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初讀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一詩,常只將“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一句中的“臨易水”理解為在表現(xiàn)邊塞將士出兵易水,也只將詩句“報君黃金臺上意”理解為是在表現(xiàn)忠君報國的思想感情,但在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與“易水”有關的其他詩文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和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之后,學生便會由荊軻刺秦王的典故進一步理解了詩句“半卷紅旗臨易水”所表現(xiàn)的將士那種一往無前視死如歸的豪情壯志,也進一步感受到了詩歌所表現(xiàn)的沉重悲壯的氛圍。
詩貴含蓄,詩常常運用典故來傳情達意,所以,閱讀詩歌時,就應努力去解讀詩歌所用典故含蓄之意蘊進而領會詩歌所達雋永之意境。
要讀懂詩歌,就不能淺嘗輒止,要通過解讀典故曲徑通幽,揭開詩情朦朧之面紗。
雖然詩言志,但詩歌感情的抒寫常常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抒情:或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或引用典故借古諷今……所以,要讀懂運用典故的詩歌,就要努力聯(lián)想詩中關聯(lián)的典故,通過對所運用的典故這一“幽徑”探究進而揭開詩歌所抒朦朧之感情。如,要讀懂李商隱《錦瑟》一詩,就要從詩句“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敝羞\用的典故入手去探索詩歌所想抒寫的思想感情。通過解讀詩人所用的“莊周夢見自己化身為蝶”、“杜宇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杜鵑,暮春啼哭至口中流血”和“滄海鮫淚”,“藍田日暖”等典故,才能讀到詩歌傳達的諸多復雜微妙難于言說的心情:迷戀美好但當發(fā)現(xiàn)美好只是虛幻時的恍惚和迷惘;執(zhí)著追尋,托春心于杜鵑又只留下流水落花的悲戚;喜歡滄海月明的境界又難于排解凄冷孤寂感傷悵惘;向往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卻可望而不可即等等詩句背后的微妙復雜之情。再如,要讀懂陸游的《書憤》,可從詩句“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中運用的“檀道濟自比長城”和“諸葛亮鞠躬盡瘁”這兩個歷史故事典故入手進而體會詩歌所抒寫的“歲月蹉跎、壯志難酬”的感慨及渴望建一番偉業(yè)的雄心壯志。這樣一步步通過探典故之曲徑,才能體會到作者抒發(fā)的真實感情,才可以一點點揭開詩所抒感情之朦朧的面紗。
想讀透詩歌,就不能管中窺豹,而要通過解讀典故洞幽察微,解開詩意含蓄之謎底。
詩忌直白淺露,“詩貴含蓄”即指詩“言簡”而“意深”,特別是運用典故的詩。閱讀時,這“含蓄”的“深”之意常常如“在水一邊”的“所謂伊人”,似近又遠可望不可即。要讀懂這詩意,就要通過“解讀典故”這一葉小舟去“溯游”尋之。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古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一詩,清淺平易,流暢自然,好像就是一首山水田園詩,但細細尋找,會發(fā)現(xiàn)詩中“雞黍”是暗用了孔子路宿的典故,“開軒”暗用了阮籍《詠懷》中詩句“開軒臨四野,登高有所思”,“話桑麻”與“重陽就菊”,暗用了陶淵明的故事,這樣,便可以發(fā)現(xiàn)詩人其實想表達他內心想歸隱的真實思想。這樣,通過對典故的解讀洞察詩人內心世界,從而讀到詩更多含蓄的言外之意。
想讀出詩意,就不能浮光掠影,而要通過解讀典故含英咀華,走進意象雋永之意境。
在古典詩歌中,詩人常常將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融入意象,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寄意于物,這些景、情、思想等等便組成詩歌的意境。這些“景”“物”等等中運用了典故的,詩的意境更是蘊藉雋永,要想真正走進這意境,必須通過解讀典故咀嚼其中真味。如讀鄭谷的《鷓鴣》一詩,既要讀到“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中的“雨昏”“花落”這兩個意象所表現(xiàn)的眼前之景的凄迷與哀傷,又要從眼前“青草湖”“黃陵廟”之景聯(lián)想到湘妃泣竹、屈子懷沙等歷史傳說,咀嚼出這些有典故色彩的意象所傳達的懷鄉(xiāng)、凄苦之情,進而走進詩哀怨凄惻幽冷的意境深處,理解到詩更豐富深刻的意蘊。所以,將眼前的“此時此景”與典故中的“彼時彼景”聯(lián)系起來,不僅能豐富意境內容,還能領會到詩更雋永的意境。
詩詞運用典故,既能抒情言志,又能增強詩詞的含蓄典雅之美。我們閱讀時不僅要從中理解其所融之情所達之意,領悟到詩更多的意蘊,還要通過典故走進詩含蓄典雅的意境,努力讀出更深更豐富的詩情畫意。
吳敏,教師,現(xiàn)居江蘇海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