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越 韓冰 丁吳限 張慧
[摘要]視覺修辭是一種以語言、圖像以及音像綜合形成載體,以取得最佳視覺效果為目的的人類傳播行為。大多數(shù)廣告都擅于運用視覺修辭手法來突出產品以吸引人眼球。本文從廣告詞句式的視覺修辭方面出發(fā),論述不同的廣告詞句式,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的視覺修辭效果。
[關鍵詞]句式 視覺修辭 廣告語言 表達效果
[中圖分類號]J5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8-0102-01
廣告詞大多淺顯易懂,并朗朗上口。心理學家的實驗證明,多媒體的同步傳輸和顯示能夠強化用戶的理解和記憶,當信息以83%的視覺,11%的聽覺,3%的觸覺,2%的味覺,1%的嗅覺的比例綜合顯示時,對人的刺激效果最佳。廣告詞便需要只是通過簡單的十幾字,來向人們展示出一定的視覺效果。
一、整句與散句的視覺修辭效果
“整句,語音或字數(shù)相同或相近,結構相同或基本一致,因此具有視覺和聽覺上的整齊效果,可構成語音和語法結構上的對稱美,使語義層次分明,氣勢暢達?!边@些句子不僅視覺上給人以整齊舒服的感覺,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有一種音律美。有些包含修辭的句子也屬于整句,例如排比句、反復句和對偶句。整句擁有節(jié)奏鮮明、音調和諧、易于上口、語勢強烈的特點。例如:
一品黃山,天高云淡。(黃山香煙)
這句是黃山香煙在中央衛(wèi)視曾經播放過的一段廣告中的廣告詞。同樣也是整句,在“山”和“淡”兩字上押韻,僅僅八個字就能令人體會到音韻之美。黃山既指品牌名,又指代安徽黃山;“天高云淡”在視覺上給人一種心境開闊、神清氣爽之感,仿佛真正身處多奇峰多怪石的黃山之中。
散句指句式靈活而富有變化的句子,大多長短不一,自由活潑,生動感人。散句的特點為通俗化和口語化,并貼近生活。廣告詞中的散句,大多運用在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品牌上,這會令人們在聽到廣告詞時直接在腦海中浮現(xiàn)這一品牌的產品,從而更容易接受此產品。例如:
恒源祥,羊,羊,羊。(恒源祥集團)
廣告語大多簡潔明了,如上例。恒源祥集團以銷售羊毛制品為主,“恒源祥”三個字點出品牌名,后面的“羊”字重復三次,是散句的體現(xiàn),使聽者更加容易在腦海中勾畫出一只羊的圖像,將品牌與羊聯(lián)系在一起記憶,這令聽者在下一次聽到此品牌時,腦海中會浮現(xiàn)的是羊,從而令聽者增加對該品牌的羊毛制品的相信,有助于增加購買量。
二、長句與短句的視覺修辭效果
雖然長篇幅的廣告詞并不多,但它所表現(xiàn)出來的視覺效果同短小的廣告詞相比卻不盡相同。從句式方面來說,長句所表達的內容比較豐富。且句式結構復雜,詞語較多,組織嚴謹,敘述詳細,描寫精致細膩。將長句運用到廣告詞上,可以令人更好地體會該品牌寓意,并能夠給人一種娓娓道來之感。例如:
不屈服天生的高度,不滿足昨天的難度,不重復自己的角度,不追隨別人的速度,不甘于平凡的態(tài)度,有勇氣就可以挑戰(zhàn)每一個度。361度勇敢做自己。(361°集團)
這段話不僅僅是長句,還是排比句,從前面的“不屈服”“不滿足”“不重復”等向人們道出該品牌個性獨特不畏挑戰(zhàn)的風格,也向人們傳達了一種勇往直前的正能量內涵。“有勇氣挑戰(zhàn)每一個度”,這一句的表達效果就像是一位登山者正在勇敢地攀登一座高峰,令人激情澎湃。當人們聽到此句廣告詞時,能夠一點點地從聽到的內容中聯(lián)想出一幅動態(tài)的圖畫,即將聽覺轉化為視覺得到的效果。
三、松句與緊句的視覺修辭效果
廣告語是通過各種傳播媒體和招貼形式向公眾介紹商品、文化、娛樂等服務內容的一種宣傳用語。廣告語都為表現(xiàn)出一個中心主旨,這些語句從漢語語句的句法結構與組織形式上看,大多結構緊密。也就是廣告語中存在很多緊句,但松句卻很少運用于廣告語當中。把幾個意思分成幾句來說,這種結構的句子是松句。而廣告詞所習慣的表述是把幾個意思分成一句來說,這是緊句。松句是用幾句話表現(xiàn)幾個畫面,信息點分散,停頓較多,并不適合運用在時間很短的廣告之中。而緊句是表示一個畫面,信息點集中地表述一個事物。因此,廣告語中很少運用松句。由于緊句只有一個中心點,廣告中運用緊句較多。例如:
血,生命的源泉,友誼的橋梁。(中央衛(wèi)視)
這是一則中央衛(wèi)視關于獻血的公益廣告。這句廣告語便運用的是緊句,而不是松句。該句簡明扼要,“源泉”和“橋梁”表述出血的珍貴和重要,源泉的視覺效果是噴涌而出的清泉,橋梁則是聯(lián)結兩種事物不可缺少的工具。用兩者事物來形容血,表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緊密,無論關系如何,都流著同樣的血,從而形成生動的視覺效果。若是用松句來表現(xiàn)此句:
血,生命的源泉;血,友誼的橋梁。
如此表示在語言的表達上會有些許的生硬之感,不夠自然。整體效果則顯得重復拖沓,失去了前者所擁有的靈動性,視覺修辭效果也會大大減少。
【參考文獻】
[1]郭敏娜.預言視覺修辭產生的基礎及途經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2008(04).
[2]陳汝東.當代漢語修辭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3]吳禮權.現(xiàn)代漢語修辭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2.
責任編輯:彭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