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田橫花餑餑這一民間工藝美術形態(tài),雖然借助于田橫祭海節(jié)的舉辦而得以傳播宣傳,但是這種宣傳是有局限的、小范圍內的。因此本文對田橫花餑餑平面視覺傳播策略進行分析探究,希望對這一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有積極推動的作用。
【關鍵詞】田橫祭海節(jié);田橫花餑餑;視覺傳播策略
中圖分類號:J52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4-0152-01
田橫花餑餑產(chǎn)于山東膠東青島即墨,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古代時多用于祭祀,現(xiàn)在的膠東地區(qū)春節(jié)以及重大民俗節(jié)日仍用于祭祖擺供。在特有的海神信仰下,這里的花餑餑具有題材多樣、造型飽滿、簡練生動、寓意吉祥、用色淡雅樸素的特點。
一、視覺傳播對田橫花餑餑的作用及意義
幾百年來田橫花餑餑這一民間傳統(tǒng)藝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按照民間百姓自己的傳統(tǒng)方式,口傳口、手把手,代代相傳?;G餑民間藝術的生存空間日益萎縮,發(fā)展進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運用新的視覺傳播方式來傳承和發(fā)揚這一民間藝術之花顯得尤為重要。
二、田橫花餑餑的靜態(tài)平面視覺傳播策略
平面視覺傳播范圍廣泛,追求凝練的造型、鮮明的個性以及高度概括的信息等,是一種靜態(tài)的視覺傳播手段。
(一)攝影。攝影是運用光影手段來構造圖像。具有直觀、可信、信息共通的特點,是任何語言文字無法替代的。田橫花餑餑藝術工藝精湛,花樣繁多,顏色淡雅,這都為攝影藝術作品表現(xiàn)提供了難得的題材。對于視覺傳播的需要而言,觀察性紀錄的報道攝影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此類攝影作品反映了事情的真實一面,對于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繼承和保護是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的。除了紀實性強的觀察性紀錄的報道攝影之外,攝影家結合自己的個性語言來表達的藝術攝影,也在視覺傳播當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如果說紀實性的攝影是通過圖像閱讀花餑餑的外觀造型特征,那么藝術性攝影就是通過圖像閱讀花餑餑背后的情感和歷史文化。
(二)標志。標志是一種人們相互交流和傳遞信息的視覺語言,具有著比文字表達信息更凝練的視覺表現(xiàn)能力。標志已經(jīng)被廣泛應用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并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宣傳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在將田橫花餑餑作為產(chǎn)品品牌建構的過程中,標志的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標志自身單純、易識別的特點,使得在思考設計田橫花餑餑標志時,要歸納和提煉它有別于其他地區(qū)花餑餑的特點,比如色彩淡雅、海洋題材造型與民間題材造型相結合的特點、或者提煉最具代表性的田橫圣蟲花餑餑原型,來進行創(chuàng)意和構想。
(三)招貼。招貼的設計在視覺傳播過程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塑造每一個品牌形象必不可少的宣傳手段之一。在田橫花餑餑的動態(tài)保護中有結合民俗節(jié)日組織展覽和培訓工藝技術人才等,都需要視覺沖擊力強的招貼來向受眾廣而告知。首先,直觀的運用田橫花餑餑形象元素,并以獨特的視角展現(xiàn)田橫花餑餑的形象。這種招貼設計可以使得公眾迅速讀取招貼中表達的信息。其次,從田橫當?shù)氐拿袼住⒚袂?、信仰習慣等出發(fā),挖掘最具文化內涵的視覺語言。受眾在欣賞招貼作品的同時,更多的感受到花餑餑的美。再次,運用現(xiàn)代數(shù)碼技術相結合的后期制作手段。通過設計師的后期藝術處理,賦予招貼以創(chuàng)意、感情色彩和藝術色彩,使受眾產(chǎn)生出對田橫花餑餑更多的感性認知。
(四)田橫花餑餑吉祥物設計。吉祥物是具有鮮明性格特征的卡通形象。它因表現(xiàn)統(tǒng)一、具有親切感,而受到廣大受眾喜愛。如以田橫花餑餑為原型來設計吉祥物,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宣傳和傳承有著非凡的效果。田橫花餑餑中最具代表性的花餑餑造型就是壽桃和圣蟲了,可以從這兩個原型出發(fā),提煉設計元素進行吉祥物設計。每逢佳節(jié)、祭海儀式等大型活動,都可以利用吉祥物來烘托氣氛,并將吉祥物運用到標志、包裝、紀念品等各大媒介上輔助花餑餑的宣傳。
(五)包裝設計。優(yōu)秀的包裝設計是最有效的傳播媒體。目前的田橫花餑餑銷售幾乎沒有包裝,對于田橫花餑餑而言,花餑餑既是一種食品同時也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因此田橫花餑餑的包裝設計就有了兩種定位,第一是作為日常食用價值的花餑餑包裝,這種包裝以方便、快捷、簡潔為主。另外一種則是作為一種工藝品進行包裝。以精美大方,體現(xiàn)工藝品特點為主要訴求。以田橫花餑餑作為視覺符號元素進行包裝設計,應該充分把握它的藝術特色,這樣的設計不但彰顯了田橫花餑餑的文化特性,展示了花餑餑的藝術價值,而且也為花餑餑的規(guī)格提高了檔次。
參考文獻:
[1]陳勤建.民俗——日常情景中的中國人的精神生活[J].民俗研究,2007.
[2].張道一.張道一論民藝[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
[3].張士閃.中國藝術民俗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宋麗麗,2009年蘇州大學研究生畢業(yè),2009年至今賀州學院設計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