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寧阜新代海墓地文化因素構(gòu)成分析
李曉健王立新
〔關(guān)鍵詞〕代海墓地葬俗文化因素過渡性遺存陶器
〔內(nèi)容提要〕從阜新代海墓地陶器和葬俗、葬式的分析入手,對該墓地的文化因素構(gòu)成進(jìn)行了定性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該墓地包含有鄰近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高臺山文化以及小拉哈文化的成分,但又很難將其歸屬于上述任何一種文化。因而可以將其視為一種地域上的過渡性遺存,稱為代海遺存。
阜新代海墓地位于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舊廟鎮(zhèn)代海村,是一處青銅時代早期的墓地①。墓地大致位于醫(yī)巫閭山以北偏西的地方,自然地理位置上處于遼西山地與平原地區(qū)的過渡地帶,文化上處于夏家店下層文化與高臺山文化分布區(qū)的交界地帶。因此,它展現(xiàn)出來的文化因素比較復(fù)雜,盡管原報告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但是對其文化因素構(gòu)成,原報告并未細(xì)致地分析比較,也未作出文化性質(zhì)的定性判斷。本文嘗試對代海墓地的文化因素構(gòu)成進(jìn)行分析,以期對代海墓地的文化性質(zhì)有更加明確的認(rèn)知。
一、陶器分析
代海墓地墓葬(62座)中出土陶器136件(殘損不可復(fù)原者除外),灰坑(30座)、灰溝(4條)中出土陶器20件,共計156件。從陶器的陶質(zhì)、陶色、紋飾與器形特征看應(yīng)屬于同一類遺存。陶器多為夾砂陶,鬲以灰褐陶為主,壺、罐、缽以紅陶為主且多施紅陶衣。器類以鬲、缽、壺、罐為主,還有盂、豆、甗、鼎等,其中甗(7件)全部出土于灰坑中。通過與周邊相關(guān)考古學(xué)文化陶器群的詳細(xì)比較,可將代海墓地隨葬陶器分為以下四組。各群陶器所占比重,我們在“表一”里進(jìn)行了統(tǒng)計。
A組包括絕大多數(shù)鬲以及鼎、甗,是源于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因素,約占18.58%。以泥質(zhì)、夾砂的灰褐陶為主。
代海墓地中出土的鬲可分為鼓腹鬲、筒腹鬲和直腹鬲三種,與夏家店下層文化大甸子墓地②和范杖子墓地③出土同類陶器的特征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大甸子墓葬以筒腹鬲為主,占總數(shù)的3/5以上;代海墓地則是以鼓腹鬲為大宗,接近總數(shù)的2/3。其中代海M1∶1、M2∶3、M46∶1鼓腹鬲,均侈口高領(lǐng)、圓唇,腹略鼓,小平足跟,與大甸子墓葬M35B∶1的形制特征基本相同。M47∶3筒腹鬲也與大甸子墓葬中A型鬲④的典型形制非常相似。有些鼓腹鬲(如M37∶3)形制整體接近夏家店下層文化同類器,但領(lǐng)部更高、腹部略淺、腹壁稍直、襠部為鈍角的特點,又與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同類器有一定差別。這很可能是由夏家店下層文化的鼓腹鬲發(fā)展而來的一種器形,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直腹鬲的形制特點。M20∶2筒腹鬲腹壁略鼓,足與襠部的風(fēng)格接近鼓腹鬲;M26∶4筒腹鬲系大敞口。它們的特征雖與夏家店下層文化常見的筒腹鬲形制有所不同,但從陶質(zhì)、陶色、總體形態(tài)看,還應(yīng)當(dāng)是源于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因素。
表一 各類器物占全部器物百分比表
注:百分比數(shù)值為保留小數(shù)點后兩位的近似值
圖一 A組與夏家店下層文化陶器對比圖1、11.甗(代海H10∶2 大山前IT413⑧∶5) 2、3、5~10.鬲(代海M47∶3 代海M1∶1 代海M20∶2 代海M26∶4 代海M37∶3 大甸子M303∶1 大甸子M35B∶1 大甸子M759∶6) 4、12. 鼎(代海M3∶3、大山前IF18W∶1)
