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學散步》歸結(jié)了宗白華先生不同時期關于美學的多篇散文,看似散亂實則有綱。筆者讀罷,私下將其分為“距離發(fā)現(xiàn)美”、“空間感營造美”、“淡然意境感知美”三個部分,借以回答開篇所提出的“美從何處尋”的問題,不敢斷言十分恰當確切,權且拿來做交流分享罷了。
關鍵詞:美;距離;空間感;淡然;意境
徜徉于《美學散步》,追尋未名湖畔拄杖夜行的大師身影,品味他散步聲中留下的道道靈光,心中不覺變得敞亮起來,甚是愉悅。宗白華,這位源生于傳統(tǒng)文化、洋溢著藝術靈性和詩情、深得中國美學精魂的大師,在《美學散步》中啟迪我們:即便現(xiàn)代化的浪潮裹挾著機器的轟鳴聲席卷了整個世界,我們依然需要人間的詩意和生命的憧憬。讀它,也許你會明白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依舊地在不懈追求詩意地棲居。在本文中筆者針對“美從何處尋”這一問題,主要將它分為了“距離發(fā)現(xiàn)美”“空間感營造美”“淡然意境感知美”三部分。
一、距離發(fā)現(xiàn)美
美本身就是個抽象的概念,對美的標準各不相同,距離亦然,這里的距離可以指空間、時間上的,也可指心靈上的距離。
奧古斯特·羅丹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逼鋵崜碛羞@樣一雙眼睛就是需要你以合適的距離來看待周遭的一切。郭六芳曾寫過一首《舟還長沙》的詩:“儂家家住兩湖東,十二珠簾夕照紅。今日忽從江上望,始知家在畫圖中?!碧嗟臅r候,我們在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中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渴望能夠?qū)ふ业矫?,總認為像美這樣抽象、不俗的存在定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尋覓到的。其實跳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你常常會恍然悟到原來平日里的一些尋常所見竟也是美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是距離太過于近,近到他們已經(jīng)融入了我們的生活,近到幾乎連我們自己都已融進了美卻還一無所知。所謂“小別勝新歡”、“月是故鄉(xiāng)圓”,甚至是“這山望著那山高”,都是距離條件下萌發(fā)的美感。
蘇軾在《題西林壁》中寫到:“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彼木湓妼]山移步換景之美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人們常用后兩句來說明以局部眼光看待事物是片面的。從美學的角度來看,這就像盲人摸象一般感知不到整體的真實美感,也只有離開此山,縱觀全貌,才可識得廬山真面!
除了具象的空間距離,時間和心理距離也能發(fā)現(xiàn)美。面對古代一扇漆釉剝落的門或是一個破落的院子,我們很難心生愉悅;但當你穿越時間的距離用心去叩擊它們,去看它背后承載的歷史滄桑或是家國仇恨時,情況便又不相同了吧。杜甫面對那一片“城春草木深”的景象而生發(fā)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也是因為他的心已然沖出了小我,從客觀事實距離之上的宏觀角度領略到了祖國河山的壯美,于是不禁對國土淪喪而深深擔憂。若非如此,僅對一城草木,何來此愁?
