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夕
“吃”,陪我們不知不覺地度過了每一天。除了維持生命外,食物也是人們生活樂趣的一個來源。但“吃”的科學,你了解多少呢?為什么有人總“食之無味”,為什么“零食愛好者”有時也會突然對零食失去興趣?
零食“克星”
對很多人來說,吃零食是一種人生樂趣。即使肚子不餓,也總會有在沒事兒的時候吃點零食的習慣。許多超重者就是因為對零食太過“熱愛”而不小心攝入了過多熱量。
但據(jù)學者近期研究發(fā)現(xiàn),這種“熱愛”其實也可以操控——大腦激素就可以抑制人們對零食的興趣。
德國研究人員曾做過一項這樣的實驗。他們把被測對象分成兩組,第一組注射少劑量的催產(chǎn)素(一種由腦下垂體后葉釋放的激素,男女均可分泌,通常在女性哺乳和男女性行為過后分泌),第二組則注射安慰劑。經(jīng)過一夜禁食之后,研究人員給被測者提供了一頓豐盛的自助早餐。幾個小時后,研究人員又向他們發(fā)放了零食。
結(jié)果顯示,第一組注射了催產(chǎn)素的被測者對零食的興趣大打折扣,無論是與自己平時的習慣還是與第二組安慰劑被測者相比,他們吃零食的數(shù)量都明顯要少。但在之前的早餐和接下來的午餐中,他們的食量則并未發(fā)生變化。
看來,催產(chǎn)素可以在不影響人們正常飲食機制的同時,對吃零食的欲望產(chǎn)生抑制。這是為什么呢?
研究人員推測,人們對零食的欲望主要來自大腦腹側(cè)被蓋區(qū)的“尋求獎勵”機制。當人們“享受”零食時,這個區(qū)域的滿足感被激活,所以才會對零食產(chǎn)生依賴和興趣。而催產(chǎn)素會削弱和抑制大腦腹側(cè)被蓋區(qū)的活性,所以,第一組被測者對零食的興趣也就自然大打折扣了。
食之無味
哺乳和性行為有助于激素分泌,抑制食欲,從而產(chǎn)生減肥的效果。但也有一些行為會讓你不知不覺長出多余的脂肪——比如,吃飯不專心。
過去,許多飲食專家認為,吃飯時“一心二用”(比如邊看電視邊吃飯)會使人們專注于其他事物,從而忘了自己究竟吃了多少。于是乎,多余的脂肪也就在不知不覺間堆積了。表象的確如此,但用“忘記”解釋過量進食,似乎還是難以服眾。難道連“飽腹”這種簡單的生物反射,還需要靠意識控制嗎?
近期,科學家通過研究找到了吃飯分心容易導致肥胖的真正原因——是腦力活動抑制了人類的味覺,從而使我們吃得更多。
為了證明這個觀點,心理學家們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在第一個實驗中,志愿者需要一邊品嘗各種程度的咸、甜、酸、辣等味道,一邊記憶一組七位數(shù)(大腦負荷重)或一組個位數(shù)(大腦幾乎無負荷),并在過程中記錄下對每種味道的強度感受。
結(jié)果顯示,在所有的實驗中,大腦負荷重時的味覺判斷都比負荷小時要輕,而且,在記憶七位數(shù)時,被測者對甜和咸的需求和喜愛也明顯偏高。
在第二個實驗中,志愿者們被安排了兩次用餐——一次需要在進食時做算術測試,另一次只需專心吃飯,沒有任何額外“任務”。結(jié)果顯示,當志愿者們專心吃飯,只把注意力放在食物上時,攝入的食量明顯較少。
研究人員稱,這是因為當我們在做某件事時,大腦的認知負荷會與身體感官輸入發(fā)生沖突。也就是說,腦力勞動抑制了味覺,它使我們“食之無味”。即使面對一桌好菜,沉重的思想負擔和分散的注意力也會使我們覺得“空虛”和不滿足,從而在不覺間也就攝入了更多以期獲得飽腹感和滿足感。
所以,既想減肥,又想讓你的“盤中餐”變得更美味,很簡單——放下手機,卸下工作壓力,把你分散的注意力統(tǒng)統(tǒng)轉(zhuǎn)移到眼前的食物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