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軍 龔道貴 陳雪梅
摘 要 赤斑黑沫蟬是南方丘陵山區(qū)水稻的重要害蟲,屬同翅目沫蟬科。它以若蟲、成蟲吸食稻株莖葉汁液,使受害水稻減產16%~42%,嚴重時可減產50%以上。對于赤斑黑沫蟬的綜合防治一直是農業(yè)工作者不斷在做的一件事。想要真正將其防治措施做好,就必須要對赤斑黑沫蟬的習性以及發(fā)生情況進行仔細的研究。就赤斑黑沫蟬的形態(tài)、生活習性、危害特點及防治措施作簡要介紹。
關鍵詞 赤斑黑沫蟬;形態(tài);生活習性;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435.1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6)15-0-02
1 赤斑黑沫蟬的形態(tài)特征
赤斑黑沫蟬的成長形態(tài)分為卵、若蟲及成蟲3個階段。
1.1 卵階段
剛產下的卵呈乳白色,隨著時間的推移顏色不斷加深;外形為長橢圓狀,有略微的彎曲,兩頭的大小不均,總長約1 mm,寬度約0.3 mm。
1.2 若蟲階段
剛剛孵化出來的若蟲呈乳白色,其復眼為鮮紅色。隨著若蟲的成長其顏色逐漸變黃直至深黑,其復眼顏色也會逐漸向黑褐色靠近。若蟲的齡期共5個齡期,體表顏色隨齡期而逐漸加深。
1.3 成蟲階段
赤斑黑沫蟬的雌性成蟲體型略大于雄性,其身體的長度為11~13.5 mm,寬度為4~4.5 mm。此時蟲體已經完全變?yōu)楹谏揖哂幸欢ǖ墓鉂?。頭冠不大突出,復眼黑褐色,單眼黃紅色[1]。前胸背板中后部隆起。足長,前足腿節(jié)特別長。小盾片三角形,中部有一明顯的棱形凹斑。有兩對翅膀,呈梯形排列,前翅漆黑有光澤,較平展,近基部有兩個白色大斑點,近端部雄性有一個腎狀大紅斑,雌性有兩個大小不等的紅斑。雌體腹部短而圓尾部末端略尖。一般以紅斑和腹部末端的形狀來對其雌雄個體進行區(qū)分。
2 赤斑黑沫蟬的生活史及生活習性
2.1 赤斑黑沫蟬生活史
赤斑黑沫蟬一年發(fā)生一代,一般將卵產在土壤或是泥地的縫隙中過冬,于第二年的5月上旬開始孵化。剛剛孵化出的若蟲會吸食植物根部的汁液,并將其儲存在肛門分泌出的白色泡沫中。等到若蟲成長到第四齡的階段或是很快就要成為成蟲時就會集體移居到植物葉片上,并將白色泡沫中的植物汁液吃掉。
從筆者觀察的結果來看,若蟲的成長周期為22~28 d,在5月下旬時,就可以看見羽化后的成蟲。6月中旬時,就能發(fā)現(xiàn)蟲體個數(shù)開始上升,危害性最大的時期是在7月份的上中旬。自7月中旬-8月中旬雌蟲開始進行產卵,每只雌蟲的平均產卵個數(shù)約為212粒。隨著作物的成熟與收獲成蟲將蟲卵產于田邊的土壤及隙縫中,之后蟲體數(shù)量逐漸減少陸續(xù)死亡。
2.2 赤斑黑沫蟬生活習性
赤斑黑沫蟬通過蟲刺吸食禾本科植物葉片的汁液為生,是夜伏晝出的昆蟲,其飛行速度較快,跳躍能力強,感覺靈敏,單手不易進行捕捉。當陽光充足時,成蟲一般會在陰涼背光處棲息。一般在10:00后沒有活動,13:00-19:00進行交尾,交尾一般會持續(xù)4 h以上。赤斑黑沫蟬雌蟲與雄蟲的活動時間不一,雄蟲一般喜歡在下午活動。赤斑黑沫蟬的若蟲最初的活動范圍是在田地周邊,主要食物來源是雜草,但隨著蟲體的不斷生長,種群逐漸向田地中央遷移,并危害到農作物的成長。
3 赤斑黑沫蟬蟲害的分布及危害特點
1)赤斑黑沫蟬一般將其卵產于15 cm深的土壤中,土層內卵粒數(shù)0~5 cm占64.7%;5~10 cm占24.0%;10~15 cm占11.3%;15 cm以下未發(fā)現(xiàn)卵粒分布。若蟲齡期與泡沫的大小成正相關,齡期越大,泡沫就越大,反之則小。初孵若蟲的泡沫其直徑在1 mm左右,末齡若蟲(5齡)最大可達30 mm,而且若蟲還具有群集性,每個泡沫中有的含1頭若蟲,有的含多頭。其泡沫的大小與若蟲的齡期、數(shù)量具有一定的相關關系[2]。
