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鳳云
【摘要】 目的 探討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在膠質瘤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60例膠質瘤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3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 觀察組實施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管理。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觀察比較。結果 觀察組患者放化療結束時癌性疲乏得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5.932、6.033, P<0.05)。觀察組患者的EORTC CLC-C30V3.0量表評分為(12.82± 2.34)分, 對照組為(9.01±2.33)分,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6.811, P<0.05)。結論 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在膠質瘤患者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 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該種護理模式可在臨床上進行推廣應用, 以幫助更多患者受益。
【關鍵詞】 全程無縫隙護理;膠質瘤;應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9.210
膠質瘤是臨床上的常見腫瘤疾病, 該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 且病情危急, 需引起臨床重視。對于膠質瘤患者的治療, 除了基本的外科手術切除瘤體外, 還需配合放化療以延長患者的生命。但放療與化療可帶來一定的副作用, 使得患者生活質量低下, 且易出現癌因性疲乏等癥狀, 對患者造成巨大的身心壓力[1]。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給予患者優(yōu)質的臨床護理是必須的。在本次調查中, 作者選取2014年1~1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60例膠質瘤患者作為本次調查對象, 并分析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在膠質瘤患者中的應用效果?,F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60例膠質瘤患者, 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30例。納入標準:①符合2007年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為膠質瘤Ⅲ、Ⅳ級患者;②患者術后意識正常, 可進行基本交流;③兩組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調查具有知情權。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實施全程無縫隙模式護理, 具體內容如下。
1. 2. 1 成立研究小組 由專家與資歷較深的護理人員組成護理小組。在對患者進行護理前, 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 并制定適宜的全程無縫隙護理方案。在方案制定完成后, 由專家與護理人員進行反復的審核與商榷, 以保障護理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當護理方案確定后, 對組內的護理人員進行培訓, 告知其基本的護理流程, 鼓勵護理人員樹立高度的責任心, 希望護理人員學會換位思考, 將每例患者當作自己的親人一般, 為患者實施優(yōu)質的臨床護理服務。
1. 2. 2 健康教育手冊編寫 由組內研究人員為患者編寫相關的健康教育手冊, 在手冊內向患者講解疾病的基本知識、目前主要的治療手段及在放化療期間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以幫助患者更好的了解自身的病情, 減輕因對疾病的未知而產生的恐懼感。在手冊中, 除了基本的病癥知識外, 還需表達對患者的關心與呵護, 展現出護理人員對于患者的關愛, 使得患者不僅了解到相關的知識, 還感受到來自護理人員的關心, 減輕在院內的陌生感, 更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 提高自身的依從性。
1. 2. 3 短信電話溝通 定期對患者進行電話回訪, 本院建立膠質瘤患者的電話專線, 一方面有利于定期對患者進行隨訪, 了解其基本情況。另一方面患者還可主動撥打電話與護理人員進行溝通, 如提問相關的疾病知識, 由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解答。向患者詳細講解電話的開放時間, 如8∶00~18∶00點等, 患者可在該時間段內向護理人員進行咨詢, 而護理人員的回訪工作也需在該時間段內進行, 避免打擾到患者休息。
1. 2. 4 上門訪視 在患者出院時留取患者的家庭地址及聯系方式, 定期對患者進行上門回訪。在進行上門訪視時提前告知患者, 使得患者及其家屬做好準備。在上門訪視時, 護理人員需準備好專業(yè)的記錄冊, 以及時記錄患者的基本情況。向患者家屬詢問其在家中的基本情況、是否出現異常等, 利于護理人員對其進行基本的評估, 為患者的治療方案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在訪視結束時, 向患者講解下一階段的注意點, 對其不良生活習慣做出指導, 幫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以改善預后, 提高生活質量。
1. 2. 5 開展病友沙龍活動 因患者疾病原因, 大多患者不愿意與患者進行交流, 為了鼓勵患者以積極樂觀的情緒去面對自身疾病, 本院不定期的舉行病友沙龍活動。由護理人員在活動開展的前3 d以短信或電話方式聯系患者, 希望患者能夠按時參加本次活動?;顒觾热葜饕獮榻】底稍儭⒉∮阎g的交流溝通、護理人員的宣傳鼓勵等。希望通過該種活動幫助患者樹立信心, 敞開心扉, 多與外界進行交流溝通, 能夠配合后期的治療等。
1. 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癌性疲乏評分與EORTC CLC-C30V3.0量表評分進行比較。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放療結束時的癌性疲乏得分為(38.2±10.1)分、化療結束時的癌性疲乏得分為(39.2±9.2)分, 對照組分別為(48.1±9.3)、(49.2±10.2)分;觀察組患者放化療結束時癌性疲乏得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5.932、6.033, P<0.05)。此外, 觀察組EORTC CLC-C30V3.0量表評分為(12.82±2.34)分, 對照組為(9.01±2.33)分,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6.811, P<0.05)。
3 討論
膠質瘤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 其發(fā)病率占中樞神經系統惡性腫瘤疾病發(fā)病率的50%左右, 需引起臨床的高度重視。因患者在就診時多處于Ⅲ、Ⅳ級, 因此需以手術配合術后放化療對患者進行治療, 以改善患者的預后。但是對于惡性腫瘤疾病患者, 其身心均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生活態(tài)度消極, 治療依從性不高, 因此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除了相關的臨床治療外, 給予患者相應的臨床護理是十分必要的。近年來, 全程無縫隙臨床護理在臨床上獲得了一定的重視及應用。該種護理模式不僅注重患者在院內的情況, 同時還向院外進行延伸, 給予患者全程的臨床護理服務。在本次調查中, 本院對患者實施全程無縫隙護理, 并取得了較好的護理效果[2]。由調查結果可知, 觀察組患者放化療結束時癌性疲乏得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5.932、6.033, P<0.05)。此外, 觀察組患者的EORTC CLC-C30V3.0量表評分為(12.82±2.34)分, 對照組為(9.01±2.33)分,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6.811, P<0.05)。該結果提示, 對患者實施全程無縫護理模式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積極作用。
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使得患者在手術治療出院后仍可獲得有效的臨床護理干預, 與以往的護理模式不同, 該種護理模式是家庭護理的一種延伸, 使得患者在院外仍可接受到相應的護理, 提高患者對于自身疾病的重視程度, 并不斷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習慣[3]。同時護理人員不定期的電話與家庭訪問均可及時糾正患者不良的生活習慣, 與傳統的護理模式相比較, 全程無縫隙護理具有更多的臨床優(yōu)勢。
綜上所述, 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在膠質瘤患者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 該種護理模式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增加患者對于自身疾病的重視程度, 對于惡性腫瘤疾病患者而言意義重大。該種護理模式可在臨床上進行推廣應用, 以幫助更多的患者受益。
參考文獻
[1] 任琳, 任學芳, 郎黎薇, 等.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在膠質瘤術后患者中的應用.護理學雜志, 2013, 28(6):19-21.
[2] 王玉娥, 牛立志, 鄒曉春, 等.建立住院腫瘤患者全程“無縫隙對接”護理服務機制.現代醫(yī)院, 2011, 11(12):106-108.
[3] 楊洪彬, 楊越, 劉婷婷, 等.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在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中國醫(yī)院管理, 2015, 35(2):76-77.
[收稿日期:201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