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娟
作為一名奮戰(zhàn)在一線的老師,我想幫孩子們改變學習語文的觀念,找尋或保持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一、 讓孩子們了解語文,換個角度來接受語文的學習
語文的魅力,其中一份來源于語文本身。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nèi)容是言語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言語文化。語文也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簡稱。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當然,對于正在學習的孩子而言,用這些理論來詮釋語文的魅力,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可想而知,是一句抽象的大理論。所以我將其進行了消化與歸納,最后我把語文學習的第一個目標定位為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學習語文將滿足人們?nèi)粘I钪械难哉Z交際的需求;學習語文有益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的業(yè)余生活、精神生活的質(zhì)量;學習語文使人擁有一種提高學習效率的工具,學習語文還可以間接提升自己的氣質(zhì)與修養(yǎng)。
按此想法,每次接手一個新的班級,第一節(jié)語文課,我不單單講解語文書的整體架構,本學期或本學年的學習計劃;不是單單講如何學習語文的方法;更不是只說學習語文的要求,需要準備的學習用品,而是先告訴他們換個角度學習語文,不要只是為了提高成績而學習語文,讓他們對語文有一個更高一層的認識。在第一節(jié)課,可以用小故事,案例,多媒體課件等來枯燥無味的理論變成形象可感的一個個事例,鮮活的再現(xiàn)在學生眼前,讓他們感受到學習語文原來可以如此奇妙,原來如此重要。并在之后的語文教學中進行后續(xù)思想鞏固,比如說用好“綜合性學習”這一教學活動,在綜合性學習中,由學生自己來選題,制訂研究計劃,搜集相關資料,對資料進行討論、分析,最后還要寫出調(diào)查報告、研究報告等,幾乎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聽、說、讀、寫,并最終落在”寫”上。這也可以說是“通過語文,通過寫作”進行“學習”。推廣到各門功課,如能借助寫作和口頭交流來探討問題,表達學習心得和思考的成果,就能事半功倍。這實際上體現(xiàn)的是語文學習對人的發(fā)展的積極作用。通過解決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認識問題,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特別是一些語文特困生,能慢慢愛上語文,而不是害怕或逃避。
二、 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文課堂氛圍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苯逃母锛椅簳f:“興趣像柴,既可點燃,也可搗毀。”古今中外的名人學者都認為興趣對于一個人學習新事物非常重要。教學中如何讓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我覺得最主要的方法是讓學生不斷嘗到學習的甜頭。有了甜頭,就會有興趣,有了興趣,就會有干勁,學生心中就會有一股內(nèi)驅(qū)力,學生也就會在一種積極、主動、快樂的情境中學習。學習效果自會十分理想。那怎樣讓學生在課堂上嘗到學習語文的甜頭呢?
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理論”提到“尊重的需要”——包括內(nèi)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權、成就感等需要和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認同、受重視等需要。所以,我們應從學習、生活中,時時處處,在點點滴滴中關心學生,讓學生感覺到他(她)在你心里很重要,至少有他(她)的位置。特別是在學生有困難時,應采取得力措施,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或掌握這些較難的知識,這樣就能使學生體驗到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克服了學業(yè)障礙和困難,成績有了提高,就會品嘗到學習、奮斗的快樂,感覺到苦中有樂,也就有了學習興趣。在教學朱自清《春》一文中,課堂導入時討論到“春天來了,你身邊發(fā)生了什么變化?”這個問題時,學生一般都回答“小草發(fā)芽了”、“冰雪開始融化,天氣變暖和了”之類的答案,但有一個學生卻說出了一個截然相反的答案,她說春天很冷。聽了她的回答,有的學生笑了,認為她說得不對。這時,我表揚了她敢于說出自己不同別人的想法,然后我讓學生討論一下這位同學說的到底對不對。由于課堂氣氛無拘無束,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體會,爭先恐后地說開了,發(fā)表了各自的看法,最后得出一個結論:說春天暖和是對的,因為春天相對冬天來說確實是暖和的,而說春天很冷也沒有錯,因為在上課那天,我們所在的地方由于受到南下冷空氣的襲擊,使得持續(xù)暖和的天氣變得很冷,那位同學是根據(jù)自己真實的生活體驗所得出的答案。這樣,教師尊重學生的選擇,學生的身心放松了,思維激活了,閱讀自主了,個性也就發(fā)展了。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