單記筆記,并不定期檢查筆記,這樣既能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高學生的整體能力,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
復習既是學生積累所學知識的主要途徑,又是體現(xiàn)知識連續(xù)性、探索學習方式的最佳手段。學生在復習過程中,會與家長或學生之間產生一些互動,提出一些平時沒想到或沒想過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既能體現(xiàn)出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又能夠通過聯(lián)想的方式將以前學過的知識串聯(lián)起來。因此,復習活動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需要教師和家長配合完成。
自學是學生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主要方式,小學階段的自學主要通過遷移的方式完成。學生將課堂中學到的字詞句、閱讀方法和技巧等知識都可以遷移到課外閱讀中,完成能力的轉化。
2.優(yōu)化教師教法
在有了整體教學觀念、全面梳理教材、準確制定教學目標之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具體該怎樣實施就了然于胸了。本文以新課標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下第二單元為例(略讀課文不算在內),簡要談談自己的設計方案和實施過程。
本第二單元以“保護環(huán)境”為主題選編了三篇精讀課文,即《翠鳥》《燕子專列》《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三篇課文從不同的角度,以具體生動的實例引起學生的感情共鳴,使學生感受到保護環(huán)境是我們的責任。進一步研讀文章可以發(fā)現(xiàn),三篇文章除了在主題上相似外,在寫作對象、修辭手法等方面也極為相似,具體見下表:
根據(jù)上述分析我們知道,人教版教材除了按主題把課文編排在同一單元外,還有其他相似點,這為類比教學提供了一定的基礎。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1)單元教學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大致有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整體導入、學習生字詞、比較發(fā)現(xiàn)、問題導入[3]。
整體導入:首先回憶本學期第一個單元學習的主題,然后引出本單元的主題。
學習生字詞:對整個單元的生字詞進行認讀,以掃除閱讀障礙。
比較發(fā)現(xiàn):引導學生找出三篇課文的相似點和不同點。
問題導入:導入本單元主題。
(2)單元教學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分為三部分,主要圍繞上節(jié)課遺留下來的兩個問題進行感悟:第一個問題是“作者是寫動物的”,第二個問題是“課文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第一部分是精講第五課《翠鳥》。共有三個步驟:第一步,引導學生復習上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進而引導學生:翠鳥的外形是什么樣的?第二步,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感受翠鳥疾飛的動作;第三步,引導學生圍繞“作者為什么沒有抓翠鳥?”這一問題展開小組討論。第二部分是學習第六課《燕子專列》,依照第五課的學習方法仍然圍繞兩個問題進行精讀感悟,教師放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朗讀思考、組內交流。第三部分是布置作業(yè),讓學生運用本節(jié)課學習的閱讀方法獨立預學第三篇課文《一個小村莊的故事》。
(3)單元教學第三課時
以學習第三篇文章《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為主,主要由四部分組成。首先,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對比小村莊前后兩種情況;其次,談談這篇文章與前兩篇的不同之處;第三,再一次點出本單元主題;最后,緊扣單元學習目標進行總結提升,對單元中的三篇課文逐一回顧梳理,查缺補漏,以兼顧單篇文本的完整性。
(4)單元教學第四課時
第四課時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對學生學習的單元生字進行指導,以正確書寫;第二部分是讓學生自讀課文,并背誦課文中的精美片段;第三部分是完成語文園地中的口語交際模塊。
(5)單元教學第五課時
修改并評議習作,引導學生完成語文園地中剩余的模塊。
單元教學優(yōu)化了課時安排和教學全過程,單元教學的整體性特點要求教師將整體意識貫穿到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要取得良好的單元教學整體效果,不僅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對學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趙玲玲.語文教學應該有整體教學觀念[J].快樂閱讀,2012(9).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 王平強.小學語文單元組文教學實踐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5(16).
[4] 陳春燕.小學語文單元組教學主題升華策略運用[J].教育科研論壇.2009(2).
[5] 徐錦濤.淺談語文單元整體目標教學[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1999(8).
[6] 張芹芹.小學語文單元教學問題與策略研究——以北師大版教材為例[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