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水英
[摘 要] 總集的序跋中常隱藏著文學史權(quán)力,序跋通過文學史權(quán)力的運作改變總集文學史地位的現(xiàn)象也常見?!段脑酚⑷A》《唐文粹》兩者聯(lián)系本不大,周必大在《〈文苑英華〉序》中提出“《唐文粹》銓擇《文苑英華》”之說,有意密切了兩者關(guān)系,使《文苑英華》成為《唐文粹》母本。這種文學權(quán)力的運用屬有意而為,明顯提高了《文苑英華》的價值,也改變了兩總集的文學史地位?!般寭裾f”多為后人沿用,形成習慣看法,可見其文學史權(quán)力影響的深遠。
[關(guān)鍵詞] 序跋 文學史權(quán)力 《唐文粹》 《文苑英華》 銓擇
[中圖分類號] G2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6) 04-0122-05
[Abstract] The literary power is usually hidden in the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of anthology. Thi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which the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change the status of the anthology through their literary power. Tang Wencui and Wenyuan Yinghua didnt have much contact, but Zhou Bida proposed Tang Wencui selected out from Wenyuan Yinghua in preface of Wenyuan Yinghua. This view made Wenyuan Yinghua and Tang Wencui be the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This use of literary powers was intentional, i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value of Wenyuan Yinghua, but also changed the literary status of two anthologies. Zhou Bidas view was adopted later and became the prevailing view. It showed the far-reaching influence of the literary power.
[Key words] Preface and postscript Literary power Tang Wencui Wenyuan Yinghua Select
1 問題的提出
序跋是一種常見的文體。就總集的序跋而言,序通常對書籍的編纂過程、宗旨、體例等情況進行說明,并對書籍予以評價。跋重點寫心得體會或發(fā)表議論,也常敘述與書籍編纂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序跋與書籍聯(lián)系緊密,有引導讀者閱讀、推動書籍傳播之作用。序跋中還含有大量的學術(shù)觀念,有些觀點對后世影響至深,如徐陵《玉臺新詠序》提出《玉臺新詠》“撰錄艷歌”,從胡應麟《詩藪》所說“《玉臺》但輯閨房一體”到劉躍進《中古文學文獻學》所言《玉臺新詠》“專收歌詠婦女的作品”,都可看到徐陵的影響。又如胡維新《刻〈文苑英華〉序》提出“《苑》之集始于梁”之說,其后學人如紀曉嵐、穆克宏、劉永濟、劉躍進等皆沿襲此說。在地方性總集的序跋中也有類似現(xiàn)象,如莫繩孫在《黔詩紀略》卷首題記中云“先君任輯明代”,指出《黔詩紀略》所錄為明詩,此后諸家論述盡承此說,《黔詩紀略》為貴州明代詩歌總集之觀念至今幾成定論。
