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闖
當他從容地站在中國人民大學的階梯教室,面對臺下的90后們嚴肅又不乏風趣地講述調查性報道的理論時,很少有人知道,他正是因此被黑社會揚言用500萬元買他的人頭,一躍成為“身價最高”的記者,使4名刑警荷槍實彈入家保衛(wèi)安全,經歷堪稱傳奇。
連日來,由于山東疫苗大案持續(xù)發(fā)酵,使曾于2010年深入調查并發(fā)表《山西疫苗亂象調查》的他再次引發(fā)公眾關注。他就是被譽為“中國的林肯·斯蒂芬斯”的王克勤,南方周末稱他為中國新聞界最具分量的“核潛艇”。如今,光芒漸漸散去,他也來了一次“華麗轉身”。
從新聞記者到公益大咖,王克勤邁出的步子不可謂不大。從2011年6月15日發(fā)起成立大愛清塵公益基金,到2016年1月20日國家衛(wèi)計委、發(fā)改委、民政部等十部委聯合發(fā)布的《關于加強農民工塵肺病防治工作的意見》出臺,他迎來了“歷史性的時刻”。
這是民間組織推動國家立法與政策出臺為數不多的典例。5年來,大愛清塵籌款總額高達3226萬、救治塵肺病農民1547人、助學3559人次、發(fā)放制氧機1180臺,已惠及20多個省區(qū)的塵肺病農民。在他身上,一個大寫的愛,清晰地呈現在每一個前進的腳印上。
多次被離職,“我就是一根筋”
“不少人認為,記者與其他職業(yè)相比多姿多彩,我最初也感覺無限風光??墒歉傻镁昧?,我深知記者工作充滿了艱辛和挑戰(zhàn)?!?月的北京,乍暖還寒,在北京海淀區(qū),記者見到了王克勤。
1964年11月,王克勤生于甘肅省永登縣,從小就很向往山外的世界。1984年畢業(yè)后,進入蘭州市委財貿部做秘書,其后擔任過蘭州外貿冶煉廠副廠長,但因“與生俱來的平民情結”,使得血氣方剛的他在1989年1月毅然選擇了新聞事業(yè)。
那一年,他正式進入《甘肅經濟日報》,開始了20多年的新聞職業(yè)生涯,新聞逐漸融入他的生命。他向本刊記者調侃:“在新聞媒體‘顛沛流離那么多年,先后多次被離職,而因我的調查報道被‘干掉的總編也有好幾個,用蘭州話說,我就是一根筋,傻帽!”
王克勤先后在《甘肅經濟日報》《西部發(fā)展報》《西部商報》《中國經濟時報》《經濟觀察報》《權衡新青年》等媒體工作,擔任過記者編輯、調查部主任、總編助理、總編輯。其中令他最難忘的是2001年。
1月,他完成了《蘭州證券黑市狂洗股民》,2月3日《中國經濟時報》刊發(fā)后,受到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的批示,僅蘭州就有150多名涉案人員被逮捕。10月17日,他又在《西部商報》發(fā)表《公選“劣跡人”引曝黑幕》,揭發(fā)甘肅岷縣鄉(xiāng)村干部打死打殘村民等惡性事件,中央領導做出批示,6個涉案干部受到法律制裁。
這兩篇調查報道付出了極大勇氣,奠定了王克勤的“江湖地位”,不過也釀成了難以下咽的苦果——黑社會揚言要血洗其全家,其本人僅佩帶武器就長達8個月之久;與此同時,當年卻被供職單位除名。好在中國經濟時報“收留”了他。從此,他成了一名“京漂”,走上了專業(yè)的“揭黑之路”。其后,他采寫調查報道一發(fā)而不可收。
“好記者是苦出來的,好新聞是跑出來的”
“王克勤,中國新聞界最具分量的“核潛艇”。當看不見他的時候,他在水下默默潛航,而一旦他浮出水面,一定就是對黑惡勢力致命的一擊。王克勤為中國新聞界豎起了標桿,昭示著中國新聞界可能達到的專業(yè)高度和精神高度。”這是2010年南方周末與東方衛(wèi)視在北大百年講堂舉辦的“2010年中國夢踐行者”致敬典禮上,組委會給予王克勤的致敬詞。
這個頒獎典禮上同時獲獎的還有經濟學家吳敬璉、導演吳宇森、外交家吳建民、作家龍應臺、導演姜文、藝術家徐冰,個個如雷貫耳。
“好記者是苦出來的,好新聞是跑出來的?!彼粩嘣谟浾呙媲爸v著這句話,他說,所有師從于他的學生離別的時候,他都會鄭重地向學生贈送這句話。
“如果說,我與別人有什么不同,就是這一點,狠下功夫、吃死苦、吃笨苦!依靠的是笨功夫!”
