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燕麗,張秀娟,張曉平,應海明,金 亮,董濤海*
(1.紹興市柯橋區(qū)農技推廣總站,浙江紹興 312030; 2.紹興市柯橋區(qū)王壇鎮(zhèn)農技站,浙江紹興 312030; 3.紹興市柯橋區(qū)農校,浙江紹興 312030)
?
殺菌劑預防晚稻穗頸瘟的效果與保產作用試驗
祝燕麗1,張秀娟2,張曉平3,應海明1,金 亮1,董濤海1*
(1.紹興市柯橋區(qū)農技推廣總站,浙江紹興 312030; 2.紹興市柯橋區(qū)王壇鎮(zhèn)農技站,浙江紹興 312030; 3.紹興市柯橋區(qū)農校,浙江紹興 312030)
摘 要:田間試驗結果表明,在水稻孕穗末期和齊穗期各施藥1次,控制晚稻穗頸瘟病情指數的效果:10%吡唑·醚菌酯懸浮劑(稻清)為96.1%,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為90.4%,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為76.2%,20%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為98.3%;防病增產率分別為31.4%,26.8%,22.2%和30.2%。吡唑·醚菌酯和三環(huán)唑可以作為預防水稻穗頸瘟的首選藥劑,其次是肟菌·戊唑醇,如選用苯甲·嘧菌酯,宜適當增加用藥量。
關鍵詞:新殺菌劑;水稻穗頸瘟;防病效果
文獻著錄格式:祝燕麗,張秀娟,張曉平,等.殺菌劑預防晚稻穗頸瘟的效果與保產作用試驗[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6,57 (4):607-608.
2014年紹興稻區(qū)出現近30年來未見的晚稻穗頸瘟病情,對水稻生產安全敲響了警鐘。控制這一災害性病害流行與危害,除做好選用抗病品種、合理肥水管理等農業(yè)防治措施外,運用高效殺菌劑控制稻瘟病危害仍然是當前應當重視的問題[1-5]。由于近年來稻瘟病發(fā)病極輕,多種新農藥的防治效果沒有得到稻瘟病嚴重流行年份的檢驗。因此,為明確近年來幾個新殺菌劑對本地稻瘟病的實際防效,作者于2015年進行了試驗探索?,F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1材料
試驗在紹興市柯橋區(qū)稽東鎮(zhèn)冢斜村一農戶單季直播稻田進行,該地在紹興南部山區(qū),苗期葉瘟發(fā)生嚴重。參試水稻品種為晚粳感病品種秀水09。
試驗藥劑有新藥劑3種,10%吡唑·醚菌酯懸浮劑(稻清,巴斯夫公司生產); 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拿敵穩(wěn),拜耳公司生產); 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阿米妙收,巴斯夫公司生產);常用藥劑20%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江蘇豐登作物保護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施藥器械為背負式電動噴霧器,稀釋藥液用山區(qū)溪中流動的自然清水。
1.2處理設計
試驗設5個處理,各處理的藥劑和用藥量為:10%吡唑·醚菌酯懸浮劑900 mL·hm-2; 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300 g·hm-2; 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600 mL·hm-2,20%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18 L·hm-2;以清水作空白對照(CK)。試驗噴藥劑2次,每次噴施藥液量450 kg·hm-2。試驗開始后停用其他殺菌劑,除處理因素外,各處理的其他管理措施相同。
第1次施藥為8月29日(孕穗末期),水稻主莖劍葉葉枕距6~7 cm (個別破口),施藥時天氣多云,施藥結束后陰天,略有微雨即停; 第2次施藥時間為9月10日(齊穗期,抽穗85%~90% ),天氣晴好。2次藥后4 d均為無雨天氣。
1.3考查項目及標準
考查在11月14日病情穩(wěn)定后進行,采取5點取樣法。病情分級標準為:0級,無病; 1級,病穗產量損失5%左右; 3級,病穗產量損失20%左右; 5級,病穗產量損失50%左右; 7級,病穗產量損失70%左右; 9級,病穗產量損失80%~100%。水稻成熟實割測產,按照糧食部門收貯允許的水分標準(14.5%)計算。
2.1安全性
2次施藥后田間不定期目測觀察,4種處理藥劑的稻株均未發(fā)現藥斑、落黃、畸形等顯性藥害現象,表明本試驗4種制劑的用藥量對水稻是安全的。
2.2預防水稻穗頸瘟