值得注意的是,序跋中這些影響深遠的觀念并不都言之確鑿,如《玉臺新詠》中所錄并非全是艷詩,其卷三李充《嘲友人》、卷四鮑照《贈故人二首》均為朋友離別之作。《文苑英華》收錄文章亦非始于梁代,其所錄程曉的《伏日作》、鮑令暉《自君之出矣》、吳邁遠《飛來雙白鵠》《陽春歌》《長離別》、釋寶月《行路難》、劉繪《有所思》等作品都早于梁代,最早可推到建安徐干的《自君之出矣》。《黔詩紀略》所錄也并非全為明詩,其收錄可考為清代詩作的就有73首詩,收錄最晚的是吳中蕃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所作《再入志局》《志成》。這說明文本接受出現(xiàn)了偏差,這種偏差的歷代傳承就可能導致文學史認識的改變。程章燦先生指出:“在古代中國,雖然文學史之撰寫及其呈現(xiàn)形態(tài)與現(xiàn)代中國頗不相同,但是,在包涵文學作品的文本整理、文學典籍的文獻承遞、文學知識與經(jīng)典的傳播等在內(nèi)的一系列影響文學史運作的過程中,話語權(quán)力的滲透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只不過其表現(xiàn)形式較為隱蔽,往往不為人察覺?!盵1]他將這一話語權(quán)力稱為“文學史權(quán)力”。上述所列的總集序跋實際上就隱藏著這種文學史權(quán)力,那么序跋中的文學史權(quán)力是如何行使的?它又是如何影響文學史的?本文以周必大《文苑英華序》中所提的“《唐文粹》銓擇《文苑英華》”之說為例,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2 以周必大“《唐文粹》銓擇《文苑英華》”說為例的原由
“《唐文粹》銓擇《文苑英華》”之說見于周必大《〈文苑英華〉序》,其云:“太宗皇帝丁時太平,以文化成天下,既得諸國圖籍,聚名士于朝,詔修三大書。……今二書閩蜀已刊,惟《文苑英華》士大夫家絕無而僅有。蓋所集止唐文章,如南北朝間存一二?!斦孀诔︺C銓擇十一,號《唐文粹》,由簡故精,所以盛行。近歲唐文摹印浸多,不假《英華》而傳,況卷帙浩繁,人力難及,其不行于世則宜?!盵2]以此為例探討總集序跋與文學史權(quán)力關(guān)系,主要基于以下三點考慮。
其一,“銓擇”說提出者周必大地位特殊,其刊刻的《文苑英華》對后世影響大。周必大(1126—1225),江西廬陵人,歷任宋高宗、孝宗、光宗三朝,為孝宗時期重臣,“孝宗皇帝在位二十八年,……宰相凡十有五人, 明良會遇,可謂盛矣。求其相為終始全德備福, 未有如益國周文忠公者”[3] ,“凡乾道、淳熙之間號令訓詞, 溫純典麗,煥然可述者,皆公之文也”[4]。周必大位居高位,以宰相之尊主盟文壇,一生著述豐贍,門生眾多,交際圈子幾乎遍及整個南宋中期文壇,被譽為“一代道宗主”。清代四庫館臣評價周必大,稱:“(文章)為南渡后臺閣之冠;考據(jù)亦極精審,巋然負一代重名。著作之富,自楊萬里、陸游之外,未有及之者?!盵5]周必大不僅以政治家、文學家聞名,他還致力于書籍印刷活動,其刻本??本?,備受后人推崇,宋嘉泰元年至四年所刻《文苑英華》就是其代表作之一。周必大嘉泰刻本《文苑英華》出現(xiàn)后成為定本,此后幾乎所有《文苑英華》版本都直接或間接源于周必大刊本,如日本靜嘉堂舊抄本、明藍格抄本、朝鮮銅活字本、隆慶元年刻本、勞權(quán)影宋抄本、四庫全書本等。 此外,與《文苑英華》有關(guān)的文學總集也以周必大刻本為底本,如南宋高似孫《文苑英華纂要》、清代宮夢仁《文苑英華選》等。
