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闡述城市首位度理論的基礎上,通過選取我國25個省份并對其城市首位度變化情況及其特點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各省城市首位度主要集中在低度首位分布和中度首位分布,高度首位分布很少。此外,我國城市首位度分布仍存在地帶性差異,沿海地區(qū)相對較低,而內陸地區(qū)則較高。在多數(shù)省份中,省會城市由于其政治中心的作用,表現(xiàn)出極強的集聚性。
關鍵詞:城市首位度;低度首位分布;中度首位分布;高度首位分布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0-00000-01
一、城市首位度理論綜述
城市首位度也叫城市首位律,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首位城市人口規(guī)模與第二大城市人口規(guī)模之間的比值。據(jù)馬歇爾對城市首位度的具體量化的解釋可知,城市首位度可分為三個區(qū)間:首位度值<2.0列為低度首位分布,2.0-4.0列為中度首位分布,首位度值>4.0列為高度首位分布。當首位度值處于低度首位分布時,表示該地區(qū)城市結構正常,城市首位度越接近或等于1,表明該地區(qū)呈典型的雙核城市結構趨勢發(fā)展;當首位度值處于中度首位分布時,首位城市的規(guī)模越大,表明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和輻射力越強;當首位度值處于高度首位分布時,表明該區(qū)域資源、要素過度集中,缺少支點城市,首位城市以及區(qū)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將受到影響。
二、全國各省區(qū)城市首位度
1.1992-2013年全國各省城市首位度變化情況及特點
1992年到2013年各省份的城市首位度的變化是逐年波動、大小不一的。其中,江蘇省的城市首位度增加最快,從1992年的1.50上升到2013年的3.05,漲幅為1.55,其次是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漲幅為1.49。城市首位度下降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從1992年的7.22下降到2013年的2.07,降幅為5.15,其次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降幅為4.37。
為更深入地研究各個時期的變化情況,本文將研究時間分為四個時間段,分別為1992-1997年、1997-2002年、2002-2007年和2007-2013年,并得出各個時期城市首位度的變化如下:
1992年-1997年,全國各省城市首位度變化的情況為:城市首位度增長的省份有12個,分別為吉林、黑龍江、浙江、山東、河南、湖北、廣西、海南、四川、甘肅、寧夏、新疆。其中,增長率較高的是黑龍江,為29.8%,剩下11個省份的增長幅度都小于10%。
1997年-2002年,全國各省城市首位度變化的情況為:城市首位度增長的省份有14個,分別為河北、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河南、湖北、海南、四川、貴州、云南、陜西、寧夏、新疆。其中,河北、江蘇、安徽、云南、寧夏5省處于較高的增長之中,增長率大于10%,剩下9個省份增長率則較低,小于10%。
2002年-2007年,全國各省城市首位度變化的情況為:城市首位度增長的省份有17個,分別為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南、廣西、海南、四川、貴州、寧夏、新疆。其中,江蘇、安徽、湖南、廣西、海南、四川、寧夏、新疆處于較高的增長之中,增長率大于10%,剩下9個省份增長率則較低,小于10%。城市首位度下降的省份8個,其中遼寧、廣東、陜西、甘肅呈明顯的下降趨勢,下降率超過10%,而剩下4個省份的下降率則不明顯,小于10%。
2007年-2013年,全國各省城市首位度變化的情況為:城市首位度增長的省份有17個,分別為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廣東、廣西、四川、寧夏。其中,除山西、福建、江西、河南、廣東、廣西、四川外,其余增長率都大于10%。城市首位度下降的省份8個,其中除湖南、甘肅外,其它省份的下降趨勢都特別明顯,下降率超過10%。
2.1992-2013年全國各省城市首位度變化的原因分析
根據(jù)城市首位度的變化情況,我們以1992年的城市首位度數(shù)據(jù)為基期數(shù)據(jù),以2013年的城市首位度數(shù)據(jù)為報告期數(shù)據(jù),結合馬克思對城市首位度分布區(qū)間的劃分標準,我們可以得到我國各省城市首位度變化的原因如下:
(1)低度首位分布省份
低首位度分布的省份分別是內蒙古、山東、河南、廣西、山西、遼寧、福建、江西、湖南、廣東、貴州、陜西和新疆,表明其地區(qū)城市結構正常,易呈典型的雙核城市結構趨勢發(fā)展,省會城市的凝聚力與輻射力不明顯。對于內蒙古、山東、河南、陜西這些地區(qū),其城市首位度較低可能與重工業(yè)的發(fā)展有關,這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一些地級市的經濟發(fā)展并使之與省會城市的差距不斷縮小甚至超越省會城市。對于廣西、廣東、遼寧和福建等這些沿海地區(qū),其城市首位度呈低度分布與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有很大關系,加之,珠三角與京津冀經濟區(qū)的迅速發(fā)展,加強了經濟區(qū)對其周圍各省市的輻射和影響能力。
(2)中度首位分布省份
中首位度分布的省份分別是河北、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寧夏、湖北、海南、云南和甘肅。對于河北、吉林、黑龍江、寧夏、甘肅這些地區(qū),其城市首位度呈增長趨勢可能與工業(yè)的發(fā)展有關,特別是西部大開發(fā)的促進,使得這里的人口大量增長。
(3)高度首位分布省份
高首位度分布的省份只有四川。自2000年以來,四川的省會成都的人口規(guī)模和經濟規(guī)模均在全省位居首位,其二城市指數(shù)一直保持著高位增長的趨勢,2013年達到4.13。這主要與其經濟、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優(yōu)勢有關,成渝經濟區(qū)的快速發(fā)展致使其對人才的吸納不斷增多,優(yōu)勢產業(yè)規(guī)模不斷壯大,經濟呈現(xiàn)出加速上升的態(tài)勢,其高度集聚特征極其明顯。
三、結論
通過對我國各省份城市首位度的變化情況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幾點結論:第一,我國各省城市首位度區(qū)間分布主要集中在低度首位分布和中度首位分布,而高度首位分布的省份很少,經濟發(fā)展整體上表現(xiàn)良好。第二,從我國各省城市首位度的分布情況來看,我國城市首位度仍存在地帶性差異,沿海地區(qū)城市首位度相對較低,而內陸地區(qū)則較高。第三,在我國多數(shù)省份,省會城市由于其政治中心的作用,表現(xiàn)出極強的集聚性。
參考文獻:
[1]高潔,伍笛笛,等.基于城市首位度理論的成都“首位城市”發(fā)展研究[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3(05).
[2]求煜英.中國分省首位度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4.
作者簡介:陳小清(1993-),女,漢族,廣東省湛江人,西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2013級本科生,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