需要說明的是,對于此組中的鼓腹鬲這類器物,有學(xué)者提出這應(yīng)當(dāng)是受燕山南麓大坨頭文化影響而產(chǎn)生的一類因素(如王立新⑤等)。不過,鑒于代海墓地所處地理位置與大坨頭文化分布區(qū)之間有夏家店下層文化分布區(qū)相隔,鼓腹鬲這類器物不僅見于多個已發(fā)掘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或墓地,而且有一定數(shù)量,時間上也有一定延續(xù)性,已成為夏家店下層文化陶器群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本文贊成將代海墓地出土鼓腹鬲歸屬于夏家店下層文化因素。
代海墓地所見鼎為泥質(zhì)黑陶,形制接近于大山前IF18W∶1⑥。H10∶2甗的殘余鬲部,為夾砂黑褐陶,實足根,通體飾繩紋,形制特征也與夏家店下層文化同類器相同(圖一)。
B組包括部分直腹鬲、素面甗、罐、壺、缽、盂、豆,是源于高臺山文化的因素,約占30.75%。均為夾砂陶,以施有紅陶衣的紅陶為主。其中M35∶1、M55∶1缽,侈口圓唇、弧腹、平底的形制十分接近于平安堡⑦三期的A型缽。而M3∶1、M40∶1缽帶豎橋耳,M8∶1、M45∶1缽圈足底部有瘤凸,此類形制特點也習(xí)見于高臺山文化陶器群。同時,夾砂紅陶或紅衣陶、帶有豎橋耳、口沿內(nèi)抹斜的壺、罐以及素面、夾砂紅陶的甗,形制特征均與高臺山文化同類陶器特征相同。
以往多數(shù)學(xué)者認(rèn)為直腹鬲應(yīng)屬于高臺山文化的典型器類,這是有道理的。只是高臺山文化居住址中所見直腹鬲一般體形較大,屬實用器。而代海墓地出土直腹鬲體形較小,可能與作為隨葬品有關(guān),且足與襠部已產(chǎn)生些微變異。墓葬里還出土兩件深腹碗形的豆,與高臺山文化常見豆類器的盤腹特征有一定區(qū)別,但這兩件豆的陶質(zhì)、陶色及總體形制特點還是比較接近后者,也可歸入高臺山文化因素(圖二)。
C組包括少量的罐、缽、盂,是源于小拉哈文化的因素,約占8.33%,形制特征與小拉哈文化同類器相近。此組陶器以夾砂陶為主,其中灰褐陶比例略高,約占該組陶器的61.54%。需要說明的是,該組的缽主要是小缽,其近底部略收的特點,類似于小拉哈文化中常見的假圈足器的底部特征。M28∶4、H25∶1盂近底部略收的特點,也與小拉哈文化二期⑧的B型平底杯形似。還有一類單耳罐,豎橋耳上端高于沿面,且器形不大,形制接近于小拉哈遺址H0001∶10、H2034∶3杯。而此類杯是小拉哈文化⑨中的典型器。推測代海墓地的此類單耳罐應(yīng)系受小拉哈文化影響而出現(xiàn)的器形(圖三)。
圖二 B組與高臺山文化陶器對比圖1、2、17、20. 甗(代海H2∶1 代海H10∶1 高麗寨 郝家莊) 3、18、19. 罐(代海M56∶2 平安堡H3057∶1 東高臺山80T1M76∶1) 4~6、21~23. 壺(代海M61∶4 代海M30∶2 代海M61∶2 平頂山M107∶2 高臺山第二次發(fā)掘M745∶1 東高臺山80T1M111∶2) 7、13. 鼎(代海M1∶2 平安堡T103④∶7) 8、10、11、13、15. 缽(代海M55∶1 代海M3∶1 代海M45∶1 平安堡H3053∶6 平安堡T112④∶6) 9、14.豆(代海M61∶3 平安堡H3038∶4) 16. 圈足碗(東高臺山M74∶2 )
D組包括部分直腹鬲、罐、壺、缽、盂,在同件器物上往往體現(xiàn)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文化因素,可稱為融合性器群,約占33.33%。此組陶器以夾砂陶為主,多見紅陶,而灰褐陶的比例較低。如代海墓地M23∶2直腹鬲,口沿外側(cè)有一個高于口沿的豎橋耳,這種豎橋耳作風(fēng)主要流行于小拉哈文化,但直腹鬲器形本身又系高臺山文化的因素。該組的缽口沿內(nèi)抹斜、折腹的特點,與高臺山文化的缽類器形制特點接近,但整體器形矮淺的特點又類似于夏家店下層文化缽類器。該組的壺系夾砂紅陶,陶質(zhì)、陶色接近于高臺山文化同類器,但侈口、斜直領(lǐng)、鼓肩或鼓腹的形制特點又接近夏家店下層文化同類器。故而推測,此群中壺、缽的形制特征可能融合了上述兩種文化同類器的特點。此組陶器中的盂,形制特征接近于小拉哈文化的同類器,但口沿內(nèi)抹斜的作風(fēng),很可能是受到了高臺山文化器形特點的影響(圖四)。
圖三 C組與小拉哈文化陶器對比圖 1、4、5.罐(代海M61∶5 代海M23∶1 代海M30∶4) 2、7.小缽(代海M31∶5 代海M48∶1) 3、6.盂(代海H25∶1 代海M28∶4) 9、10、12.平底杯(小拉哈H3064∶3 小拉哈F2001∶1 小拉哈H3014∶3) 8、11、13、14.假圈足杯(小拉哈H3018∶1 小拉哈H0001∶10 小拉哈H1004∶1 小拉哈H2034∶3)
圖四 D組陶器圖 1、2.罐(代海M3∶2 代海M9∶2) 3、4、7.缽(代海M9∶1 代海M26∶1 代海M30∶1)5、6.鬲(代海M23∶2 代海M56∶4) 8~10. 壺(代海M57∶2 代海M55∶2 代海M26∶2)
