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瑞芳
摘要:古人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才能學有所成。而如今,智能手機能為很多大學生心思的承載者,他們沉迷于智能手機而不自省。該文分析了產生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提出如何有效抵擋智能手機誘惑的幾點措施。
關鍵詞: 大學生,智能手機,心理素質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09-0184-02
智能手機的出現(xiàn)不僅使通信工具發(fā)生劃時代的變革,也使人類生活方式發(fā)生巨大變化。智能手機是集電話、短信、鬧鐘、計算器、MP3/mp4、影視、網(wǎng)絡聊天、購物、股票、游戲、導航、郵件、支付、拍照、閱讀等多種功能于一身的電子產品,從作為打電話、發(fā)短信的通信工具,搖身一變成為像電腦一樣具有獨立操作系統(tǒng)的便攜式工具。當前,智能手機的強大功能導致沒有一款電子產品能匹敵它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也給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
1 智能手機對大學生產生的影響力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第36次《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wǎng)民規(guī)模達6.68億,互聯(lián)網(wǎng)普及率為48.8%。我國網(wǎng)民以10-39歲年齡段為主要群體,比例達到78.4%。其中,20-29歲年齡段網(wǎng)民的比例為31.4%,在整體網(wǎng)民中的占比最大。網(wǎng)民中學生群體的占比最高,為24.6%。由此可見,我國上網(wǎng)的主體就是年齡段在20-29歲的在校學生,即是大學生。
大學生智能手機普及率已達100%,也就是說人人都有智能手機。那他們拿來做什么呢?為此,該課題隨機選取了一個班級做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本班學生男生28人女生19人,人均1.215部手機。用來看小說的學生有40.43%,用來看新聞、玩游戲有38.30%的學生,有29.79%的學生用了打電話,有27.66%的學生用來看電影,25.53%的學生用來發(fā)短信、交友,12.77%的學生用來購物、看比賽,6.38%的學生用來理財。每天大概花在手機上的時間,29.79%的學生有3-4個小時,23.45%的學生有1-2個小時,8.51%的學生除了睡覺幾乎都在玩手機,2.13%的學生不到1個小時。
2 智能手機給大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
智能手機的使用對于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大學生在享受智能手機帶來便捷服務和娛樂休閑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被動接受它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很多大學生患上了手機依賴癥,在不分時間不分場合的情況下使用智能手機,注意力不能集中,無論課堂學習或是參加活動都心不在焉。這些大學生或是沉迷于購物、或是沉迷于游戲、或是沉迷于交友聊天、或是沉迷于影視小說,更有甚者沉迷于不健康的信息(如:色情、反叛、詐騙、中獎等垃圾信息),無論沉迷于何種都于身心無益,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也影響了正常的人際交往。
3 智能手機給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帶來巨大影響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很多大學生心理素質不高,抗壓能力和抵御誘惑能力不強
心理素質水平的高低體現(xiàn)在:性格品質的優(yōu)劣、認知潛能的大小、心理適應能力的強弱、內在動力的大小及指向。心理健康是提高心理素質的基本保障。
心理健康的狀態(tài)下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為自己制定切實可行的生活目標,有較強的抗挫折能力,抵御不良風氣或習慣給自己帶來的困擾,更好的適應社會和環(huán)境。當下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心理素質卻越來越差,抗挫、抗壓能力越來越弱,遇事就輕易離家出走、暴力解決更甚者自殺或殺人。心理健康成為當今整個社會急需面對和解決的一大難題。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正在經歷從學校走向社會、從懵懂走向成熟的過渡期,在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情況下,卻承受著著高于其他同齡人的壓力打擊。近些年來,各大高校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而發(fā)生的惡性事件層出不窮,當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逐步成為社會焦點。
2)不良因素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取向
大學是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重要過渡階段,是學生與社會可以直接接觸、交流的階段,這一階段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會受到來自社會和學校的雙重影響。
信息時代的來臨,大學生周圍充斥著來自網(wǎng)絡、媒體、社會環(huán)境中的各種信息。這些信息中不乏有虛假、不良的信息,大學生對于信息的準確性不能很好的分辨,不良信息的傳播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也不乏有對生活的自暴自棄、憤世嫉俗,甚至是反國家、反社會、反道德的思想,更有西方資本主義者趁機對大學生傳輸資本主義思想。影響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得本就不夠堅定的奮斗心理變得更加動搖,而選擇逃避,面對現(xiàn)實充滿悲觀心理,面對教育易產生叛逆心理。
當前,在校大學生大多是90后的獨生子女,都是沒吃過苦、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視為珍寶的一代。他們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強,好奇心強,積極探索,心理較早成熟,更容易適應社會;但也個性張揚,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團隊合作精神,且攀比心理嚴重,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潛藏于其價值觀中,對人生的追求變得盲目,重功利而輕修身,重收獲而輕付出。