二、空間感營造美
在《美學散步》中,宗白華先生表示:“美感的養(yǎng)成在于能空。自己身處其中,不沾不滯;物象孤立絕緣,自成境界?!盵1]在筆者看來,這空間化營造出的美感與前文所言的距離化、隔離化一脈相承。距離相較于空間,有如線到面的提升,二維到三維的轉(zhuǎn)換。如果說在距離中發(fā)現(xiàn)的美僅是針對主、客二體的感受,那么空間中營造的美則不再拘泥于此,他同時包含著周圍的環(huán)境:“舞臺的簾幕,圖畫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臺階、欄桿,從窗眼窺青山一角,登高俯瞰黑夜籠罩下的燈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俱是如此。
在這類美中,一方面包含外界客觀物質(zhì)構(gòu)成的形式上的空間美:例如窗戶、簾幕、靜謐的月夜等等,建筑和園林中的藝術處理就是典型的空間處理的藝術。杜甫曾有詩云:“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窗就像一個畫框,畫中迎來西嶺雪山,將此美景定格。積雪千秋不化,說明山高,如此高的山還能融在這個小窗子里,足見山的遙遠。同樣,門口停泊著的船只將要順流而下,詩人目送其漸漸遠去。這一迎一送使得整個空間里充滿著的動感,于是美油然而生。與此同時許多自然現(xiàn)象如風雨、霧等也能營造出朦朧的空間美感,那種半遮半掩、乍隱還現(xiàn)的存在恰是主人公難以明狀、欲說還休的心境的貼切寫照。
另一方面,心靈主動營造空間感也是感知美的重要手段,換句話說,心靈的空間感就是內(nèi)心的自我放空,就是精神上的淡泊。這一點,陶淵明的《飲酒》是最好的例證:在人境中落戶非但沒有車馬的喧囂聒噪,反而能閑適采菊、悠然觀山,這一切都源于他的“心遠地自偏”。再加上自斟自酌的小酒,微醺間不覺心已遠離塵世浮躁,飛到精神樂土去了。
心靈上的空間感相對于實體的物質(zhì)形式間隔是以虛空的形式存在,所以空間感本身也囊括了虛和實兩個方面。因此在筆者看來,宗白華先生在后文論述的諸如文藝的空靈與虛實,古詩詞中的節(jié)奏韻律、書法繪畫中的筆墨濃淡、跳舞中的百轉(zhuǎn)千回,甚至戲臺上演員用程式手法吸引觀眾從而使之忘卻簡單的舞臺布景而專注于與演員的精神交流也是通過心靈上構(gòu)造出的空間感來發(fā)現(xiàn)美的例證。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只有內(nèi)心遠離樊籠,才可感知世界,這大概也是我國古人天地宇宙意識的來源之一吧。
三、淡然意境感知美
在品味美的過程中能恰到好處地將距離和空間融合是意境的重要特征,宗白華先生也在意境上費了較多筆墨。他通過人與世界不同層次的接觸關系將境界分為功利境界、倫理境界、政治境界、學術境界和宗教境界五種,這五境界又分別對應著利、愛、權、真和神,以美為主要內(nèi)容的藝術境界則主是介于學術與宗教之間[2]。在筆者看來,能夠欣賞中國藝術的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用恬適淡然的心境去貼合古人所勾勒出的意境,并達到超越時空產(chǎn)生共鳴的效果。
盡管身處現(xiàn)代、白話文也早已推行了一個世紀之久,但是筆者內(nèi)心仍偏愛古詩文、宋詞,無論是寸斷的愁腸還是報國的激昂,無論是青春的歡笑還是遲暮的哀傷,都讓人讀之百變而不厭,恍如親見,品味良久。究其原因除了它們言簡意賅,引經(jīng)據(jù)典以外,最主要的是它們蘊含著需要你細細品味的意境,而這種意境,最易被淹沒在浮躁中,非有恬淡之心的人不可感知。比如王安石的“楊柳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三十六陂春水,白頭相見江南?!鼻叭鋵懢?,末了一句在景之上籠罩了無邊的惆悵,而這其中蘊含的回憶的愁思和重逢的欣慰不正需要一顆閑適的心去體味嗎?
除了古代詩詞歌賦,中國畫尤其是文人畫也很注重意境,畫家通過畫作來表達自己的精神涵養(yǎng),這種飄忽身外的靈動若不是借著內(nèi)心的從容去感知,空對著單調(diào)的黑白色恐怕也會覺得枯燥無味吧。
再如元代大畫家黃子久終日坐在亂石荒山中,觀天地萬物而意態(tài)忽忽;宋代畫家米友仁靜坐畫室,忘懷萬慮與碧虛寥廓同齊流[3],他們均是通過保持內(nèi)心的寧靜淡然來感受大自然自身所蘊含著的意境的。而我們后人從他們的畫作上看到并慨嘆不已的,不過是他們體味出的美的具象化表達罷了。
以上便是筆者自身在拜讀了《美學散步》后對其中關于發(fā)現(xiàn)和欣賞美的篇章進行的梳理和一些看法,即:無論是生活中或藝術中的哪種美,都可以從抽象的或具象的距離上、空間上或是意境中感知出來。由于本人學識有限,這種劃分難免會有不夠嚴謹之處。但不能否認的是,《美學散步》這本書一直也將繼續(xù)把更多的人帶進美學的殿堂,引領他們?nèi)ビ|碰美,收獲美。
【參考文獻】
[1][2][3]宗白華. 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
作者簡介:趙競舸,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2013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