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
在平時的閱讀中,我們常會體味到這樣的創(chuàng)作技巧:作家有意識的不將某些內容表達出來,而是讓讀者去思考去想象,去補充未表達的那部分“空白”。由于讀者的生活經(jīng)歷、知識層次、審美情趣等的異同,對“空白”的理解體味也有所不同,甚至,這些理解和體味遠遠超出了作者的思想范圍。
“空白”調動了讀者閱讀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使文章的內存更為豐厚,意味更長,更具感染力,所以我們說,這種“空白”是豐滿的。
讓我們從古今中外的佳作名篇中,信手拈出幾處“空白”,細細體味“空白”所帶來的“豐滿”吧!
樂府詩《陌上?!吩诿枋隽_敷美貌時,用的是側面烘托的手法,即用路人對羅敷美貌的反應來展現(xiàn)太守羅敷的美麗,至于羅敷身高多少,胖瘦如何,詩歌未做一句交待。這就給讀者留置了“空白”,但“空白”不是空洞。從路人對羅敷美麗的反映中,讀者能夠想象出羅敷是多么美麗:勞動人民心目中的羅敷或許是銀盆大臉、豐腴矯?。晃娜四托哪恐械牧_敷可能是嬌喘吁吁、把琴弄棋之類的矯美;以“胖”為美的,想象中的羅敷說不定和楊貴妃無二;把“瘦”看作時尚的,那羅敷保不準和“林妹妹”一樣。一句話,一百類讀者,就會“補白”出羅敷一百類的美麗來。
“空白”令讀者咀嚼再三、回味無窮的功能,決定了它常出現(xiàn)在作品末尾的特點。老舍先生的散文《小麻雀》的結尾是這樣的:
“(小麻雀)忽然頭向左右歪一歪,用它的黑眼晴瞟了我一眼,又不動了。可是現(xiàn)在它的身子長出來一些。頭掛得更低,似乎明白了一點什么了?!?/p>
這個結尾的“空白”就很大,它留置給讀者思考的空間也很多:小麻雀死了沒有?沒死的小麻雀又將怎樣活下去?小麻雀明白了什么?明白后的小麻雀有能力反抗命運的壓迫嗎?一個個疑問會在讀者的頭腦中生發(fā),醞釀,也會因讀者的不同而有著不同的解疑,文章因之充溢著更多的內蓄力。
“空白”有時還配置在文章的所有進程中,請欣賞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小小說《丈夫支出帳單中的一頁》,全文如下:
招聘女打字員的廣告費……(支出金額)
購買送給女打字員的花束……(支出金額)
同她共進的一頓晚餐……(支出金額)
給夫人買衣服……(一大筆開支)
給岳母買衣服……(一大筆開支)
招聘中年女打字員的廣告費……(去出金額)
【點評】
這篇小小說的“空白”多多,沒有背景,沒有人物的姓名、肖像、動作、對話,情節(jié)也是時“空”時“實”。作者配置了一系列的“空白”,令讀者心甘情愿地在這些“空白”間去想象,推理,演繹這場發(fā)生在美國上流社會的家庭丑劇、鬧劇。丈夫的好色,女打字員的輕浮,妻子的醋性大發(fā),不依不饒,岳母的趁火打劫,都在這一筆筆支出費用的“空白”間空現(xiàn)出來。
如果說上述的那些“空白”是內容間的點綴的話,那么下列這篇小小說的內容則是“空白”間的點綴了。
這篇據(jù)說是最短的小小說的全文如下:“地球上最后一個人獨自從在房間,忽然,響起了敲門聲……”
讓這篇短文到此嘎然而止,也算給同學們留起豐滿的“空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