其二,《文苑英華》《唐文粹》在文學總集發(fā)展史上具有獨特性和代表性。《文苑英華》系宋太宗命館閣文臣編纂而成。作為一部敕修選本,《文苑英華》實際是官方文學話語的載體。它收錄了兩萬余篇先唐及唐代的詩文,其中唐代詩文占十分之九?!段脑酚⑷A》是唐代詩文寶庫,也是唐宋以來與中古文學研究關(guān)系最為密切的總集之一,還是我國繼《文選》之后完整保存下來的最早的一部分體編錄型文學總集,是研究宋初選本發(fā)展及文學觀念的重要文獻資料。而《唐文粹》是宋初另一部重要的分體編錄型總集,亦是現(xiàn)存最早的斷代詩文總集,系姚鉉一己之力編成的私修書籍。《唐文粹》專錄唐代詩文,施昌言贊其“用意精博, 世尤重之”[6]。該書在宋代就流傳很廣, 是士子學習的必讀書籍。
其三,周必大校勘《文苑英華》是奉孝宗之命而為,“銓擇說”中滲透出官方話語權(quán)力強大而隱蔽。以《文苑英華》《唐文粹》現(xiàn)存版本對比,兩者錄文出入很大。就詩歌而言,《唐文粹》只有1/5的詩歌與《文苑英華》重合。郭勉愈《〈唐文粹〉鐸擇〈文苑英華〉說辨析》一文運用詳實可信的文獻材料從兩書的編纂時間和過程、體例及入選作品、文字??比齻€方面詳細論述,證明《唐文粹》與《文苑英華》無特別的關(guān)系[7]。據(jù)《宋史》本傳記載,姚鉉曾于淳化五年(994年)直史館。此時《文苑英華》已完成編纂,姚鉉有可能了解到《文苑英華》的一些情況。退一步而言,即便姚鉉真的接觸到了《文苑英華》,也只能說《文苑英華》對姚鉉編纂《唐文粹》起到了某些借鑒作用,兩書關(guān)系也遠未到“銓擇十一”的程度。周必大將《文苑英華》《唐文粹》兩者捆綁起來,巧妙地將私修總集與官修總集兩者緊密聯(lián)系。這一觀點又借助刻本傳播,影響深遠,可以說“銓擇說”后面的文學史權(quán)力行使很隱蔽,但是其文學史權(quán)力的影響又極深。
3 “銓擇說”背后的文學史權(quán)力運作與表現(xiàn)
在文學接受中,文學史權(quán)力無處不在卻又形式隱蔽。有時文學史權(quán)力的行使可能是無意識而為,如總集抄本在流傳中出現(xiàn)因誤抄、漏抄而導致文學作品原貌改變,但不少時候文學史權(quán)力的運作是有意而為。如《詩經(jīng)》,先秦稱《詩》,漢代尊稱《詩》為經(jīng),始有《詩經(jīng)》的稱呼;《文苑英華》中有不少詩歌為歸類方便而改編詩題的行為都屬此類。有意而為者與時代背景、社會思潮的聯(lián)系就更為緊密,文學史權(quán)力的運作可能更為隱蔽?!啊短莆拇狻枫寭瘛段脑酚⑷A》說”亦是屬于文學史權(quán)力運用的有意而為,也就是說周必大在知曉《文苑英華》《唐文粹》兩集實情的情況下有意將兩者緊密聯(lián)系,使兩集由幾乎平行的關(guān)系變成了包含關(guān)系。
《文苑英華》編纂成書后,在宋代就經(jīng)歷了四次??保谝淮卧谒握孀诰暗滤哪辏?007),第二次在宋真宗祥符二年(1009),第三次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第四次是宋寧宗嘉泰元年(1201)至四年(1204),以第四次??弊顬榫珜?。在這次校勘中,周必大不僅主持工作,亦是親力親為參與校勘。
周必大《二堂詩話》記載了他??薄段脑酚⑷A》的一些情況,其中“蘇颋九日侍宴應制詩”條,云:“余編校《文苑英華》,如詩中數(shù)字異同,固不足怪。至蘇颋《九日侍宴應制得時字韻詩》,《颋集》與《英華》略同,首句‘嘉會宜長日,而《歲時雜詠》作‘并數(shù)登高日。第二句‘高游順動時,《雜詠》作‘廷齡命賞時。第三句‘曉光云半洗,《雜詠》作‘宸游天上轉(zhuǎn)。第四句‘晴色雨余滋,《雜詠》作‘秋物雨來滋。第五句‘降鶴因韶德,《雜詠》作‘承仙馭。第六句‘吹花入御詞,《雜詠》作‘睿詞。后一聯(lián)云‘愿陪陽數(shù)節(jié),億萬九秋期,《雜詠》作‘微臣復何幸,長得奉恩私。竊意《雜詠》乃傳書錄當時之本,其后編集,八句皆有改定,《文苑》因從之耳?!盵8] “論‘縹緲二字”條云:“自唐文士詩詞多用‘縹眇二字,本朝蘇文忠公亦數(shù)用之。其后蜀中大字本改作‘縹緲,蓋韻書未見‘眇字爾,或改作‘渺,未知孰是。余校正《文苑英華》,姑仍其舊,而注此說于下?!?[9]