表1顯示,在預防2次條件下,10%吡唑·醚菌酯懸浮劑900 mL·hm-2處理對病穗率的防效為91.7%,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300 g· hm-2處理為89.8%,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600 mL·hm-2處理為59.1%,20%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18 L·hm-2處理為95.2%。由此可見,3種新殺菌劑對病穗率的防效,以吡唑·醚菌酯略領先于肟菌·戊唑醇,明顯優(yōu)于苯甲·嘧菌酯,但3種新殺菌劑對病穗率的防效均未超過三環(huán)唑。對病情指數的防效,吡唑·醚菌酯為96.1%,肟菌·戊唑醇為90.4%,苯甲·嘧菌酯為76.2%,三環(huán)唑為98.3%。病情指數防效趨勢與病穗率防效趨勢完全一致。
表1 不同殺菌劑預防穗頸瘟的效果與產量表現
總的來看,在本試驗用藥量下,吡唑·醚菌酯的防效接近于三環(huán)唑、優(yōu)于肟菌·戊唑醇,肟菌·戊唑醇的防效優(yōu)于苯甲·嘧菌酯。苯甲·嘧菌酯600 mL·hm-2的用藥量明顯不足。
2.3水稻產量
表1顯示,與對照相比,各處理增產率,吡唑·醚菌酯為31.4%,肟菌·戊唑醇為26.8%,苯甲·嘧菌酯為22.2%,三環(huán)唑為30.2%。3個新殺菌劑處理增產趨勢與防病效果趨勢基本一致,但吡唑·醚菌酯處理的保產效果略優(yōu)于常用藥劑三環(huán)唑。
試驗結果表明,10%吡唑·醚菌酯懸浮劑900 mL·hm-2,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300 g·hm-2,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600 mL· hm-2,20%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18 L·hm-24種藥劑處理均未見藥害現象,對水稻是安全的。在2015年晚稻穗頸瘟發(fā)生嚴重的情況下,3種新殺菌劑對預防穗頸瘟均有一定效果,但藥劑間有明顯差異;吡唑·醚菌酯領先于肟菌·戊唑醇,接近常用藥劑三環(huán)唑;肟菌·戊唑醇領先于苯甲·嘧菌酯,略差于三環(huán)唑;苯甲·嘧菌酯明顯差于三環(huán)唑,試驗藥量明顯不足。從本試驗的情況看,吡唑·醚菌酯和三環(huán)唑可以作為預防水稻穗頸瘟的首選藥劑,其次是肟菌·戊唑醇,如選用苯甲·嘧菌酯,宜適當增加用藥量。
試驗表明,3種新殺菌劑預防穗頸瘟宜在水稻孕穗末期(破口初)和齊穗期各施藥1次,如僅在孕穗末期(破口初)預防1次不能達到理想防效。在使用藥量上,本試驗的商品制劑量(除苯甲·嘧菌酯外)可作為推薦劑量在生產上推廣應用。
本試驗均采取單劑噴藥,不與其他藥劑混配兼治。因此,與其他藥劑混用后防病效果如何有待今后探索。
參考文獻:
[1]鄭永利,施德,姚曉明,等.晚稻稻瘟病局部突發(fā)流行成因與治理對策探討[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5,56 (1):92-93.
[2]康曉霞,耿躍,王少華,等.不同殺菌劑防治水稻穗稻瘟病田間藥效評價[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5,43 (8):87-88.
[3]潘海清,鄭禮旺,鄭圣發(fā).25%凱潤(吡唑醚菌酯)防治水稻穗瘟及保健增產效果研究[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0 (22):155,159.
[4]劉小麗,陳漢.75%拿敵穩(wěn)WG防治水稻穗頸瘟試驗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 (9):102,78.
[5]劉郁,桑海旭,王井士,等.75%肟菌·戊唑醇WG防治濱海稻區(qū)主要病害最佳施藥時期的研究[J].世界農藥,2013,35 (3):59-61.
(責任編輯:張才德)
中圖分類號:S43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0528-9017(2016)04-0607-02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444
收稿日期:2016-03-12
作者簡介:祝燕麗(1970—),女,浙江紹興人,農藝師,本科,從事農業(yè)技術推廣教育工作,E-mail:464315890@qq.com。
通信作者:董濤海,浙江紹興人,高級農藝師,長期從事農作物病蟲測報與防治技術試驗推廣工作,E-mail:sxdt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