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霞
【摘要】翻譯美學(xué)是一種將翻譯視為審美客體和審美主體共同參與的一項自覺地的審美活動。翻譯審美的客體即翻譯原文。而翻譯的審美主體即譯者,一方面受制于審美客體的直觀可譯性,同時又要具備“情”、“知”、“才”、“志”等主觀能動性,主客觀的高度融合才能創(chuàng)作出與原文美學(xué)效果相近的譯本。在眾多翻譯文本中,詩歌是典型的代表。
【關(guān)鍵詞】翻譯美學(xué) 英文詩歌 版本比對 審美體驗
一、引言
翻譯作為一種藝術(shù)活動與美學(xué)有著不解之緣。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美學(xué)對翻譯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本文通過《The stolen child》的兩個翻譯版本,簡要研究翻譯美學(xué)與文學(xué)詩歌翻譯的關(guān)系,探討翻譯美學(xué)的不同理解對文學(xué)審美的借鑒價值和啟示意義。
本文選擇了《The stolen child》的兩個譯本進行比對,一個是艾梅翻譯的《被偷走的孩子》;另一個版本是周英雄版本的《被拐走的孩子》。(關(guān)于題目的翻譯,將放于內(nèi)容分析比對之后)。兩種版本有很多地方的不同,如果逐字逐句去對比意義并不大,所以筆者挑選了六處對于詩歌意義會產(chǎn)生不同理解的句子進行簡要的對比分析。
二、詩文內(nèi)容的翻譯比對探究
1. fairy vats/faery vats. 詩歌中有一句“There weve hid our fairy vats”。艾梅將“fairy vats”譯成“魔桶”,而周英雄的版本中翻譯成“仙籃”?!癴airy vats”出現(xiàn)在詩歌第一節(jié),通過對“fairy vats”的描述為小孩及讀者展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個不同于我們平時生活的世界?!癋airy”這個詞在英語中作名詞有仙女的意思,作為形容詞它的意思是“魔法、妖法”所以這里艾梅將“fairy vats ”翻譯成“魔桶”也并非不可以。當(dāng)你翻譯的詩歌和詩人的原文有所偏差的時候,可能影響整篇文章的意思,所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2. worlds more full of weeping than you can understand. 這句話在全詩之中出現(xiàn)了三次,出現(xiàn)頻率如此之高是因為它是仙女呼喚孩子來這個世界的話語。葉芝原文是“For the worlds more full of weeping than you can understand.”艾梅將這句翻譯為“這世界哭聲太多,可你不懂?!敝苡⑿鄣姆g是“世上哭聲遍地,你無從了解?!币驗槿姸际窍膳噲D讓孩子安心來到這個世界的一種嘗試。因此,翻譯者在此不僅要考慮到美學(xué)意境的用詞,還要注意受眾心理的角度,此處呼喚的語氣應(yīng)該更具有煽動性和說服力才更加符合原文作者的心理。
3. trouble is anxious in this sleep. 葉芝詩原文是“While the world is full of troubles,and is anxious in this sleep”,艾梅的翻譯是“然而這世界充滿了煩惱,睡夢中也擠滿了無盡的焦慮”,周英雄的翻譯是“然而世上煩惱充斥,睡眠中仍不免焦慮”。對這一句的理解要結(jié)合第二點談到的“For the worlds more full of weeping than you can understand.”前文分析過,翻譯為孩子們不懂為更佳,因為這樣更能反映他們已經(jīng)意識到麻煩,可卻找不到答案和解決方法的心理,所以“anxious in this sleep”翻譯為“睡夢中也擠滿了無盡的焦慮”會比較好,且此處的“擠滿”是點睛之筆。
4. The solemn-eyes. solemn的本意是莊嚴(yán),因此艾梅將“The solemn-eyed”翻譯為“那個眼神莊嚴(yán)的孩子”,周英雄翻譯成“這個眼神凝重的孩子”。詩中原文是“A way with us hes going, the solemn-eyed”,意思為那個要和我們一同離去的孩子,在對孩子的眼神形容上,艾梅使用了solemn的原意“莊嚴(yán)”遠不及周英雄所譯出的“眼神凝重”。莊嚴(yán)于此處并不恰當(dāng),審美特征不明顯,也不能準(zhǔn)確地表達原文主題。
5. Sing peace into his breast. 詩原文“the kettle on the hob, sing peace into his breast”,艾梅的翻譯是“水壺在火爐上的低唱,那些曾安撫他心靈的歌謠”;周英雄的翻譯是“爐架上的水壺把謐靜唱入他胸膛”。周英雄的翻譯明顯更具審美意境。由此可見,審美對象(原文作品本身)與審美主體(翻譯作者)之間,存在一種可以相互滲透的關(guān)系。
三、詩文標(biāo)題翻譯比對
論文最開始提到過,在討論完詩文的正文內(nèi)容后再討論題目的翻譯更為合適,更易貼近詩文主題?!皊tolen”通常我們都認為時被偷走的意思,因此會艾梅的題目《被偷走的孩子》更為精準(zhǔn)和規(guī)矩;但從翻譯美學(xué)的審美角度來看,周英雄的《被拐走的孩子》的翻譯則更為貼切。因為當(dāng)你讀完整首詩,了解大意后,真的會認為孩子是在被迫的情況下追隨仙女離開塵世的嗎?仙女使用的手段是一方面指出塵世間充斥煩惱,另一方面展現(xiàn)給孩子看另一個世界的美好。最終孩子選擇和仙女手牽手,并不是被迫的結(jié)果。
四、總結(jié)
兩首譯本如果細細的對比起來,還會有很多細微的不同,但并不影響整篇詩歌的基調(diào)。當(dāng)閱讀完這首詩后,其實詩文的本意是在試圖描寫一個離開塵世的故事。在每個人心中離開塵世的途徑和意義各不相同,因此我們所擁有的選擇權(quán)也大相徑庭。但相似的是,每個人生活在塵世的喧囂中總會有迷失的時候,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誘惑而做出讓自己后悔的決定,珍惜我們所擁有的美好,讓這些美好成為我們選擇留在塵世的動力。
參考文獻:
[1]威廉.巴特勒.葉芝著.艾梅譯.葦間風(fēng)[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