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司 麗
?
機關文稿起草中的“道”
文/司麗
文者,貫道之器也。機關文稿起草是一門綜合性的學問。就工作而言,事關以文輔政作用的發(fā)揮,不單單是承載政令的傳聲筒;就個人而言,是一個人思想深度和認知高度的綜合體現(xiàn),不單單是遣詞造句做文章??梢哉f,機關文稿起草必須行之有“道”。
精心謀篇布局是首要大義?!暗离m彌,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睓C關文稿起草的關鍵在于周密策劃、精心構思。這既要有全局眼光,又要有具體思路;既要深思熟慮,又要深謀遠慮。
準確把握文稿立意?!拔囊砸鈩佟?,文意即文稿立意,是全文之魂、通篇之綱,立意直接決定一篇文章的高下。有人曾說,稿子不是寫出來的,更多的是想出來的,想得到才能寫得出,想得對才能寫得準。出一篇精品文稿要有三個高度:要有政治高度。起草者必須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善于從政治上觀察形勢、分析問題,提高文稿的大氣、正氣。要有大局高度。胸懷大局才能登高望遠、具有戰(zhàn)略思維。要把站位全局思考研究文稿修煉成一種習慣、一種意識、一種狀態(tài)。善于從大局上分析具體問題,正確把握主流與支流、整體與局部、當前與長遠等關系,堅持從宏觀視角、長遠眼光、公正立場上進行系統(tǒng)思考,作出準確判斷,得出科學結論。要有領導高度。文稿起草的本質不是展示個人的知識與才華,而是代機關立言、代領導立言,是與領導思想對話的過程。如果沒有抓住機關的特點、領導的意圖,寫得再好也不會有任何用途。起草者要全面把握領導謀劃全盤、駕馭全局、處理問題的思路,學會與領導同步思考、同頻共振。
用心選材講究邏輯。立意確定后,就要緊緊圍繞立意來選材。選材的過程也是消化過濾和科學加工的過程。在前期準備時,要按照權威、最新、管用的原則,搜集資料。比如,收集中央文件,以最新的為主;收集地方和部門的材料,以綜合的為主;收集專家學者的重要文章觀點,以權威的為主。在起草過程中,數(shù)字運用上,要盡量用反映全局的數(shù)字,不要多,能反映問題就行;舉例子時,要用觀點來統(tǒng)帥材料,選擇最能說明觀點的典型,而不能先確定幾個結論,再找?guī)讉€例子來證明的“觀點加例子”的寫法,這樣才能把觀點、情況有機地糅和在一起,做到既有觀點又有材料,而且結合得既緊密又勻稱。同時,起草機關文稿不同于作家寫小說、散文、詩歌,要注重用邏輯思維,既要順理成章易于“講”,又要條理分明便于“聽”,還要深入淺出便于“看”。起草時先講什么后講什么,腦子要十分清楚,問題切入要緊扣中心、開門見山,防止游離主題、繞彎子;層次段落要承轉自然、前后呼應,防止簡單生硬、相互脫節(jié);通篇文稿要結構嚴謹、語言流暢,防止凌亂松散、別扭拗口。
注重創(chuàng)新不拘定勢??涤袨樵浾f過:“夫物新則壯,舊則老;新則鮮,舊則腐;新則活,舊則板;新則通,舊則滯。”一篇好的文稿要避免因循守舊,避免平、淺、俗,就要勇于打破定勢思維,不斷調整立意視角,出亮點、出新話、出措施,這樣才能給人啟迪,催人奮進。文稿要常作常新的辦法,第一種是在觀點上匠心獨具,既可以是對政策觀點的新闡述新見解,也可以是對新形勢新情況的深入淺出的分析。第二種是在思路上別開生面,要有超前思維,要變被動為主動,主動掌握新情況、新問題,主動做一些調查研究,主動提煉出一些新思想、新觀點。尤其是部署工作的講話和出臺新文件,能不能提出新舉措,有沒有新提法,有沒有針對性強的新要求。第三種是在角度上獨辟蹊徑,即便是老話題,也要舊料新用,老話新講,可用獨特的角度,采用比較、歷史和辯證的分析方法,換個視角,也會寫出新意。當然,起草文稿的求“新”,絕不是為了標新立異,需要重申已部署工作時,就要講得直白明確;需要闡述已有政策時,就要寫得準確客觀,絕不能為“新”而“新”。
反復推敲斟酌是必經程序。提高文稿質量的“道”,在于對文稿修改要如治玉石,反復打磨,精益求精,百鍛成字,千煉成句,最終達到“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風雷”的境界。
