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泉
“工匠精神”首次出現(xiàn)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令人耳目一新、倍感振奮。
“文化領域也要有工匠精神”,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聯(lián)主席熊召政這句話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環(huán)視文化市場,一方面,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百花齊放,佳作迭出;另一方面,雖然每年都有海量的小說、詩歌、散文出版,電視臺播出上萬集電視劇,院線上映數(shù)百部電影,但相比數(shù)量的快速增長,仍存在著有數(shù)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xiàn)象,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浮躁之氣。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內容質量,而是“策劃”和“包裝”,更有甚者,抄襲胡編、搜奇媚俗、善惡不辨,只為博眼球賺銀兩;一些影視劇唯票房至上,“娛樂至死”,同質化現(xiàn)象嚴重,抗日“神劇”、穿越雷劇,一個比一個“驚心”,每年都有不少粗制濫造的新劇拍完就直接“進了庫房”。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氣、“將就”之風,不僅對文化產品造成了浪費和傷害,更是對整個社會精神生活的一種傷害。
“工匠精神”,其核心在于“精益求精”。對文藝工作者來說,“工匠精神”就是對“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不懈追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曹雪芹著《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才“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保涣嘣诨矢Υ宥c14年,深入了解農民生活,才創(chuàng)作出鴻篇巨制《創(chuàng)業(yè)史》;海明威的《老人與?!废群笮薷?00多次;福樓拜寫《包法利夫人》有一頁就寫了5天。古往今來,文藝精品無不是厚積薄發(fā)、千錘百煉的結晶。想要創(chuàng)作出精品,就必須有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工匠精神”。粗制濫造、將就對付,只能生產出一堆劣質產品、文化垃圾。
文藝是給人以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的,文藝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而今,時代呼喚重拾“工匠精神”!作為“靈魂的工程師”,文藝工作者責任重大,責無旁貸。
希望我們的文藝工作者“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領風氣之先,塑“工匠精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fā)好中國精神,凝聚起中國力量,創(chuàng)作出更多為人民喜聞樂見的文藝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