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佳
摘 要:中國素有散文之都的美譽。無論是古代散文,還是現(xiàn)、當代散文,都以它自身的發(fā)展軌跡、輝煌成就、獨特的藝術和美學特質成為中國散文園地的奇葩。其中,我尤其偏愛體裁獨特、形式干練的先秦史實散文,令人讀后被作家的感性濃度和知性密度深深打動。雖然不能用“沁人心脾”、“滿口生香”等詞語來形容,但其與歷史事實深重的鏈接以及作家在敘述時運用的強弱結合的手法,絕對張顯出一種無可比擬的睿智深邃的個性力量。不僅僅是歷史的再現(xiàn),更是散文藝術魅力的散發(fā)??梢哉f,先秦史實散文是具有多重藝術價值的。幾部大放異彩的歷史散文巨著,對于后世的敘事文、傳記文有著深遠影響。
關鍵詞:歷史;藝術魅力;智慧
中圖分類號: I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11-86-2
首當推崇的自然是《左傳》,這是先秦時代最為優(yōu)秀的歷史散文作品?!蹲髠鳌芳础洞呵镒笫蟼鳌?,傳為與孔子同時代人左丘明所撰,記載春秋列國的史實。它上承《尚書》、《春秋》,下開《國策》、《史記》,內容豐富多彩,春秋各國政治、外交、軍事各方面的活動無不悉具。作者駕御語言能力已達純熟自如。唐代著名歷史學家劉知幾對《左傳》予以極高評價,他在《史通·雜說上》說:“左氏之敘事也……言勝捷則收獲都盡;記奔敗則披靡橫前;申盟誓則慷慨有余;稱詐則欺誣可見;談恩惠則煦如春日;經嚴切則凜若冰霜;敘興邦則滋味無量;陳亡國則凄涼可憫?;螂檗o潤簡櫝,或美句入詠歌。跌宕而不群,縱橫而自得?!薄蹲髠鳌吩趪勒饬x上建立了編年史的體例,既首尾畢具、詳略互異地敘明了長短不一的完整歷史事件,又使爭霸會盟、興戰(zhàn)弭兵、與國交往、國內紛爭,以及歷史人物性格情態(tài)等俱現(xiàn)筆端,其史學價值、文學價值遠勝《春秋》。
《左傳》的文章風格有一個十分明顯的特色:凝練簡古。下面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篇:《鄭伯克段于鄢》、《曹劌論戰(zhàn)》、《燭之武退秦師》來談。
首先看文章剪裁之妙?!多嵅硕斡谯场烽_篇僅用一小段話就把鄭莊公、共叔段、其母姜氏三者的愛惡關系言簡意賅,卻又清楚地解釋給讀者,是下文事件發(fā)生的根本感情因素。接著采用一事,一對話,再一事的方式,去處了過多的附加事件。敘事部分不帶絲毫情感傾向,保證事實的客觀性。語言少且簡明。如“既而命西鄙北鄙貳于己?!薄按笫逵质瘴湟詾榧阂?,至于廩延”“大叔完聚,繕兵甲,具卒乘,將襲鄭”等,利用人物的對話引導著整個情節(jié)的擴展推進。同時從中表現(xiàn)某個固定人物(鄭伯)對事件從頭至尾由觀望到立即出兵的態(tài)度演變,線索干凈明晰。既不令人感覺事件單薄又充分展現(xiàn)了所涉及的各個方面。
《曹劌論戰(zhàn)》在故事情節(jié)的布局上,大約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寫曹劌與魯莊公之間的談話。這是因為它的內容極為重要,說清了魯國迫戰(zhàn)的基礎,為魯國的大獲全勝提供了有力的根據(jù)。而當戰(zhàn)爭帷幕完全揭開時,只寫了“擊鼓”和“逐師”兩件事。作者有意識地略去了戰(zhàn)場上的一般情況,略去了和這次戰(zhàn)爭的特點沒有密切聯(lián)系的東西,這樣剩下兩件關鍵的事情,也就在簡練的敘寫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現(xiàn)。進一步說,即便是“擊鼓”和“逐師”兩件事,作者也未作原原本本的敘述,指揮作戰(zhàn)的曹劌只是反復地說了“未可”和“可矣”四個字,這更見出作者在文章剪裁上的功力?!恫軇フ搼?zhàn)》剪裁之精當還表現(xiàn)在結構的緊湊。全文僅222個字,既敘述了一個歷史事件,清晰地交代了事件的發(fā)端、發(fā)展、高潮和結局,條理極清楚,層次極分明;它又生動地刻畫了戰(zhàn)略家曹劌的人物形象,介紹了他的思想、見識和才干,也描繪了他的音容笑貌;而且它還深刻發(fā)揮了有關戰(zhàn)略的議論,像“一鼓作氣”,像“敵疲我打”這樣精辟的理論。