他說,越做新聞越膽小,跟外科大夫一樣,手術做得越多,越謹慎!稍有不慎,就會釀成大禍。有言道:千里之堤,毀于一旦!唯有抱著神圣的執(zhí)念,赤誠面對事實與真相。
他給記者展示了自己的工作工具——《調查筆錄》。
記者發(fā)現,完全是公安局的刑偵筆錄,時間準確到時分、地點準確到村戶、人物準確到身份證號,所有的調查筆錄后邊均有受調查人的簽名,并有一段話:“以上記錄與我所說一樣?!奔醋屖苷{查人確認他的記錄是準確無誤的,連同縣長與檢察長也會在他的本子上簽字,以證實自己的說法。
難怪,在他筆下送進監(jiān)獄的有160多人,因他的調查報道曾經被處理與免職的官員也不在少數。然而,他本人卻安然無恙。
“我從來沒有因為調查報道,而被送上過被告席!依靠的是什么,準確與扎實!”
王克勤說:“要求寫出的每一個字都有證據支撐,要求提供證據的人按指印,而且要有錄音、錄像。記者要將所有的證據復制之后,把第一手證據全部交到編輯部,編輯部拿到所有證據之后,再考慮編發(fā)稿件??傊荒転榱撕米x而犧牲與影響新聞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否則就是本末倒置!”
王克勤講:“所謂新聞工作,本質上是查證與核實的工作。新聞的生命是真實,真實的前提建立在對大量的信息不斷核實與求證之上。”
2002年,他做了著名的《北京出租車業(yè)壟斷黑幕調查》,歷時半年之久,僅僅采訪的出租車司機就有100多人,純粹是跑出來的調查。
2010年3月17日,他在《中國經濟時報》上發(fā)表《山西疫苗亂象調查》,歷時7個月,跑了山西20多個縣區(qū)大量村莊。為了做好這個專業(yè)性很強的調查報道,他不僅廣泛請教專家,還專門購買了《變態(tài)反應病學》《病毒學》《預防種規(guī)范》認真學習,以期真正了解事情真相與原理。
他最為認同的精神是德國精神。他告訴記者,德國的汽車是全球最好的,為什么?那是他們秉持著德國精神制作的。
王克勤告訴本刊記者一個小故事:我在德國柏林一茶館喝茶時,服務生泡上茶后,將桌上的一個沙漏倒過來,紅沙從上面的一玻璃瓶中向下邊的瓶中流,當沙流完了,服務生過來了,倒茶。我發(fā)現這原來是計時器;我在德國波恩用早餐,餐臺上放著兩盤雞蛋,一個上面寫著5分鐘、一個上面寫著7分鐘,即這個是5分鐘雞蛋,那個是7分鐘雞蛋。我當時感嘆,好嚴謹的德國人,真牛!
無論其他新聞報道如何做,我們不去管。調查性報道必須異常嚴苛才能做好。
他在《調查性報道基本問題梳理》的論文中是這樣說的:“任何時候,記者要想到自己交出來的稿件就是最后的終稿、成品,是公開與讀者見面的。不要有任何依賴思想,想象自己就是編輯。要知道被監(jiān)督對象連你的標點符號都要研究,他們會挖地三尺,一定要挖出你的問題,沒問題都要找出問題的?!?/p>
正是如此嚴苛的要求,他帶出來的團隊,曾經在中國新聞界聲譽極高,可以實現“槍響斃命、刀起頭落”。
沒有什么秘訣,就是狠下功夫搜集證據,并將證據呈現出來。僅僅如此!