文筆生動。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說:“圣賢書辭,總稱文章,非采而何?”許多成功的文稿,都是把真摯的情感流露于字里行間,拉近與聽者的距離,讓人備感親切、溫暖和感動。這就決定了講問題時要推心置腹,使人心悅誠服;提要求時要講清道理,使人能夠由衷接受。語言清新、情真意切、有感染力的文稿,才能讓人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文風明快。文稿中經常點綴一些深刻的雋語秀句,引用凝練的詩文典故,穿插新穎的概括判斷,會使文氣大大增色。比如,起草領導同志的講話稿,盡量多用形象化的修辭文法,多用思想火花式的新話,多用富有生活氣息的群眾語言,讓講話稿朗朗上口、感染力強;起草調查報告,就要善于用事實講話,盡量多講典型的事例,多舉有說服力、有代表性的數(shù)據(jù),多出創(chuàng)造性的新招。特別是在每段內容的開頭、結尾和上下銜接的地方,提綱挈領地概括幾句妙語甚至帶哲理性的話,就會起到提神醒腦的效果。
文句干凈。用簡約的語言表達思想,是高手才能做到的。美國耶魯大學舉行300周年校慶,校長致辭僅用了一分鐘。一座曾經培養(yǎng)了包括五位美國總統(tǒng)在內的歷史名校,其功績都濃縮在一分鐘的講話中,足見再復雜的工作,再重要的會議,都可以長話短說,達到預期效果。公文用語與其他文種不盡相同,有其特殊性,就是公文語言。這就是為什么有的作家寫不了機關公文,有的公文起草人寫不出小說一樣。機關文稿要“短、實、新”,要寫簡短精練的文章,用最少的文字反映最重要、最必要的情況,能夠三言兩語說清楚的絕不拖泥帶水,能夠用短小篇幅闡明的絕不繞彎子。起草時一般先須做“加法”,不斷完善框架、豐富觀點、充實內容,有了成品之后,還需認真做一番“減法”,千方百計把可有可無的例子、文字刪掉,擠出“水分”,留下“干貨”,惜墨如金。
文字新穎。再好的講話,再優(yōu)美的語言,說得多了也沒有人愿意去聽。對于一年中多次強調部署的工作,只把過去的文稿翻出來,“Ctrl+C”“Ctrl+V”是肯定不行的,領導不滿意、參會者不愛聽、自己寫起來也不給力。要克服心理上的惰性,既不重復別人,也不重復自己,特別是要摒棄空話套話和陳詞濫調,多用新詞多講新話,使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抽象的道理具體化,枯燥的內容生動化,深奧的理論通俗化,令聽眾耳目一新,實現(xiàn)文字表述的升級換代。
及時總結規(guī)律是基本功??偨Y是不斷提高文稿能力和素質的有效之“道”。在每項文稿起草結束后,都要及時進行總結,從文稿立意、動筆起草、修改完善等方面進行系統(tǒng)梳理,形成心得感悟,力爭總結一次、提升一層。
強化跟蹤問效。文稿起草完成后進入送審階段,并不意味著工作的結束,這恰恰是最好的學習機會。文稿審批出來,要認真分析研究領導的修改情況。如果沒有修改,是寫得非常好而不用修改,還是寫得非常差而無法修改。前者需要堅持,后者則要檢討。對于具體文字方面的修改,要分清哪些是語法、修辭、邏輯方面的修改,哪些是政策、法律、事實方面的修改,哪些是文章技巧、機關習慣、工作要求方面的修改。通過深入仔細地琢磨,領會其中的“奧妙”,尤其是及時了解領導的工作思路以及思路的發(fā)展變化。
注重溝通交流?,F(xiàn)在一些單位在起草文稿時,往往會依靠集體的力量,成立專門的小組來具體負責。在起草時,通常會采用集體議提綱和集體通稿子的方式,在集體討論確定提綱后,由個人分頭起草,再匯總修改。通過集體謀劃提綱,所有起草人聚在一起,集思廣益,相互切磋,相互啟發(fā),既能激發(fā)靈感,也會讓每個人直接地學人之長。而集體討論環(huán)節(jié),能夠學習從整體上把握主題是否突出、觀點是否正確、結構是否合理、內容是否充實、材料引用是否得當、文字是否精練準確、篇幅是否適中以及是否符合領導同志的風格等。討論中,對于自己起草的部分,要認真聽取、正確對待大家的修改建議,特別是否定性的意見,從中找出不足,明確修改方向。