《燭之武退秦師》更是把大段的篇幅用在燭之武的說服過程上,這里就不再贅述。
朱彝尊在《經義考》中稱,《國語》這部歷史著作有“妙理瑋詞”,令人“驟讀之而心驚,潛玩之而味永”,風格“辯麗恣肆”。并且,《國語》中常用譬喻和寓言故事,排列緊合,注重詞采,間有駢詞儷句,喜歡夸張渲染。這些與《左傳》相比,散文藝術性更加突出,是古代散文的一個新的發(fā)展。
最后還不能忘記《戰(zhàn)國策》。這是戰(zhàn)國是游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依次人物在語言運用上更加注重表達形式和技巧,陳言閃爍著以小喻大,推此及彼的智辯之光。時而文勢縱橫,令人有萬馬齊喑之感;時而溫婉平緩,在不知覺中無痕跡的過渡,有“潤物細無聲”之妙。而且,該書過分強調個人的歷史作用,對一個個嫻于辭令,足智多謀的策士贊揚備至。這也不失為一中“以人為本”觀的表現(xiàn)吧。
《鄒忌諷齊王納諫》和《觸龍說趙太后》這兩個代表性的篇章,單從題目看就具有形式及內容上的相似性。“諷”“說”又說明了人物對話的目的和著力刻畫點,后者更表達了當時貴族中某些有識之士關于不能“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的進步觀念。
戰(zhàn)國時代,許多謀士說客擅長對國君采取正面說理的方法,鄒忌不落俗套,采用自身取譬、類比推理的勸諫方式,由妻、妾、客對自己的態(tài)度推及宮婦、朝臣、國人對國君的態(tài)度,由家庭日?,嵤峦萍皣掖笫拢杉褐鼙瓮萍暗健巴踔紊跻印?。這種委婉曲折的諷諫方法,終于使齊王折服稱“善”。而觸龍則更為老謀深算,極善推究人的心理動態(tài)。在趙太后有厲言“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在先的情況下,仍然信心十足地進宮進諫,在太后面前表演了一番,層層誘導,兼以察言觀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面對“盛氣而揖之”的太后,觸龍第一步“入而徐趨,至而自謝”,以極謙恭的言行表示對太后的敬重與關心,終于使“太后之色少解”,為進諫創(chuàng)造了一個平和的氛圍。第二步抓住太后愛子的心理,請求太后允許他的兒子“補黑衣之數(shù)”,表現(xiàn)自己的愛子之心,以求得與太后感情上的溝通。第三步以燕后之事做反襯,說明“為之計深遠”才是對子女真正的愛。第四步以歷史上趙主、諸侯子孫未能既世為侯作為教訓,進一步申訴“無功更祿”必不能立國長久的道理。盡管觸龍在進諫中沒有一句提及讓長安君赴齊為質,然而言外之意處處不離勸諫的宗旨,終使太后茅塞頓開,主動表示聽任觸龍對長安君的安排。
秦以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戰(zhàn)火連連,諸侯爭相坐大,動蕩不安,其間經歷了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時期。無論是經濟物質基礎、上層政治體制,還是思想發(fā)展、文學形式內容的拓寬等都突現(xiàn)了極為明顯的進步形態(tài)。諸侯對人才的重視日趨加強,大攬?zhí)煜轮\士為己效力,使得一批智慧的傳播者能夠在衣食無虞的條件下專門地從事、研究文學或政治。于是不僅出現(xiàn)了諸子百家,散文也以記錄論政進諫為其主要內容。與后來出現(xiàn)的抒情敘事散文相比,結構更為嚴謹,實用性更強,側重于闡釋個人對如何執(zhí)政,如何取信于民,如何廣開言路等一系列的政治觀點。因此,在文字上很少有華麗精致的辭藻運用,語句強調一種簡凝的現(xiàn)實感,敘事也不大肆渲染。令人讀后回不自覺地借鑒與吸取論點,而不會產生飄浮聯(lián)翩的聯(lián)想。
我之所以偏愛先秦史實散文,就在于它的自然魅力,沒有唐宋散文為了追求表面文字的表達效果特意編排詞句的人工雕琢的痕跡,也少了駢文對仗的束縛。而且通過閱讀這類散文,不僅可以學習寫作技巧,更能豐富人的理性思維空間,學到更多感興趣的知識。這些理論不僅是政治、軍事策略,由此可推及人生哲理、處世之道的許多方面,仔細咀嚼,仿佛有醍醐灌頂,高屋建瓴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