情緒沒有任何力量,有力量的是事實與證據。
做老師干的也是新聞事業(yè)
《蘭州證券黑市狂洗“股民”》《公選劣跡人引曝黑幕》《北京出租車業(yè)壟斷黑幕》《河北邢臺艾滋病真相調查》《山西疫苗亂象調查》……很多人是通過一篇篇“驚世之作”認識王克勤的,他也被譽為“中國的林肯·斯蒂芬斯”(美國著名揭黑記者)、“中國揭黑記者第一人”。然而,很多人卻不知道他的另一面。
2004年起,一些大學陸續(xù)聘任王克勤擔任客座或兼職教授,他也由知名調查記者轉身為新聞學導師,登上了高校的講臺?!拔易哉J非聰明之人,我的所有報道都是一步一個腳印跑出來的?!毕啾绕渌處煟械氖秦S富的實戰(zhàn)經驗,現身說法,絲毫不枯燥。
“每年我批閱的學生作業(yè)高達上百萬字,而我的批語滲透于他們的字里行間?!蓖蹩饲诒硎荆瑑赡杲虒W積累后,2006年起,他開始綜合研究國內外深度報道及調查性報道,從理論到實務進行了系統(tǒng)的總結與梳理,形成了《調查性報道理論與實務》《深度報道理論與實務》《新聞采訪寫作方法》等課程的系統(tǒng)教案,“書稿有15萬字了,完善一下后再出版”。
2007年起,他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系擔任碩士生導師,系統(tǒng)授課,之后邀請他的大學越來越多,目前,已成為浙江大學、中山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汕頭大學、湖南大學新聞學的碩導,還連續(xù)5年為中國人民大學開設《調查性新聞報道》課程。
“調查性報道的概念,如果考試時你的答案為揭黑報道,我會給你滿分?!痹谥袊嗣翊髮W新聞學院的階梯教室里,王克勤習慣用通俗易懂又幽默風趣的話語,讓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大三學生馬瑞文說很喜歡他的課程,“能駕輕就熟,如同身臨報道現場,很實用”。
的確,在記者的職業(yè)分工里,調查性報道是所有新聞報道樣式中難度系數最高、最復雜、專業(yè)要求最高的報道類型?!敖虒W中,我注重新媒體的運用?!蓖蹩饲谡f,他在各門戶網站均有實名微博:新浪67萬;搜狐1214萬;騰訊286萬;網易26萬。他在運用新媒體進行輿論監(jiān)督、推動公共事務方面積累了經驗,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不僅在各地運用新媒體進行教學講座,還與騰訊、新浪、搜狐、網易等新媒體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
“有朋友曾問我,接近30年的新聞生涯,在同一崗位做同樣的事兒,不厭煩嗎?我哈哈一笑,他們不了解我?!蓖蹩饲谡f,“新聞值得干一輩子,用新聞力量堅定地守望公眾利益是我一生追求的事業(yè)?!彼虮究浾咛寡?,干新聞更需要后繼有人?!拔业慕涷灪徒逃柖际且还P財富,可以讓學生們今后少走彎路,通過教學傳授給年輕的學子們,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長期的新聞職業(yè)生涯,讓王克勤有一個非常深刻的認識:媒體人的責任——打開燈光!這個世界有很多黑暗的角落,媒體人的任務就是努力打開燈光。這個世界因為光明才美好!這正是揭發(fā)黑幕、揭開黑蓋子的價值與意義。他認為,記者必須對事實與真相負責,“只有不斷為公民權利與公眾利益奔走,不斷做出誠實、全面、精準的報道,才能稱之為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優(yōu)秀記者?!?/p>
有很多的記者自譽為出色和優(yōu)秀,而記者之所以優(yōu)秀,不在于能說而在于能干,即能寫出有多少重大影響力的報道,就如同將軍之所以優(yōu)秀,不在于能吹在于能打,即指揮過多少場杰出的戰(zhàn)役。
調查記者緣何熱衷于做公益
