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很多地方,將立春稱為“打春”,原以為這不過是一句俗語。翻開古籍一看并非如此,在古代的迎春活動中,“打春”這一項,是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一個儀式。
從周代開始,人們就把立春作為一個重要節(jié)日。立春這天,上至朝廷天子,下至府縣官員,都要舉行隆重的迎春儀式?!抖Y記·月令》記載:“天子率公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薄逗鬂h書·禮儀志》也說:“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門外,以示兆民?!?/p>
穿青衣也好,戴春幡也罷,都是為“打春”服務(wù)的,擊打春牛,才是這項活動的高潮。所謂“打春”,就是擊打春牛。最早的春牛,是用泥土塑造的,人們將土牛擊碎,就叫“打春”。春牛被擊碎后,大家爭搶散落的土塊,拿回家去,“其家宜蠶,亦治病”。唐朝詩人元稹就寫過這樣的詩句:“鞭??h門外,爭土蓋蠶叢?!?/p>
后來人們又用木頭、蘆葦和紙張制作春牛,并在春牛肚里放些五谷和紙扎小牛犢,擊打散落時,寓意吉年有兆,六畜興旺,五谷豐登。
塑造春牛的時間各朝各代也不盡相同,如隋朝是在立春前五天才開始塑造春牛,而在清代,早在六月份就把次年的春牛做好了,在做春牛的同時,還會做一個“芒神”牧童,作為《禮記》上說的“策牛人”,來增加“打春”的歡樂氣氛。
被擊打的春牛在做工上要求也非常嚴(yán)格。牛身高四尺,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牛頭至牛尾全長八尺,相當(dāng)于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jié)氣;牛尾長一尺二寸,代表一年十二個月。清代的“打春”場面,《清會典事例》和《燕京歲時記》中,都記載得非常清楚,大家不妨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