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因+李健寧
毛澤東在青少年時期形成的人格魅力是他在危難時代引領(lǐng)中國人民獲得新生的重要驅(qū)力,更是我們繁榮年代應堅守的精神財富和行為標準。
仁愛與正義
1919年,毛澤東在追念母親文七妹的祭文中情深意長地寫到:“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愷惻慈祥,感動庶匯。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睜柡?,又向好友鄒蘊真訴說:世界上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損人的人;可以損己利人的人,他母親屬于最后一種。這不只表達了子于母的深情,還體現(xiàn)了毛澤東對母親那種“敦厚慈愛,和善好施”的高尚人格的欽佩和贊頌以及對他的影響。
在出鄉(xiāng)關(guān)之前,毛澤東人生的前17年是與地理偏僻、民風古樸的故鄉(xiāng)交融在一起的。毛、文兩家家世家風,傳統(tǒng)儒家經(jīng)典教育以及韶山的鄉(xiāng)土文化是促使其青少年時代個性和人格形成的核心要素。其中“母系”對毛澤東的影響尤為突出。這是因為,他9歲之前是沐浴著母親以及外祖父一家的慈愛和寬容長大的。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再配合家規(guī)家訓、儒家經(jīng)典中有關(guān)修身正本的教育以及鄉(xiāng)土佛風的熏染,“真、善、美”的種子早已植根于毛澤東的心田。而毛澤東也始終不忘母親教誨,自覺踐行仁愛與正義。
仁愛,在毛澤東身上表現(xiàn)為一種對弱小的憐憫、同情之心,一種博愛之懷,是沒有功利和雜想的善念。據(jù)毛少賢回憶:“他(指毛澤東)經(jīng)常把自己帶的中餐飯菜分一部分給貧窮的湯子林、毛富伢子等人吃;有時發(fā)現(xiàn)貧窮的毛十二伢子等沒有紙、筆、墨,他就把自己的分給或借給他們用。他從來不欺負弱小貧窮的同學,卻喜歡打抱不平,與逞強的、富家的孩子作對。”諸如此類同情和關(guān)愛貧弱的事跡,在毛澤東的青少年時代不勝枚舉。常見的像冒雨幫鄰居收谷、替父退豬、施送米錢等至今仍在韶山交口相傳,為后人所津津樂道。
由于常懷愛人之心,明辨是非、維護正義也自然而然成為了青少年毛澤東活動的一大特點。1910年,因天災人禍,長沙出現(xiàn)了饑民暴動,影響波及湘潭、益陽等地。大約與此同時,在毛氏家族中,有個膽大的毛承文帶頭要求族長毛鴻賓平價散糧,結(jié)果被抓進祠堂受罰。毛澤東得知后,與族長講理,解救了毛承文。韶山鐘清生等人回憶了當時的情景:“族長把驚堂木一拍,鐘鼓一敲,許多小孩都嚇跑了,毛澤東卻挺身而出,跟他講道理,說你要打他,要拿出理由來,毛鴻賓理虧,只好不打。當毛澤東講了道理后,旁邊的人一哄而起:‘那不能打,那不能打!結(jié)果就沒打了。”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zhì)的舊社會里,毛澤東耳聞目睹了太多窮苦人民挨餓受凍的事,有的因無錢就醫(yī)而死去,有的為生計所逼而尋死……這些凄苦慘狀在他心靈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使他對貧弱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并且愿意終生為改變中國的貧弱局面而努力。
無情未必真豪杰,多情亦是大丈夫。后來,毛澤東也對賀子珍說過:“我就怕聽窮苦老百姓的哭聲,看到他們流淚,我也忍不住要掉淚?!雹谶@是因為,他心里始終裝著中國廣大老百姓的利益,始終對貧苦人民充滿著憐憫、仁愛之情。
知識與智慧
與前一特質(zhì)受遺傳、教養(yǎng)因素影響較大相比,知識與智慧主要是靠毛澤東個人的后天習得。毛澤東的學習天賦在很小的時候就有所體現(xiàn)。9歲發(fā)蒙讀書時就能口誦心解,很快領(lǐng)悟,既不要老師“點書”,也不用填“紅麻子”(即填紅蒙字),因而得一雅號“省先生”。輾轉(zhuǎn)完韶山多家私塾后,毛澤東又以優(yōu)異的成績先后考入湘鄉(xiāng)縣東山高等小學堂、湖南全省高等中學校、湖南省立第四師范學校(后合并于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等新式學校學習,成為了師生眼中“資質(zhì)俊秀若此,殊為難得”③的奇才。
古人云:“惟文化進矣,人之知慧亦隨而進。”同大多數(shù)人一樣,讀書也是毛澤東獲得知識和智慧的最基本渠道。不同之處在于他在勤奮好學的基礎上自辟讀書之道。他認為,讀書猶如修筑百丈之臺,“其始則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萬石焉。學問亦然。今日記一事明,明日悟一理,積久而成學。高以下基,洪又纖起,在乎人之求之而已”。④念私塾時,他不僅熟讀經(jīng)書,還涉獵古典名著和時務性資料。進入新式學堂后,飽覽群書是其日常習慣,且學有所思,圈圈點點,留下萬千筆記。毛澤東把自己對于知識的渴求,比喻成一頭饑餓的牛竄進了菜園,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當固有書本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欲時,他又巧辟蹊徑,行萬里路,讀無字書。在一師期間,他和蕭子升、蔡和森等當過幾次“游學先生”,漫游數(shù)地,體驗了不同地方的風俗人情,加深了對鄉(xiāng)土中國的認識??梢哉f,將“死書”“活書”“雜書”三者結(jié)合起來品讀是毛澤東自創(chuàng)的讀書之道。而“知識與智慧”對孜孜求學的毛澤東來說,也早已不是純粹的名詞,而是上升為一種獨特的人格特質(zhì)。
毛澤東的“知識與智慧”不是固執(zhí)的、死板的,而是立足現(xiàn)實,大膽地進行創(chuàng)造、革新。早在孩童時代,毛澤東就愛開動腦筋,做事講求方法。比如,為了兼顧放牛和玩耍,他就給大伙兒分工,一半放牛,一半采果、割草。時間一到,就把牛拴起來喂割好的青草,伙伴們則集合起來吃野果、做游戲,可謂一思兩得。后來,為了外出讀書,他又創(chuàng)造性地通過“大宴賓客”的方式贏得了父親的許可。韶山老人回憶:“這一天,他清早到鋪里買了肉,到塘里打了魚。不久,廚子進了屋,殺雞辦菜,搞起蠻大的場伙。主席只對父親說:‘爹!今天家里有客來,你老不要出去噠?!碑敃r,毛澤東請來的是毛家、外婆家的親戚以及地方上的體面人物。吃過飯后,毛澤東當著來賓的面,正式向父親提出要去東山高小讀書的請求。而“請來的客,個個都夸贊主席有膽量、有見識、好主意,……都幫主席說話,搬出古今中外讀書好處的話”。⑤就這樣,通過發(fā)動親友幫忙以及自己的積極爭取,毛澤東實現(xiàn)了他人生第一次轉(zhuǎn)折——出關(guān)讀書。臨行前,他還特意將“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guān),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一詩藏于父親常用的賬本,一來安撫父親,二來以明心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