上述兩則材料所載皆為周必大校勘《文苑英華》時的情形。前一則記載周必大在校對蘇颋《九日侍宴應制得時字韻詩》時,用了《蘇颋集》《歲時雜詠》兩書,對《文苑英華》所錄蘇詩與這兩書之間的關(guān)系進行了辨析。后一則對“縹緲”用字辨析?!段脑酚⑷A》??惫ぷ鞯膮⑴c者——周必大門生彭叔夏曾將校文析出,寫成《文苑英華辨證》十卷。這兩則材料在彭叔夏《文苑英華辯證》中并未提到。將這兩則材料與《文苑英華辯證》相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二人??彼季S之異?!段脑酚⑷A辯證》分用字、用韻等二十類記載了校勘《文苑英華》時所發(fā)現(xiàn)的脫漏舛誤、體例缺陷,重在記錄??睂嶋H,闡明“是什么”。周必大這兩則??辈牧现卦诒嫖?,闡述“為什么”。
周必大《文忠集》有《楊子直秘書送小兒歸省又一絕及平園花木校<文苑英華>并次韻發(fā)笑》詩云:“老去何心悅盛華,觀書無奈眼昏花。但思載酒揚雄宅,細問三州二部家。”[10] “觀書無奈眼昏花”直言周必大??薄段脑酚⑷A》之艱辛。他在《文苑英華序》中介紹了??鼻闆r:“國初文集雖寫本,然讎校頗精,后來淺學改易,浸失本指,今乃盡以印本易舊書,是非相亂,一也;凡廟諱,未祧止當闕筆,而校正者于賦中以‘商易‘殷,以‘洪易‘弘,或值押韻,全韻隨之。至于唐諱及本朝諱,存改不定,二也;元闕一句或數(shù)句,或頗用古語,乃以不知為知,擅自増損,使前代遺文幸存者轉(zhuǎn)増疵類,三也;頃嘗屬荊帥范仲藝均倅,丁介稍加校正,晩幸退休徧求別本,與士友詳議,疑則闕之。凡經(jīng)史子集傳注《通典》《通鑒》及《藝文類聚》《初學記》,下至樂府釋老小說之類,無不參用?!?[11]“與士友詳議”“凡經(jīng)史子集傳注《通典》《通鑒》及《藝文類聚》《初學記》,下至樂府釋老小說之類無不參用”,這都說明周必大親自參與《文苑英華》校對工作。因為是身體力行,故而才有“予刻《文苑英華》千卷,頗費心力”[12]的感慨。
《唐文粹》在宋代流傳很廣,被學子視為必讀之書,同樣也受到周必大的重視和喜愛。周必大在淳熙六年(1179)所作的一首詩中稱:“余閑手點唐文粹,春晝長時分外勤?!?[13]表明對《唐文粹》的喜愛。不僅如此,他將《唐文粹》視為總集成功范例。周必大在《〈文苑英華〉序》中分析《文苑英華》不能廣為流傳的原因時,即以《唐文粹》作為成功例子相比較。在《論〈文?!得印芬晃闹幸喾Q“(《皇朝文鑒》)將與《文選》《文粹》并傳永久”[14],將《唐文粹》與《文選》相提并論,希冀《宋文鑒》能如兩書廣泛流傳。此外,《文苑英華辨證》中共有32條??庇浱岬搅恕短莆拇狻?,亦可見周必大及其門生對《唐文粹》的熟悉和重視。
《唐文粹》與《文苑英華》錄文出入很大,周必大又對《文苑英華》和《唐文粹》都很熟悉。姚鉉在《唐文粹》自序中稱:“遍閱群集,耽玩研究,掇菁擷華,十年于茲,始就厥志?!盵15]姚鉉說得很清楚,《唐文粹》是花十年時間編撰。如果是銓擇《文苑英華》,《文苑英華》收錄作品兩萬余篇,從已經(jīng)輯成的兩萬首(篇)作品中輯出兩千,應該花不了十年時間。況且姚鉉的自序根本未提及《文苑英華》。書序主要介紹作者的創(chuàng)作宗旨、過程以及全書概貌,對讀者閱讀書籍有提綱契領(lǐng)之作用。出于編纂者之手的序,對讀者領(lǐng)會全書內(nèi)容的幫助就價值更大了,周必大對姚鉉的這篇序不應該熟視無睹。作為一個嚴謹?shù)膶W者,周必大即便不能肯定說《唐文粹》《文苑英華》毫無關(guān)系,也應該清楚《唐文粹》從《文苑英華》中“銓擇十一”是不符合事實的。