特別是對于剛剛接觸文稿起草的青年干部,如果由有經驗的老同志指點一下,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在水平提升的“瓶頸期”或“平臺期”,有“高手”指點一下,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掌握要領技巧。通過文稿總結,不僅要摸索機關文稿服務工作的規(guī)律,而且要探求文稿自身的規(guī)律。要按照每次文稿服務的不同特點,找出文稿服務需求的內在節(jié)奏和內容變化,有針對性地作出前瞻性安排。特別是要將常用機關文稿進行分類,著重總結文體規(guī)律和行文規(guī)律,有針對性地分類研究文稿開頭、展開、深入、結尾的方式方法,達到應變自如、信手拈來。要將總結變?yōu)樯罨J識、提高技能、鉆研技巧的過程,重點從立意定題、謀篇布局、裁章選材、開頭收尾等幾方面入手,對同一主題多用幾種思路設計,找出類似文稿進行分析研究,體悟成功的訣竅。要圍繞主題表達需要,鉆研遣詞造句的技巧,研究詞語的搭配、句式的運用、修飾的方法,形成自己的遣詞造句和行文風格。
不斷學習積累是根本前提。握好“筆桿子”,關鍵在修煉“腦瓜子”。培根說過一句話叫“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反映在文稿起草上,一個人的專業(yè)背景、知識結構、人生閱歷,都能體現(xiàn)在所起草的文稿之中。我們真正用心起草一篇文稿,在潛意識里面會調用我們全部的知識、經驗和智慧。因此,寫好文稿功夫在“文外”,平時只有不斷地“零存”,用時才能“整取”。
一方面,要注重廣泛閱讀。“觀千劍而后識器”。對各個方面的工作有所了解、有所熟悉,對于寫好機關文稿的重要性是絕對不可低估的,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跳出圈外”來審視自己的工作,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但廣泛閱讀不是隨意而讀、泛泛而讀,而是緊密結合文稿服務需要和特點博觀約取、咀精取萃,扎扎實實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例如,閱讀政策文獻,能夠使我們較快地系統(tǒng)掌握黨的重點工作發(fā)展演變的歷史背景、變化進程、主要措施及成效等,對黨的重點工作形成清醒、系統(tǒng)的認識,從而在文稿起草中能夠牢牢把握正確的方向,增強文稿的歷史感和厚重感;反復研讀黨的當代理論經典著作,把握理論體系、吃透精髓要義、掌握規(guī)范表述,在文稿起草中正確引用,能夠提高文稿的理論高度和思想深度,增強文稿的時代感和針對性。
另一方面,要注重日常積累。善于吃透“兩頭”,把功夫下在對中央精神、領導意圖的理解和對本系統(tǒng)工作情況的熟悉上。把握中央精神,就要認真學習中央有關文件,學習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要講話,深刻領會其中蘊含的重大理論觀點、重大戰(zhàn)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不能發(fā)生偏差。理解領導意圖,平常就得“熟悉角色”:凡領導了解的大事都要了解,領導考慮的重要問題都要考慮。要細心揣摩領導在不同場合的講話,認真分析領導對一些問題的批示,悉心研究領導撰寫的重要文章。特別是要認真研究領導在會議上的脫稿講話、調研時的即席講話等,捕捉其思想“火花”,找出最有價值、最有新意的見解。事實證明,領導思想“閃光點”使用得恰當,就能成為文稿的點睛之筆,表現(xiàn)主題的最佳之處。掌握下邊情況,要充分利用到基層調研、座談等方式,注意收集典型事例和說明道理的數(shù)據(jù),也就是要有一些思想、信息和資料的儲備。只有吃透了“兩頭”,對平時的工作情況心中有數(shù),才能在起草文稿時信手拈來,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寫出高質量的文稿,不至于措手不及,倉促應付。
(責編/郭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