此外,還有一定數(shù)量的器物(占8.97%),如甑、H27∶3豆等,目前難以明確其文化因素的歸屬。
二、葬俗分析
代海墓地位于山的南坡,墓葬均為東北—西南走向,有成排現(xiàn)象但不甚明顯,周圍開挖有防水溝。該墓地已發(fā)掘墓葬62座,除2座男女合葬墓外其余均為單人墓。墓葬形制多為圓角長方形土坑豎穴墓,有些有壁龕及二層臺。葬式以直肢葬為主,少量屈肢葬。隨葬品組合以鬲、缽、壺(罐)為主,其中鬲多位于下肢處,缽、壺(罐)組合多位于“龕”中。與相關(guān)文化的比較見“表二”。
代海墓地在葬式上,直肢葬有55具,屈肢葬有7具。就目前材料來看,夏家店下層文化以直肢葬為主,沒有發(fā)現(xiàn)屈肢葬,而高臺山文化的墓葬絕大多數(shù)為屈肢葬。可見,墓葬的葬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文化屬性上的差異。但以此歸納和判斷文化屬性顯然并不全面。因此,本文以人骨葬式為線索來分析代海墓葬的葬俗差異,或許有助于深入探析該墓地在葬俗方面的文化因素構(gòu)成。
代海墓地屈肢葬墓中,只有M39、M41、M50的葬俗整體上最接近高臺山文化的葬俗,但M39、M41為帶“龕”墓這一點,有別于高臺山文化墓葬,而M50的陶器組合也非典型高臺山文化特點。因此并不能將上述3座墓葬簡單歸入典型高臺山文化特征的墓葬。直肢葬墓中,缽覆扣于壺(罐)上(37座)和鬲位于下肢處(24座)均不是夏家店下層文化的葬俗,其余的M6、M23則共出有接近于小拉哈文化特點的隨葬品。可見,在代海墓地中同樣難以確定出典型夏家店下層文化特征的墓葬。從葬俗方面總體觀察,除去難以判斷文化特征的11座墓葬(包括2座人骨葬式不明的墓葬、7座無隨葬品的墓葬以及2座器物無典型文化特征的墓葬),幾乎所有墓葬都是在同座墓葬中既有夏家店下層文化的葬俗特征,又有高臺山文化的葬俗特征(表三)。
表二 代海墓地與鄰近文化葬俗比較表
筆者對代海墓地的葬俗作了更具體的分析,希冀能夠更全面地揭示葬俗中所隱含的文化屬性信息(表四)。
我們發(fā)現(xiàn),在個體面向上,代海墓地與大甸子墓地一樣,能鑒定性別的個體中,女性基本面向身體左側(cè),男性面向身體右側(cè),除面向上的3具和面向不詳?shù)?具外,只有3個個體與此相反。因此,這種現(xiàn)象或許有助于我們推斷未知個體的性別。而這種習(xí)俗在多大范圍內(nèi)存在,是否具有文化族屬的特性,還有待進(jìn)一步研究。
表三 以墓主葬式為線索的葬俗特征統(tǒng)計表
此外,可以觀察到在個體骨骼保存較好的仰身直肢葬(M2、M17、M20、M27、M30)中,個體的腳掌骨皆偏向同一側(cè),上肢骨也均有不同程度偏向同一側(cè)的傾向;而仰身屈肢葬中的M39,個體面向左,下肢屈向左側(cè),右上肢也彎向身體左側(cè)。這種現(xiàn)象還暗示出一種可能:一部分原報告中定為仰身葬的墓葬實際原為側(cè)身葬,是由于斂葬時或斂葬后不久尸體發(fā)生翻仰才形成仰身葬的表象。還有,代海M9、M33、M42這三座墓報告歸為俯身葬,其實也有可能是下葬過程中尸體翻轉(zhuǎn)所造成的。在夏家店下層文化大甸子墓葬中,發(fā)現(xiàn)有尸體被捆縛的痕跡,這樣做的一個目的很可能就在于保證尸體的側(cè)身直肢姿勢。
隨葬器物組合上,夏家店下層文化墓葬中大多隨葬鬲,隨葬器物主要位于壁龕中;高臺山文化則是缽覆扣于壺上,置于下肢附近,尤其是足部;小拉哈文化墓葬很少,組合位置不清楚。通過統(tǒng)計我們發(fā)現(xiàn):代海墓地有31座墓中隨葬鬲,但26座主要位于下肢處,僅5座位于“壁龕”里,不同于夏家店下層文化墓葬陶器的放置特點。有40座墓中的缽覆扣于壺(罐)上,其中明確的有38座,除M42置于南墓壁附近外,余皆置于“龕”中,放置特點則明顯有別于高臺山文化的典型墓葬。因此,從器物組合及擺放位置上,代海墓地融合了兩個文化的葬俗,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點。
表四 葬俗統(tǒng)計表
采用二層臺的墓葬有13座,約占1/5,除M1、M62外均為帶“龕”墓,且M2、M3、M4、M5僅在墓壁長側(cè)底部留有兩個不甚規(guī)整的狹長二層臺。二層臺這種結(jié)構(gòu),在鄰近的高臺山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墓葬中均有發(fā)現(xiàn),但比例都不算高。因此它的存在,在文化特征上的意義并不明確。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代海墓地中具有明確文化屬性的墓葬中,幾乎均是在同座墓葬中同時包含有夏家店下層文化和高臺山文化兩個文化的特征,體現(xiàn)出一種融合性遺存的特點。