3)智能手機“趁虛”闖入大學生的世界
當大學生的心理不夠強大或健康,追求物質和精神享受,做事缺乏獨立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心理承受和自制能力差,面對困難和挫折容易產生消極和偏執(zhí)情緒,并受到外界諸多不良因素的干擾時,會順勢變得脆弱、心理變得扭曲、變得叛逆,與人之間的語言和情感交流變得吃力、摩擦增多,心理上產生了壓力。為了平衡這種壓力就會尋求其他方面的滿足或安逸,或逃避環(huán)境。智能手機就在如此需求下闖入了這些大學生的世界。智能手機讓購物、交友、看電影、玩游戲、閱讀都可以變得足不出戶、輕松搞定,它的便于攜帶性導致了這些大學生機不離手、隨時隨地翻看等現(xiàn)象。顯然,智能手機成了這些大學生精神寄托和消遣娛樂的庇護所,使其長時間沉迷于此無法自拔。
4 針對大學生沉迷于智能手機因此采取的幾點措施
1)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教育的目標是把大學生培養(yǎng)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我國“應試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無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家長都將注意力集中于學生智力上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包括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隨著各種由心理健康問題導致的惡性事件的發(fā)生,社會各界慢慢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我國教育部也制定了相關政策,將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但與需要解決的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相比還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在教育執(zhí)行過程中,高校執(zhí)行的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導向,以知識、技能教育為中心,兼顧心理和體質的教育機制,并未將心理健康教育與知識教育一樣做出具體的培養(yǎng)方案和執(zhí)行計劃。由于各個高校都面臨不同程度的教學資源匱乏,不能給予學生及時、全面、完善的心理輔導。雖然高校都有心理輔導課和心理教師,但心理輔導課多是作為一門單純的課程進行;心理輔導老師有限,面對成千上萬的學生,單單疏導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都有些應接不暇,更無時間和精力去優(yōu)化學生的心理素質。要想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課一講,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完善的體制、明智的決策、有效的手段。
2)凈化社會文化環(huán)境,提升校園文化
社會文化是某一特定人類社會在其長期發(fā)展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它主要由特定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倫理道德規(guī)范、審美觀念、宗教信仰及風俗習慣等內容構成,它影響和制約著人們的消費觀念、需求欲望及特點、購買行為和生活方式。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電視、廣播、報紙、周刊/雜志等作為信息傳播和文化宣傳的主要途徑,不能主觀臆斷、扭曲事實夸大事態(tài)、大肆渲染,應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客觀性,多弘揚傳統(tǒng)美德、傳承中華文明、褒善貶惡、傳播正能量,為人類社會健康發(fā)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大學生作為特殊的社會群體,除了受到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還更多地受到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高校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才能提升學生素質、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營造生機勃勃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大學生在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中,身心才能健康發(fā)展,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具備良好的思想和心理素質,變成有追求、有文化、有內涵的人。
3)對智能手機的應用要趨利避害,合理引導
智能手機是科學技術發(fā)展過程中為滿足人們各種手控需求的電子產品,普及程度超越其他任何電子產品而成為大學生必備的手持終端設備。任何事物存在都具有兩面性,智能手機也不外乎是。市場上也開發(fā)出種類繁多且有針對性的學習軟件,大學生可擺脫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利用智能手機可隨時隨地地選擇個性化、自由化的學習。這樣智能手機對大學生來說不僅是生活必不可缺的娛樂通信工具,也是很好的學習工具。高校應提倡、宣傳和引導大學生正確、合理地使用智能手機,使其物盡其用、成為生活和學習上前進的動力。
不僅大學生存在對智能手機應用不正確、不合理的現(xiàn)象,整個社會都存在這種現(xiàn)象。所以,無論是高校還是社會,都應該正視智能手機的存在,正確、合理地使用,保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重視心理健康和人際交往,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提高綜合素質,促進自身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王歡,黃海,吳和鳴. 大學生人格特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社交焦慮的中介作用[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4(3): 447.
[2] 楊業(yè)華,湛利華. 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及研究意義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13(221):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