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韜
人們認識事物是先從感知開始的,并且逐漸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簡單、生動、具體、形象化的事物更容易被人們感知和認識。中職化學教材中有一些化學概念、理論非常抽象,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常常遇到很大的困難。如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對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巧妙構思與設計,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將抽象的概念和理論以生動具體的形象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理解和掌握這些概念和理論就會變得非常容易。就如何巧妙設計課堂問題,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經(jīng)驗。
一、巧設實驗,將抽象內(nèi)容具體化
化學實驗具有生動、直觀、形象鮮明的特點。因此,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計鮮明有趣的實驗,尤其是將學生的“驗證性實驗”設計為“探索性實驗”,引導學生全面細致地觀察實驗現(xiàn)象,認真思考和分析有關問題,最后歸納總結出正確結論,從而順利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例如,在學習原電池及原電池反應時設計這樣一個實驗:取一個蘋果,在蘋果上插入一個鐵片和一個銅片(兩金屬片之間有一定距離),然后將兩金屬片用一根導線連接并接入一只電珠,發(fā)現(xiàn)電珠發(fā)光。當同學們發(fā)現(xiàn)電珠發(fā)光時覺得不可思議,好奇導線中怎么會有電流通過。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探究電流產(chǎn)生的原因。蘋果內(nèi)含有酸和無機鹽,當鐵片遇到酸、鹽等電解質(zhì)溶液時就會被腐蝕失去電子、被氧化變成Fe3+,失去的電子沿導線流向銅片(鐵元素比銅元素活潑),酸中的H+在銅片上得到電子被還原成H2↑。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鐵片:Fe - 3e- = Fe3+ 氧化反應(負極)
銅片:2H+ + 2e- = H2↑ 還原反應(正極)
這就是一個原電池裝置。從這一實驗中學生可以明白:能將化學能轉變?yōu)殡娔艿难b置稱為原電池。在原電池中,發(fā)生的化學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發(fā)生氧化反應的一極上有電子流出,做負極,失去電子的物質(zhì)是還原劑。電子通過原電池的負極經(jīng)導線流向正極,在正極上,氧化劑得到電子,發(fā)生還原反應。原電池就是通過化學反應實現(xiàn)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
組成原電池有四個不可缺少的條件(極、電、路、自發(fā)):
1.兩種活潑性不同的金屬(或另一種為非金屬導體)構成電極。
2.電解質(zhì)溶液。
3.形成閉合回路。
4.氧化還原反應能自發(fā)進行(至少有一個電極與電解質(zhì)溶液反應)。
二、巧設教學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探究熱情
思維總是從質(zhì)疑開始的。一個成功的教學過程,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有層次地設疑、激疑、導疑、釋疑,使學生的思維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登攀。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解決”的不斷循環(huán),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
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化學實驗直觀性、驗證性的特點,把教學設計為“質(zhì)疑→思疑→反饋→提高”四個階段,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例如課堂教學中,講解氯氣的漂白性質(zhì)時,可做如下教學設計。
1.質(zhì)疑:氯氣的漂白作用
演示:取兩條干燥的玫瑰紅皺紙,其中一條用水浸濕,分別把兩條皺紙置于新制的氯氣瓶中,過一會兒發(fā)現(xiàn):潤濕的紙條褪色,干燥的紙條沒有變化。實驗表明:氯氣沒有漂白作用,氯氣溶于水后才有漂白作用。
2.思疑:氯水為什么有漂白作用
問題提出后,學生就很自然地想到,一定是水與氯氣發(fā)生了化學反應,生成了能夠漂白的新物質(zhì)。教師引導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閱讀教材“氯氣與水的反應”部分,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l2+H2O=HCl+HClO然后再通過實驗驗證鹽酸及水都沒有漂白作用,從而歸納出氯水有漂白作用的原因是——氯氣與水反應生成了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
3.反饋:是否所有的氯水都具有漂白作用
演示:取兩條玫瑰紅皺紙,一條插入新制的氯水瓶中,一條插入久放的氯水瓶中。結果發(fā)現(xiàn):新制的氯水瓶中紙條褪色,久放的氯水瓶中紙條不褪色。從試驗中教師指導學生分析出次氯酸具有不穩(wěn)定性,長期在光照下會分解,因而久放的氯水不再有漂白作用。
4.提高:聯(lián)想思維
比較氯氣與二氧化硫的漂白有何不同?
演示1:向氯氣的水溶液和二氧化硫的水溶液中,分別滴加紫色的石蕊試液,發(fā)現(xiàn):前者,溶液先是變紅,但隨后紅色消褪。后者溶液變橙紅色,但過一會兒紅色不消褪。實驗說明:氯氣的水溶液具有酸性,同時又具有漂白性;二氧化硫的水溶液只有酸性,沒有漂白性。
演示2:取兩根黃色的麥秸稈,將他們分別置于盛有氯氣和盛有二氧化硫氣體的集氣瓶中。過一段時間發(fā)現(xiàn):前者黃色的麥秸稈沒有變化;后者黃色的麥秸稈變白,給變白的麥秸稈加熱,其又恢復原來的黃色。
通過上面的實驗使學生認識到:所謂氯氣的漂白,是氯氣與水反應生成了次氯酸,次氯酸有很強的氧化性,具有漂白作用。而二氧化硫的漂白是二氧化硫與有機色素結合,從而產(chǎn)生漂白效果,且這一過程是可逆的,受熱或時間久了就會恢復原來的顏色。
實踐證明,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巧妙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設疑質(zhì)疑,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就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面對抽象的概念、理論和知識點,教師要組織恰當?shù)膶嶒?,選取貼切、生動的問題情境,采用直觀教學的手段,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讓學生易于理解,從而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責編 李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