“還沒投身公益之前,我是調查記者,至今還有很多人不解,為何會投入到公益項目里不能自拔?”大愛清塵北京總部辦公室,是52歲的王克勤待得最久的地方,這間三室兩廳居室,隱匿在普通的居民樓里,如果不是門前標牌則根本認不出來,看起來十分寒酸、局促。
王克勤坐在最里邊,而客廳及臥室里擺滿了辦公桌及電腦,光線灰暗。辦公室最顯眼的地方,就是餐廳墻面上有一幅“大愛清塵”標識,下面有一行悲壯的誓詞:“能救一個是一個,能幫一點是一點。”10名工作人員就在此處長時間辦公。
“我的回答很簡單:如果沒有高考,我可能就是煤窯礦工,也有可能是一個塵肺農民。對我的死活,當用工企業(yè)拒不負責、無力救治時,我想活下去,渴望有人拉我一把!”王克勤說,“當重獲生命后,孩子不會變成孤兒、妻子不會變成寡婦、父母不至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
王克勤說,最早對塵肺病的了解,源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一次采訪。作為《甘肅經濟日報》的記者,他在采訪一鄉(xiāng)村煤礦的產權糾紛時,認識了這里負責挖煤的副礦長老黃。和他在一起時,看到他常??人缘蒙蠚獠唤酉職?,后來得知他是因長期在煤礦挖煤,接觸了大量煤礦粉塵患了職業(yè)病,就是現在說的塵肺病。
沒幾年,他的工友來電說,老黃死了,被活活憋死了。有一段時間里,老黃的笑容總出現在他的眼前,揮之不去。2009年6月,農民張海超進行了悲壯的“開胸驗肺”,塵肺病再入他的視野。當年,同樣因為新聞報道工作,他關注到了甘肅省古浪縣的100多個塵肺病農民。
派出記者、編輯稿件、刊發(fā)報道,地方行動,部分農民獲得農村低保。然而,貧病交加、命懸一線的處境并沒得到改變,死亡還在繼續(xù),當地農民專程赴京尋求幫助。王克勤一方面動員更多的媒體介入,另一方面,通過自身力量呼吁發(fā)起對當地塵肺病農民的民間救援。
兩個月后,在強大輿論壓力下,甘肅政府決定籌集專項基金1108萬元,接盤古浪全體塵肺病農民救治。之后,他又接到四川樂山的求助……王克勤發(fā)現塵肺病不是一地一區(qū)的事情,而全國多地都在爆發(fā)類似問題。
“僅僅公民個人自發(fā)隨機無序的愛心行動,無力承載巨大的社會問題,必須走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項目化公益之路?!苯浰押侣勵l道朋友介紹,王克勤與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聯合發(fā)起“大愛清塵——尋找救助中國塵肺病農民兄弟大行動”,于2011年6月15日在北京正式啟動。此項目正式成為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的一個子項目,即今日的“大愛清塵公益基金”。
剛啟動時,很不順利。由于不能報道,知曉者甚少,過去14天,全國性救援項目僅僅獲3筆共2500元捐款,且其中2000元是他與另一共同發(fā)起人自己捐的。
要讓更多人知曉。無奈之際他拼命發(fā)微博,愣是把1.5的眼睛搞成了0.6。但赤忱之心感動了眾多的人,明星姚晨轉發(fā)了他的塵肺病救援呼吁微博,其后徐小平、賈樟柯、呂麗萍、王寶強等文藝界大腕紛紛給力轉發(fā),掀起愛心浪潮。有了捐款,有了志愿者,有了行動。
“托孤媽媽”救命記的背后是救心
“同樣都是生命!我僅僅就是這么想的,如果換成自己,我們將期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把人當人,將心比心?!蓖蹩饲谡f,大愛清塵創(chuàng)始之初的想法,是因見不得一個又一個塵肺病農民被活活憋死,本著“能救一個是一個、能幫一點是一點”的原則,開啟了救援。
然而,在開展救治過程中,隨著接觸的塵肺病農民兄弟越來越多,地域越來越廣,領域越來越多,王克勤深刻地認識到,“塵肺病農民”已成本世紀最嚴峻的問題,理由如下:
數量巨大,保守估計至少600萬人;處境悲慘,愈貧困愈塵肺,愈塵肺愈貧困;維權艱難,塵肺病鑒定難、立案難、獲賠難;救助尷尬,面臨城市、農村醫(yī)療救助兩頭架空的困境。
