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程
一份試卷的眾多題型中,選擇題想必是最受學生青睞的。 究其原因,無外乎可以不費太多筆墨、不動太多腦筋,用排除法、比較法、判斷法等各種方法進行選擇,實在不行還可以用“瞎猜法”。 相對于很費腦細胞的主觀題,選擇題真可以用“簡單粗暴”來形容。
可是如果在考試中碰到模棱兩可的選擇題,不免就要勞神好一陣子。 膽大者當機立斷,膽小者猶豫不決,甚至用起了拋橡皮、轉鉛筆等法子,就是寫下了答案也還是惴惴不安。 待標準答案一出,對者大快,錯者號啕,一念之間,幾分來去,豈不痛哉!因此,選擇題為學生所喜,亦為學生所憂。
我近日做題頗多,對選擇題又有了一番感受,不知道是不是“格物致知”有了進展。 在我看來,選擇題最難之處也恰恰是最易之處,因為它的答案有所界定,可謂板上釘釘,答案一定在選項之中,至于選項之外是否仍有答案,就無關緊要了。 因此,做選擇題偶爾會有違心之舉,會有“我看出也選了正確答案,但那不一定是我所認同的”之類的情況,有時若非得要說此是彼非,也只好以“由題干所得”為借口了。
如果說考試中的選擇題還不算折磨人,那日常生活中的選擇題往往就不那么好解答了。 比如,給人夾菜時總要殷勤地問“還要不要啊”,但即使別人說“不要”也還得不怕嫌棄地往人碗里送,估計對方會想:我都說不要了,怎么還給我?硬要給我為什么還問要不要?可見, 這種選擇題大多名存實亡, 表面上給你選擇的自由,然而答案只有一個,決定權還在出題者手里。 我一般稱這種為“沒有選擇的選擇題”,既然對方?jīng)]有選擇的余地,為什么還要讓他選?雖然覺得無聊,但我自己有時也免不了這樣做。
事實上,很多人都喜歡給人出這種“沒有選擇的選擇題”,他們對孔夫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勸告置之不理。 而“己所欲”,也不見得就一定要“施于人”。
我大膽地做個推論:最愛給人出這種選擇題的人,骨子里可能多少都有些專制。 選擇題可以算是民主,而“沒有選擇的選擇題”卻是披著民主外衣的專制,比直截了當?shù)膶V七€要令人生厭。 因此,時常在做那些“沒有選擇的選擇題”的人,就成了沒有自由的自由人。
想到這里,不禁推己及人,說話做事要加以注意,時刻提醒自己:我們究竟給別人留了多少選擇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