三、結(jié)語
文化因素分析的結(jié)果表明,從陶器群構(gòu)成角度來看, B組、D組器物的比例相當(dāng),A組略少,C組最少。從陶質(zhì)、陶色上看,壺、豆風(fēng)格以接近于高臺山文化為主,鬲的風(fēng)格以趨近于夏家店下層文化為主。未有一組陶器或文化風(fēng)格能夠居于主導(dǎo)地位。故而代海墓地遺存實際上是由多種文化因素在此交融、碰撞而形成的,充分說明了文化交流的復(fù)雜性。
從葬俗上看,由于代海墓地同時受夏家店下層文化和高臺山文化的影響,因而在人下肢處和壁龕里都放有隨葬品。但從器物擺放位置上來看,鬲多位于下肢處,而壺(罐)缽組合則多位于龕中。這顯然既有別于夏家店下層文化,又不同于高臺山文化墓葬陶器的放置特點。即使是受夏家店下層文化影響而出現(xiàn)的所謂“龕”,也形制多樣,自身特色鮮明。因而,從葬俗上也很難將代海墓地劃歸為夏家店下層文化和高臺山文化二者中的任何一個。
本文系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09JJD780004)。
注釋:
①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代海墓地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13年01月。下文所引該墓地資料凡出自此報告不再另注。
②④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大甸子——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與墓地發(fā)掘報告》,科學(xué)出版社1996年。
③ 內(nèi)蒙古文物工作隊:《敖漢旗范杖子古墓群發(fā)掘簡報》,《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1984年第3期。
⑤ 王立新、齊曉光、夏保國:《夏家店下層文化淵源芻論》,《北方文物》1993年第2期。
⑦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xué)考古學(xué)系:《遼寧彰武平安堡遺址》,《考古學(xué)報》1992年第4期。
⑧⑨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xué)考古學(xué)系:《黑龍江肇源縣小拉哈遺址發(fā)掘報告》,《考古學(xué)報》1998年第1期。
⑩ 王立新、卜箕大:《關(guān)于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幾個問題》,韓國檀國大學(xué)校中央博物館編《博物館紀(jì)要》(13),1998年。
〔責(zé)任編輯、校對田索菲〕
Study on the Cultural Factors of the Burial in Daihai, Fuxin
Li XiaojianWang Lixin
The paper studied the cultural factors of the burial in Daihai ,Fuxin according to the burial custom and burial form. The culture contained the factors of the Lower Xiajiadian Culture, Gaotaishan Culture and Xiaolaha Culture, and it is difficult to say the culture should be of any one of the cultures mentioned above. Perhaps we should call it the Daihai Relics with its transitional local feature.
〔中圖分類號〕K871.3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483(2016)01-0029-08
〔作者簡介〕李曉健,男,1990年生,吉林大學(xué)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王立新,男,1966年生,吉林大學(xué)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郵編1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