2)赤斑黑沫蟬是一種雜食性的有害昆蟲,對水稻的危害最為嚴重,也會影響玉米、高粱以及其他禾本科作物的生長。以若蟲、成蟲吸食稻株莖葉汁液,使受害水稻減產16%~42%,嚴重時可減產50%以上。
3)赤斑黑沫蟬若蟲期(1~5齡)生活在泥縫中,吸食作物或雜草根汁液,五齡期末爬上土表;成蟲期開始近距離遷飛為害水稻,一般以稻田的四周水稻受害嚴重。赤斑黑沫蟬以成蟲先刺吸水稻劍葉上部,使受害部位呈現(xiàn)赤斑小點;繼而由上而下沿葉脈擴展延伸,使葉脈變成赤紅色;再由葉脈變成赤紅色;再由葉脈向兩邊蔓延,導致劍葉上半部全部赤紅;最后,隨著水稻漸近成熟,劍葉整片變赤,繼而退色呈淡黃色,直至壞死枯白。嫩綠的下部葉片同樣可受其危害。成蟲喜在豆瓣泥、大岷泥、白蟮泥、黃泥田背坎產卵,黏土中產卵很少。在山區(qū)、丘陵區(qū)田背溝坎和地勢低濕的地方,有利其產卵繁殖危害。
4)赤斑黑沫蟬若蟲5齡期末至成蟲期可在玉米上進行危害。先是在玉米田四周的雜草上進行吸食汁液,待玉米始抽雄花時開始進行危害。以成蟲刺吸葉片上部,使受害部位出現(xiàn)紅色斑點,繼而沿葉脈由上而下擴展延伸,使葉片沿中脈附近發(fā)白枯死。最后整株玉米葉片受害,上部葉片最為嚴重,似紋枯病發(fā)生。
4 有關赤斑黑沫蟬的綜合防治方法
4.1 農業(yè)防治
農業(yè)防治赤斑黑沫蟬的一般方法是將還在越冬期的蟲卵進行消滅。由上述對赤斑黑沫蟬的習性簡介,可以知道蟲卵一般匯集在田地周圍的隙縫以及田背田埂處??梢詫⑥r田邊緣的雜草清除,并在第二年的三四月再進行一次鏟除,每次進行鏟土的厚度為6~10 cm。在進行第2次鏟土的時候,可以用25%乙酰甲胺磷進行噴灑,其用量為100~150 mL/667 m2,噴灑后再在其上鋪上一層兩三厘米厚的稀泥,這樣就能將赤斑黑沫蟬的卵孵化數(shù)量極大的減小。
4.2 化學防治
赤斑黑沫蟬通常都會在10:00之前和16:00之后進行進食活動,所以對其進行防治的最佳時間是在17:00以后。每667 m2可以使用48%毒死蜱乳油75~100 mL,或40%甲維·毒乳油50 mL,或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 mL對40 kg水進行噴霧,防治時應將田邊雜草一起噴霧防治。
4.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是通過放出一些赤斑黑沫蟬的天敵以及通過成蟲的滅殺來進行相應的防治。赤斑黑沫蟬的天敵有許多,對其天敵進行保護可以對赤斑黑沫蟬的數(shù)量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在這期間也可以使用人工進行網捕,在一定程度上也會令赤斑黑沫蟬的數(shù)量下降。
5 小結
赤斑黑沫蟬防治技術方面的不斷突破離不開人們不懈的研究與努力,通過赤斑黑沫蟬的習性以及危害特點,我們找到了對其進行綜合防治的最佳途徑。但在此過程中,也要注意對田地周圍不要過度的使用農藥,要對周圍的環(huán)境進行有意識的保護,這樣才能令農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更加和諧。
參考文獻
[1]王國強,趙宗林,劉武濤,等.玉米田稻赤斑黑沫蟬發(fā)生為害規(guī)律及防治技術研究[J].華中昆蟲研究,2010,6(8).
[2]羅秦岳,許淑敏.赤斑黑沫蟬發(fā)生危害及綜合防治[J].湖北植保,2011(3).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