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德山
山東省夏季高溫季節(jié)旱情較重,高溫、空氣干燥,極易誘發(fā)病毒病。越夏茬絲瓜莖葉生長快、較嫩,花葉病毒病極易發(fā)生。2015年,壽光及周邊區(qū)域越夏茬絲瓜花葉病毒病發(fā)生嚴重,為此總結了一套預防絲瓜花葉病毒病的有效措施。
1 病原
經鑒定,壽光及周邊地區(qū)絲瓜花葉病毒病的毒原種類主要有黃瓜花葉病毒(CMV)、甜瓜花葉病毒(MMV)。絲瓜花葉病毒病于5月中下旬開始發(fā)生,6~7月發(fā)病較重。
2 花葉病毒病為害癥狀
上部幼嫩葉染病后,呈淺綠色與深綠色相間的小環(huán)斑,葉片皺縮;下部老葉染病后,呈黃色環(huán)斑或黃綠相間花葉,葉脈皺縮,葉片扭曲、變硬,葉緣缺刻加深,產生枯死斑,從下逐漸往上發(fā)展。果實染病,產生褪綠色斑,畸形,表現(xiàn)為細小扭曲或呈現(xiàn)出上小下大狀。
3 傳播途徑
該病毒主要靠蚜蟲、薊馬、煙粉虱傳播;農事活動、汁液接觸等也可傳播。
薊馬喜歡溫暖干旱的天氣,活動適溫為23~28℃,適宜空氣濕度為40%~70%;煙粉虱的活動適溫為26~28℃;溫度在16~22℃時適宜蚜蟲繁育,干旱或植株密度過大蚜蟲為害重。
4 發(fā)病原因
種子帶毒傳播;高溫空氣干燥,適合病毒病發(fā)生;蚜蟲、薊馬、煙粉虱等害蟲頻繁發(fā)生,加劇了病毒病的傳播蔓延;農事活動中沒有做好消毒,造成植株之間傳播;風力作用,造成植株之間摩擦傳毒;管理不善,植株徒長,抗病力弱,病毒病發(fā)生重。
5 防治措施
5.1 農業(yè)防治
①選擇抗病品種 結合當?shù)厥袌龊腿藗兊纳盍晳T,選擇抗病毒病強的絲瓜品種,如江蔬一號絲瓜、完美絲瓜、早香絲瓜、夏棠1號、3號絲瓜、濰科3號、4號絲瓜等。
②加強種子處理 絲瓜種子進行干熱處理,即把種子放在70℃的恒溫箱處理72 h,可鈍化種子內的病毒;然后用10%磷酸三鈉、氫氧化鈉、高錳酸鉀等溶液浸泡20~30 min,進一步鈍化病毒。
③及時拔除染病植株 絲瓜花葉病毒病,無有效藥劑可以根除。發(fā)現(xiàn)病株后及時拔除,以防病毒傳染到健康植株。
④清潔田園 及時清除田間病株和雜草(田間及周邊種植前和收獲后雜草), 消滅或減少蟲源,減少病毒寄主。整枝打杈,摘除有蟲老葉和黃葉,及時帶到棚外銷毀。
⑤減少人為傳播 田間作業(yè)時,盡量減少人為傳毒。在接觸病株后應用肥皂洗手,再進行下一株或下一行。
⑥加強棚室內溫度、濕度調節(jié) 通過小水勤澆、周邊噴水、揭去地膜等增加空氣濕度,遮陽網間隔覆蓋、加大通風等降溫措施來改善棚內高溫、干旱的條件,白天溫度保持在30℃左右,晚上20℃左右,以降低病毒病的發(fā)生幾率。
⑦加強田間管理,增強植株抗性 首先采用營養(yǎng)土或營養(yǎng)缽育苗,培育壯苗;其次,定植前,有機肥和無機肥配合施用作底肥,適當增施磷、鉀肥,前期追肥要少量多次,防止植株出現(xiàn)徒長。
⑧注意輪作換茬 合理輪作倒茬,減少病毒來源。與豆科或禾本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
5.2 物理防治
①懸掛黃色粘蟲板 利用蚜蟲、煙粉虱對黃色的強烈趨性,在棚室內懸掛涂有黃油的黃色板誘殺,規(guī)格為(50~60)cm×40 cm,板要高出植株10~
15 cm,每667 m2放置15~20塊。
②通風口處設防蟲網 用40目防蟲網覆蓋通風口,阻止煙粉虱進入。
③通風 開放頂部風口和南側通風口通風,風不會吹動植株,可減少植株之間摩擦傳播病毒。
④適時加蓋遮陽網 加蓋遮陽網后,可以根據(jù)天氣變化,適時調節(jié)棚內的光照,從而調節(jié)室內的溫度,減少病毒病發(fā)生。
5.3 化學防治
①種衣劑拌種 用種子質量0.5%的35%種衣劑拌種,可減輕病害的發(fā)生。
②防治蚜蟲、薊馬和煙粉虱 用1.8%阿維菌
素乳油3 000~4 000倍液、10%吡蟲啉乳油1 000~
1 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或25%噻嗪酮(撲虱靈)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交替噴霧,減少抗藥性的發(fā)生。注意噴藥時要細致均勻,陰暗處、地面、柱子、鐵絲等角落也要全覆蓋噴灑。
③噴藥 發(fā)病初期噴灑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1.5%植病靈乳劑800~1 000倍液、98%高錳酸鉀800~1 000倍液、0.5%抗毒劑一號水劑400~500倍液或20%嗎啉胍·乙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隔7天左右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