為了增進直觀的認識,大愛清塵秘書長趙若彤給本刊記者現場播放了一段視頻:在家徒四壁的農家中,骨瘦如柴的男人呼吸如機械聲一樣沉重,這是一位塵肺病患者。塵肺病是由于工作中長期吸入大量粉塵,滯留在肺部,引起肺部組織纖維化。
趙若彤說,對塵肺病人來說,自由呼吸是一種奢望,特別是在病情加重后,塵肺病人根本不能躺著,只能跪著休息,在生命最后,很多塵肺病人跪著走向死亡,“非常凄慘”。
“我在全國多地的走訪中,有兩件事情印象特別深刻。”王克勤說,那是2012年8月19日,他在陜西旬陽縣紅軍鄉(xiāng)一個半山腰見到一個農民,這個農民是36歲的塵肺病厙發(fā)學,見到他的時候,他是塵肺病三期的一個重癥塵肺病患者。
在他家小院里,王克勤看到一名老人趴在地上,面前放著一個黑色的盆子,里面放著一些黑色的東西,老人在吃這些黑色的東西,“當時我覺得那就像一頭豬、一條狗”。后來他知道這老人是厙發(fā)學的叔叔。2013年1月23日,一個壞消息傳來,厙發(fā)學撒手而去。
同時,一個更讓他痛心的消息傳來,由于厙發(fā)學長期患塵肺病,失去勞動能力,家里沒有任何經濟收入,妻子無力安葬丈夫,在村里挨門逐戶求親求友,賒了一口棺材讓厙發(fā)學得以入殮。王克勤說:“當聽到這個信息以后,心里像撕裂了一般疼痛,也有了強烈的緊迫感?!?/p>
另一件讓王克勤無比痛心的事情就是“托孤媽媽”救命記。2012年10月13日,王克勤在四川華西醫(yī)院探望大愛清塵救治的四川峨邊縣22位塵肺病農民時,突然一女子沖到他面前緊緊抓住他的手,什么話也不說,泣不成聲。憋了好久,這個骨瘦如柴的女子說:“救救我,我還有兩個孩!”
這是王克勤與楊能芬的第一次見面,當即將楊能芬納入救治對象,他愧疚地說,“面對600萬的群體,每個人我們只能提供1萬治療費?!碑斈?1月20日,他們第二次見面,王克勤了解到,楊能芬年僅10歲的兒子輟學照顧患塵肺病的媽媽,推著她去做檢查,王克勤多次想幫忙,他卻堅持自己來,鄰床病友說孩子每天給媽媽打飯、洗腳、抹身……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看著心疼!”王克勤說,根據醫(yī)生要求,當把她抱起來的那一剎那,“我的后腦勺發(fā)涼,感覺像抱了一把骨頭”,她僅僅70斤。2013年7月15日,在貴州仁懷茅臺鎮(zhèn)巖灘村,王克勤第三次見到楊能芬,這時她的體重由70斤增到110斤,有了低保,開了個洗車場。今年1月1日,王克勤第四次見到楊能芬時,她的洗車場生意很不錯,露出了笑容。
這是大愛清塵從救命到救心的最生動的例證。王克勤說,目前大愛清塵已形成了“救命、助學、助困、救心、康復、創(chuàng)業(yè)、制氧機”七大板塊組成的立體化全系統(tǒng)救援體系,惠及20多個省區(qū)數萬塵肺病農民?!霸S多塵肺村的農民兄弟原來對生活徹底絕望了,而放棄丈夫與孩子的妻子,聽說大愛清塵救了村里的患病兄弟,紛紛回來了。通過大愛清塵持續(xù)的救援與傳播,點燃了廣大塵肺病農民兄弟生的信心與活的期望,這是我們期盼看到的局面。”
持續(xù)推動迎來“歷史性時刻”
“我們算過一筆賬,按照一個塵肺病農民1萬元救治費用算,中國600萬塵肺病農民則需要至少600個億;一個人如果給10萬元的醫(yī)療及生活保障費用,則需要6000個億。這不是任何一個民間公益組織所能夠承擔的?!蓖蹩饲谡f,面對這樣龐大的群體,他有一種深深的無奈與無力。
大愛清塵從創(chuàng)立之初,便把最終目標定位成推動國家立法與國家政策,從國家角度救治塵肺病農民。更重要的是,讓國家通過立法手段來遏制塵肺病在中國的再生,“因為塵肺病說得直接一點是人禍,慢性的?!庇纱?,大愛清塵制定了規(guī)劃,也就是長期:力爭100年內在中國徹底消滅塵肺病;中期:力爭在2035年之前推動政府全面接盤600萬塵肺病農民醫(yī)療救治及生活保障;全面實施企業(yè)與政府監(jiān)管立法,形成對粉塵環(huán)境強有力的管控與監(jiān)督。
