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燦彬丨
王朔說:“我羨慕那些來自鄉(xiāng)村的人,在他們的記憶里總有一個回味無窮的故鄉(xiāng),盡管這故鄉(xiāng)其實可能是個貧困凋敞毫無詩意的僻壤?!崩舷镏械臅r光,比起大城市的繁華是有些寒酸,可是,老巷里密密匝匝地織著一張張溫情的網(wǎng),在這里可以張羅快樂,打撈悠閑,尋覓風(fēng)雅,一言以概之:老巷深處有人家。
記得小時候,我總喜歡站在巷子里,賣貨郎一來,撥浪鼓一響,我和小伙伴就圍攏上去,拿著爺爺奶奶給的零花錢,或是家里一些撿來的鋁制罐,玻璃瓶,去換賣貨郎的貨品,然后美美地吃著,享受著,簡直不亦樂乎。
不知道什么時候,去鄉(xiāng)村做生意的人不再那么神秘,也不再那么稀奇,貨郎挑也逐漸消失了。然而多年后再回首,鄉(xiāng)村已無貨郎挑,我們這一代長大的孩子記憶里,留存最深刻的,還是巷子里那撥浪鼓的聲響。
老巷深處,不知誰家晾曬的裙子,碎花,小且溫暖;也能看到一雙兩雙白球鞋,雪白雪白,它一定屬于一位小資情調(diào)的文藝青年。在小巷里走,總能聽到誰家收音機里飄出來的潮劇,咿咿呀呀的曲調(diào),和著院子里參差交錯的光影,夕陽掛著一角飛檐上方,有一種即將退去的嬌羞。有老人在巷子里唱起了潮劇,跟著收音機里的旋律哼唱。老巷里光陰緩慢,這是最純正的光陰味道。
我曾無數(shù)次在家鄉(xiāng)的小巷當(dāng)中穿行,我不喜歡寬闊的大街,那里到處都在現(xiàn)代化,而老巷是婉約的,內(nèi)向的,卻又是氣韻生活的,飽滿得像一粒谷子,個頭小,內(nèi)在卻是豐富的。一條老巷,就是一扇櫥窗,展示著時代遠去的背影。那些穿行在老巷中的販夫走卒,他們從小巷出發(fā),走向無盡的大街,像是一條條淡水魚,被撒進了現(xiàn)代化的汪洋里,那些奔跑在老巷里的孩子,像一根根青豆芽,如今換了一批又一批。
詩人豪格說:“火爐從它欣賞過的一塊木材中,徹夜傾倒出溫暖?!蓖甑墓怅幦绮?,待我燒旺我的火爐之前,老巷就是我的溫暖,也是我的火鏈。
我曾在蟬嘶聲聲的夏天,來到老屋前徘徊低回,試圖尋找那份簡單的快樂,在清明澄澈的陽光下,在老巷中間,歲月的斑駁落了一地,祭奠著我童年的夢囈。老巷的地面多了一層水泥路,但少了幾分舊日光景里生活的味道?,F(xiàn)在,那些還在老巷屋檐下生活的人,大多在老墻上安裝一架空調(diào),或者一扇鋁合金防盜窗,更有甚者,干脆推倒?jié)M是青苔的花墻,建造一座不銹鋼的柵欄。
想起被陳升寫進歌里的“百花深處”,想起被歷史銘刻在清風(fēng)明月牌上的“六尺巷”,想起戴望舒先生詩中的雨巷,想起舊時代走街串巷的手藝人,想起潮汕各地的寬窄巷子……煙酒風(fēng)華,詩詞歌賦,似乎都盛產(chǎn)在巷子里,讓一截小巷不再那樣閉塞,而是有了無盡的風(fēng)月在。
小巷又似一行絕句,我們是最點題的那個人。懷揣著年輕的悸動外出打拼,多年后帶著一身榮華、滿腹心事再回來,只為押那鄉(xiāng)情的韻腳。我已經(jīng)無數(shù)次向往這樣的情境:年過六旬以后,回到家鄉(xiāng)的老屋居住,晨起而作,日暮而返,鬧看兒孫嬉戲、貓犬互逗,靜觀炊煙如柱、落照如綢。逢年過節(jié)可以呼朋喚友,到家門口的老巷煮酒論天下,把酒話桑麻。
曾經(jīng),我把這種想法跟朋友說,他們皆唏噓:“在現(xiàn)代化建設(shè)下,等到我們這代人退休,還鄉(xiāng)養(yǎng)老容易實現(xiàn),但記憶中的老巷恐怕不復(fù)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