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是變革的前提,活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迎著課程改革的春風,廣大教師正在不斷地學習新理念,嘗試新方法,力求新突破,努力構建一個活生生的語文課堂。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為以下幾點做法很值一試:
一、拓寬學習渠道,讓教學內容活起來
在信息處于瞬息萬變的二十一世紀,僅僅依靠幾本教科書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需要的。因此語文教學必須打通渠道,充分挖掘語文課程資源,引進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讓教學內容“活”起來。那么什么才是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呢?
其一,源于那多彩多姿的社會生活?!靶腥f里路,讀萬卷書?!鄙鐣钪蟹彩桥c人有關的活動都是語文學習的材料的資源。都能轉化為語文學習的過程。如旅行、參觀、訪問、郊游等,無一不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所以教師要經常組織學生跨出校門,涉足社會,走進生活,融入自然。到工廠和實驗室去參觀,到街頭去當宣傳員,到鄉(xiāng)間田頭去干活,到名山大川去游覽;從城市到鄉(xiāng)間,從喧囂的生產車間到寂靜的圖書館,從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到虛擬的網(wǎng)絡空間。
其二:源于那浩如煙海的人文文化。走進名家,研讀經典。這不僅是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而且能使學生大開眼界,興趣倍增,由厭學語文轉而愛學語文。作為教師一方面要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創(chuàng)造物質條件,解決學生“無米”的問題。比如訂一些報紙雜志,辦一個班級圖書角,經常組織學生到校圖書室看書等。另一方面要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加以科學指導,每次閱讀什么,閱讀多少,怎么閱讀,都要有“量”的規(guī)定和“質”的要求。
二、采取多種手段,讓教學方法活起來
教學有方,教無定法,靈活多變是教學方法的生命。選擇任何一種教學方法,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吸引學生激活課堂。不管你的方法有多好,只要一成定例,就會令人乏味,束縛學生的求異創(chuàng)新思維。所以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運用上必須從實際出發(fā),要因文而異,因人而異。
其一,教學方法的選擇要因文而異。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入選文章一般體現(xiàn)出體裁的多樣性,有散文、詩詞;有簡單的說明文,有長篇小說的縮寫及文言文。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根據(jù)不同類型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
其二,教學方法選擇要因人而異。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就教師而言,在選擇教學方法時,要揚長避短,以長補短,學會“藏拙”。長于朗讀,在“聽取蛙聲一片”中讓學生汲取信息,體會感悟,提高技能,獲得美的享受;精于寫作的,要寫下水作文,現(xiàn)身說法,給學生當好示范;善于誘導的,要巧設疑問,引生入勝……就學生而言,教師要研究學生的個體差異,包括學生的能力、個性、特長及優(yōu)缺點等。在備教材的同時還要備學生,對不同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三、轉變教師角色,讓師生雙方活起來
教“活”、學“活”,課堂氣氛不能不“活”。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學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師鼓勵學生“嘗試”,學生又大膽實踐;教師激勵學生“超越”,學生就思維飛揚;教師讓學生“選擇”,學生就自作主張;教師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學生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是我們所希望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做到:
其一,轉變教師的角色。在課堂上教師不能唯我獨尊,要建立起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答對的,我們要給予肯定;答得有創(chuàng)見的,我們就要給予鼓勵表揚;想得比老師還要高明的,我們則虛心聽取。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伙伴,學生的朋友。只有這樣,在課堂上師生之間才能進行心靈的對話,才能營造出活潑的課堂氣氛。
其二,呵護學生的靈性。在教學中常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由于某位學生的回答與老師的答案不符時,往往會遭到老師地責備,甚至有些學生的大膽想法會被老師認為是無稽之談。這樣的處理方法對學生來說無非是“當頭一棒”,大大地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日積月累,會使我們的教學失去活力,學生失去靈性。如有位老師問學生:冰融化了變成什么?有的學生說變成水,有的學生說變成小河。只有一個學生回答變成春天。結果回答成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揚,說成春天的被老師認為是胡說八道。這個老師的做法令人悲哀。唯一有靈性的孩子被他狠狠地打擊了一番,其結果或許這個世界上真的因此少了一位詩人。因此,我們要處處為學生著想,當他們有進步時,要及時鼓勵。當他們有發(fā)現(xiàn)時,要給予肯定。當他們遇到挫折時,要給予幫助。要讓學生覺得你是可以信賴的人,是可以傾訴的人。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有話可說,甚至無話不說。
課程改革呼喚全新的語文教學,只有讓我們行動起來,多作嘗試,敢于標新立異,才能推動語文教學的變革。
楊彥,教師,現(xiàn)居山東鄒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