“從2011年大愛清塵創(chuàng)立以來,我們便高度重視政策推動與塵肺病立法的工作?!蓖蹩饲谡f,2015年他們專門招聘了政策研究和推動的專職人員,專項負責調研、研討會、數據庫建設、制度研究等專項工作。與此同時,幾年來持續(xù)動員全國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向決策層建言。參與提交議案提案的代表委員不斷增加,2012年1名,2013年3名,2014年6名,2015年13名,2016年20名,這些全國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均為塵肺病農民建言獻策。
同時,大愛清塵在2014、2015年先后成功組織規(guī)?;瘜I(yè)調研,出版了《中國塵肺病農民工生存狀況調查報告(2014)》、《中國塵肺病農民工生存狀況調查報告(2015)》,該報告獲得巨大社會影響力,國家領導人也很重視。
其中2014年7月23日,國家衛(wèi)計委與民政部專門找到大愛清塵發(fā)起人王克勤、秘書長趙若彤進行溝通交流,聽取對解決塵肺病農民問題的建議。而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室、法制辦、國資委、安監(jiān)總局、網信辦等部門相關負責人也分別聽取了他們的報告及建議。
大愛清塵還與地方政府聯手解決塵肺病農民問題,取得重大突破,出現了兩個典型:一個是解決存量塵肺病農民問題的湖南安化縣。一個是解決增量塵肺病農民問題的貴州省湄潭縣。
“整整五個年頭,大愛清塵腳踏實地、嘔心瀝血、持續(xù)推進,取得了預期的社會效果?!蓖蹩饲诮榻B,截至2016年2月29日,大愛清塵累計籌款總額32267594.02元;救治塵肺病農民1547人;助學3559人次;發(fā)放制氧機1180臺;發(fā)放愛心包裹32000多件;已惠及20多個省區(qū)數萬塵肺病農民兄弟,在全國已建立48個工作站點,志愿者6000多人。
而作為大愛清塵公益基金的發(fā)起人、管委會主任,王克勤也有了許多“意外的收獲”:“2011年度責任中國公益行動獎”(《南方都市報》評選)、“2011網易公益行動獎”、“2011騰訊年度公益記者”“2012中國責任傳媒年度公益記者”(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主辦評選)、“2012中國新媒體十大創(chuàng)新人物”(新傳媒網主辦)、“2013年中國溫度榜年度人物”(南都周刊主辦)、“2013年度中國責任領袖”(南方周末主辦)、“2015安平公益?zhèn)鞑ツ甓热宋铩保ū本┐髮W評選)。
2015年12月12日,由南方都市報、深圳衛(wèi)視、新浪微博聯合舉辦的“責任中國2015公益盛典”頒獎禮上,大愛清塵發(fā)起人王克勤獲“責任中國”年度人物,被致敬理由如下:
勇敢、敏銳、仗義直言,王克勤老師是一位杰出的記者。心懷悲憫,腳踏實地,為苦難帶去希望,他是一位真誠的公益人。當世人思索真相與公益,他卻義無反顧地以行動去擔當,良心如此,堪稱大德!
王克勤說,讓他特別欣喜的是,1月20日,國家衛(wèi)計委等十部委聯合發(fā)布《關于加強農民工塵肺病防治工作的意見》,從加強農民工塵肺病源頭治理、解決特困塵肺病農民工醫(yī)療和生活問題等七個方面,提出了中國塵肺病農民問題的解決方案與對策。
“對于大愛清塵來說,這是歷史性的時刻。”王克勤認為,十部委聯合發(fā)文,標志著塵肺病農民問題解決有了歷史性的進步,巨大而嚴峻的塵肺病農民問題,終獲中央政府重視,這為從根本上解決塵肺病農民問題奠定了基礎。西北政法大學教授張偉認為,這是近些年民間公益組織推動國家立法與政策出臺為數不多的典例,“救助600萬塵肺病農民的根本出路在于推動國家政策性救助,完善相關政策與立法,制度性遏制塵肺病問題才是關鍵”。
“做公益有時候比做新聞還難,但我會一直堅持做下去。用一個生命溫暖另一個生命?!?/p>
盡管已看到了前方的曙光,但是王克勤依然用一句話來經常鞭策自己:“努力了,不一定會改變;不努力,永遠不會改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