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燕
年少時,我是極不喜歡夏的,換季的苦惱總要在這時節(jié)復(fù)發(fā)。年歲漸長,經(jīng)了事,便曉得愁苦也是枉然,萬物生發(fā)自有時,順勢而行,才能在方寸之間留有一份不足為人道的自得。
喧囂一季的春,終是過去了。
古人真是有些經(jīng)天緯地的大智慧,二十四個節(jié)氣滿滿當當?shù)貙⒁荒攴指畹脛倓偤?。農(nóng)人無須多想,只用掐著時令下田就好。
春為四季之首,萬物生長之初,疏忽不得,怠慢不得,稍有差池,便要澆滅一年吃穿用度的希望。單從節(jié)氣的取名,也能體察到古人的良苦用心。春的六個節(jié)氣名,總暗含些細膩的心思。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短短十二字,卻如豐子愷的漫畫,生動洗練地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春耕圖。從立春開始,一個“立”字,如正在擦拭閑置一冬的農(nóng)具的漢子,堅毅沉默,卻從無形中散發(fā)一股子迫人的壓力。歷經(jīng)幾場綿密春雨后,沉寂多日的土地開始松動,漸放出活的氣息。終于,春神駕著戰(zhàn)車隆隆駛過天際,但見他羽衣廣袖地隨意一揮,數(shù)道驚雷便平地斬落,沉睡一冬的萬物打著哈欠,捋捋頭須,衣冠楚楚地紛紛覲見。驚蟄,驚蟄,輕雷隱隱,龍蛇出,草木舒,丁壯俱在野,場圃從此開。這般不抬頭地忙碌一旬,停停走走,已過了春分。大概是定節(jié)氣時雨量過于豐沛,清明,不僅名字含水,細細讀來,似乎也夾雜了些濕漉漉的愁緒。先人的墳冢便在那松柏蒼蒼處,祭祖,并不是單純的祭鬼神,而是古人長期與生活抗爭中萌發(fā)的對生命、對自然的敬畏。一副香燭,一打紙錢,一掬淚水,又涵蓋了多少奔波勞碌的辛酸無奈。這情緒平日隱忍難言,但老祖宗是至親之人,在他們墳頭我們都成了豆大的孩童。受了委屈,在老祖宗面前哭上一哭,有什么不妥呢。可傷心是暫時的,生活總要繼續(xù),這種悲天憫人的消沉?xí)诠扔曛把杆傧ⅲ挥心遣皇律a(chǎn)的小兒女,語慢歌緩,輕裘緩帶,馬蹄間踏起楊花紛如雪。陌道兩側(cè),新移的秧苗在雨水的浸潤下英姿勃發(fā),牧童短笛,子規(guī)聲聲,途經(jīng)的書生有感而發(fā),狼毫輕蘸,可又揮就一曲千古絕唱。
然而,這般喧鬧的春,卻終是落幕了。
打從立夏那日,撲面的風(fēng)便挾了絲專屬于夏的暴烈。夏是什么?是酷暑三伏,間雜瓢潑暴雨,蚊蠅肆虐,蛙蟬鼓噪。世間萬物,都在驕陽烘烤下沾染上莫名的亢奮。若想片刻安寧,唯有月上中天,蒸騰一日的暑氣消散,流螢輕舞,萬籟俱寂,稻麥無聲地拔節(jié),風(fēng)清、云舒、月朗、星稀,也唯有這時,桀驁不馴的夏才難得顯露些許溫柔,甚至猶如新嫁娘般的羞澀。可再怎么美好,也僅僅留駐于夏夜。日出時分,再度驕陽似火,前夜柔情蕩然無存,宛如一位不講道理的潑婦,再怎么也讓人喜歡不得。
年少時,我是極不喜歡夏的,換季的苦惱總要在這時節(jié)復(fù)發(fā)。年歲漸長,經(jīng)了事,便曉得愁苦也是枉然,萬物生發(fā)自有時,順勢而行,才能在方寸之間留有一份不足為人道的自得。
春有春的好,百花齊放,鶯燕繚繞,你只需抓緊時節(jié)勤奮耕種,便能長出滿眼的綠油油的希望??纱航K要遠去,人生,也并非永遠那般飽滿豐潤,一望坦途。總有些事,有些難處,將人囚困其間,好比夏日的炎炎暑氣,好比在夜間森林里迷路。
可不管你怎么急,春總要過去。
所以,要靜,要等,等到春天過去,芳華落盡,如稻麥般經(jīng)受過了夏日驕陽暴雨的輪番洗禮,才會從容,才會坦然,才會站在夜涼如水的夏夜里微微一笑,想起一路走來的歷歷往事,那些不期而遇的溫暖和感動,以及大起大落后的豁達和篤定,交織在一起,才能匯成生生不息的希望和力量,才會有繼續(xù)前行的勇氣。而此刻,路的盡頭,已隱約可見風(fēng)姿搖曳的累累秋實。
如此,便不虛此行,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