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紅
【摘要】 目的 觀察個性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其中2014年1~12月接診35例為對照組, 采取傳統(tǒng)常規(guī)急救護理, 2015年1~12月接診的35例為觀察組, 采取個性化護理。記錄兩組患者出診反應時間、急救時間及入院時間, 統(tǒng)計轉運成功率和急救成功率, 對急救成功的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 統(tǒng)計護理滿意率。結果 觀察組出診反應時間、急救時間及入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或<0.01)。觀察組轉運成功率、急救成功率、護理滿意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個性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的應用具有積極意義, 有助于提高轉運成功率、搶救成功率及護理滿意度, 可在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個性化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4.169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高發(fā)病,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較易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 其誘因可包括體力勞動過度、情緒激動、飲食不良和煙酒等, 發(fā)病急快, 短時間即可引起猝死, 是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針對急性心肌梗死的發(fā)病特點, 院前急救處理是相當必要的, 能夠爭取更多搶救時間窗, 以保證后期安全的入院治療[1]。研究顯示, 相當多患者在發(fā)病后未接受任何的急診護理和治療導致死亡, 院前科學的急救護理能夠節(jié)約搶救時間, 提高院內治療成功率, 是保障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環(huán)節(jié)[2]。本研究旨在觀察個性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以期能夠提高搶救成功率, 現(xiàn)將研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接診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均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有關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 無嚴重外傷者, 合并腎、肝、呼吸功能嚴重衰竭者除外。其中2014年1~12月接診的35例患者為對照組, 男22例, 女13例, 年齡45~75歲, 平均年齡(55.5±7.6)歲;2015年1~12月接診的35例患者為觀察組, 男24例, 女11例, 年齡45~75歲, 平均年齡(57.2±7.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院前急診護理中采取傳統(tǒng)常規(guī)急救護理, 包括生命體征監(jiān)測、吸氧護理、心肺復蘇、靜脈通路建立、鎮(zhèn)靜與鎮(zhèn)痛等。觀察組院前急診護理中采取個性化護理, 具體包括:①出診:制定科學合理的出診規(guī)范, 接到呼救電話后, 簡要了解病情, 1 min內迅速通知、配備人員、急救設備、藥物和出車, 途中主動聯(lián)系家屬, 指導家屬如何確保患者安全, 解開患者領扣、開窗通風換氣等, 有病史患者可指導先服用救心丸、硝酸甘油等, 家屬不要輕易搬動患者, 讓患者靜臥。②急救護理:保持安靜, 加強與患者的交流, 穩(wěn)定患者情緒, 迅速建立靜脈通道, 適當建立多條通路, 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體征, 做好急救護理的記錄, 密切觀察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便于對癥及時給予治療, 以防加重患者心肺負擔。③心理護理:充分考慮患者個人因素, 安撫患者的心理, 消除恐懼、緊張情緒, 使患者安心, 在搶救中準確實施護理操作, 增強患者的信任感。④轉運護理:搬運患者時盡量保持患者平穩(wěn), 預先告知轉運過程中出現(xiàn)的可能性問題, 取得患者或家屬配合, 轉運途中積極同患者和家屬溝通, 掌握病情, 囑患者不要亂動, 同時通知醫(yī)院急診科快速安排好急救醫(yī)生、提前備好搶救藥品及器械, 縮短至院內治療時間, 轉運至醫(yī)院后做好病情交接工作, 便于快速有效治療, 對危重型患者開啟綠色通道。
1. 3 觀察指標 記錄出診反應時間、急救時間及入院時間, 統(tǒng)計轉運成功率和急救成功率, 急救期間(以患者跟隨急救車入院并轉交特定科室)患者未死亡定為急救成功。采用本院自制問卷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護理滿意率調查, 總分為100分, >80分為及格, 即為滿意。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出診反應時間、急救時間及入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或<0.01);觀察組轉運成功率、急救成功率、護理滿意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多發(fā)病, 病情危急, 具有較高的死亡率, 臨床預后差, 院前急救是影響預后的重要因素[3],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死亡率可達45%, 因而做好院前急救工作具有重要意義。院前急救護理是院前急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但對院前急救護理的重視不夠是院前急救存在的常見問題[4]。本文作者回顧分析, 個性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結果顯示, 個性化護理出診反應時間、急救時間及入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常規(guī)的急救護理(P<0.05)。個性化護理方案通過制定規(guī)范出診制度、急救護理、心理護理、轉運護理等舉措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接到呼救電話后, 通過與患者專業(yè)的溝通, 指導患者和家屬做出專業(yè)處理, 現(xiàn)場訓練有素地實施急救護理, 注重患者和家屬的需要, 穩(wěn)定患者或家屬心理情緒, 避免情緒波動對急救產(chǎn)生抵觸, 提高患者或家屬的配合, 使急救順利開展[5], 轉運途中對突發(fā)情況提前制定預警方案, 減少轉運過程中的不良并發(fā)癥發(fā)生, 從而使出診反應時間、急救時間及入院時間均明顯縮短, 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入院治療贏得了時間, 使患者的搶救可能性明顯提高[6]。個性化急救護理轉運成功率、急救成功率、護理滿意度均顯著高于常規(guī)的急救護理, 表明了個性化急救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的應用的良好效果, 同時患者對個體化護理也更加肯定。
綜上所述, 個性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的應用具有積極意義, 有助于提高轉運成功率、搶救成功率及護理滿意度, 可在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李光明. 距離和時間指標在院前急救中的應用. 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學報, 2013, 49(2):179-180.
[2]容翠月. 時間環(huán)節(jié)護理在多發(fā)傷病人院前急救中的應用. 全科護理, 2015, 13(19):1872-1873.
[3]高超敏. 52例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分析. 內蒙古醫(yī)學雜志, 2015, 47(5):602-603.
[4]王瓊濤, 彭清臻. 87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臟驟停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 內科急危重癥雜志, 2012, 18(1):31-32.
[5]彭小玲. 院前急救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干預效果觀察. 全科護理, 2015, 13(7):638-640.
[6]魏霞.院前急救護理干預急性心肌梗死對臨床預后的影響. 河北中醫(yī), 2015, 37(9):1406-1407.
[收稿日期: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