綜上,“銓擇”說最有可能是周必大有意而為,從現(xiàn)有文獻來看,周必大至少夸大了《文苑英華》對《唐文粹》的影響。這種文學權(quán)力的運用,改變了《唐文粹》與《文苑英華》的關(guān)系,很明顯提高了《文苑英華》的價值。周必大在《〈文苑英華〉序》中介紹了《文苑英華》編纂成書后的難以流傳的狀況并分析了原因,對自己《文苑英華》的校勘情況也進行了詳細說明,指出刊刻《文苑英華》的目的是“欲流傳斯世,廣熙陵右文之盛,彰阜陵好善之憂,成老臣發(fā)端之志”[16]。《文苑英華》是宋太宗推行文教政策的產(chǎn)物,集當時文化精英編纂四年而成,館閣文臣希冀通過此書為世人學習提供指導,宋太宗對《文苑英華》很贊賞,這是最能體現(xiàn)“熙陵右文之盛”的成果之一,惜當時未能刊印。宋真宗景德年間詔令??薄段脑酚⑷A》之時,曾謂宰臣曰:“今方外學者少書誦讀,不能廣博?!段脑酚⑷A》先帝纘次,當擇館閣文學之士校正,與李善《文選》并鏤板頒布,庶有益于學者?!盵17]真宗欲借此提升《文苑英華》在學者中的影響力,但實際上《文苑英華》也未能刻印。種種原因?qū)е隆段脑酚⑷A》??辈涣?,舛誤倍出,加之書部頭大,刻本不出,《文苑英華》流傳面極窄,就如周必大所形容“士大夫家絕無而僅有”。當初宋太宗重視的《文苑英華》處境如此尷尬,這對于以“熙陵右文之盛”為發(fā)端之志的周必大來說,無疑是一種隱痛。周必大在提高《文苑英華》影響力方面做了兩件最主要的事情:一是借孝宗下令校勘《宋文?!分H,提出??薄段脑酚⑷A》,得到宋孝宗的支持。二是刻印《文苑英華》,使《文苑英華》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刻本,周必大刻本也成為定本。據(jù)《郡齋讀書志·附志》卷五所記載“周益公刻而記于前”,可知宋版《文苑英華》有周必大的題記,即《纂修文苑英華事始》。《事始》中周必大將他的《〈文苑英華〉序》引入其中。周必大寫這篇序文原因是“懼來者莫知其由” [18],讓后人清楚自己為什么要刊刻《文苑英華》。周必大將《〈文苑英華〉序》與其他材料一起匯成《纂修文苑英華事始》隨《文苑英華》一起刊刻?!段脑酚⑷A》“欲流傳斯世廣”的同時,周必大的序也會借此流傳開來。在整篇序中,“銓擇”說的影響無疑是最深遠的。周必大認為“當真宗朝姚鉉銓擇十一,號《唐文粹》,由簡故精,所以盛行”,雖然重點是分析《文苑英華》不能盛行的原因,但同時也改變了《唐文粹》《文苑英華》的關(guān)系,使《文苑英華》成為《唐文粹》的母本。周必大“銓擇”說很明顯突出了《文苑英華》的文獻價值,或者說依托《唐文粹》提高了《文苑英華》的影響,由此也可見周必大行使文學史權(quán)力的儒臣心態(tài)。這一點從周必大對待《宋文鑒》的態(tài)度也可看出。宋孝宗欲刻江鈿《文?!分畷r,周必大上奏,認為“其去取差繆,不足觀”[19],孝宗遂令呂祖謙負責校正。暫且不論江鈿《文?!肥欠袢缰鼙卮笏遭吨嚩啵瓤纯创疚趿辏?179)周必大的《論〈文?!得印?,其云:“臣準省札,備奉圣旨,以呂祖謙編類,到《圣宋文?!罚畛甲颉茧m骫骳不才,無以序前人所為作者之意,然叨塵詞禁,恭值陛下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紀事之端,固其職也。但臣伏思《文選》《文粹》者,皆以精擇為義,而江鈿所編,頗失之泛,故其命名有取于海。今若襲而用之,似未足以仰副隆指,謂宜出自淵衷,別賜一字以詔來世,或恐不必上勤肆筆,即原令宰執(zhí)商量。擬進仍以皇朝二字冠其上,用示悠遠無疆之意,臣當推廣圣意,擬述序引,恭俟制旨鑒定,伏取進止?!盵20]周必大先是阻止孝宗刊刻江鈿《文海》,待官職銓擇??薄段暮!泛?,周必大又建議《文?!犯拿=?jīng)過這一系列操作后,屬于民間選本的江鈿《文?!纷兂闪斯傩蘅偧痘食蔫b》。宋初官修總集《文苑英華》不足為珍、難以流傳已成事實,為增強其影響力,周必大提出“銓擇說”,將已負盛名的《唐文粹》籠罩于《文苑英華》之下,成為母子關(guān)系。而為了擺脫江鈿《文海》的影響,周必大對其大加批判之后建議銓擇另成一書,改頭換面成朝廷修纂的書籍。從中就能不難看出周必大對待民間選本的心態(tài)。換句話說,周必大身為大臣,希望的是朝廷修書而不是民間私人選本來影響社會。
《文苑英華》和《唐文粹》都是宋初重要的詩文總集,北宋人并未將這兩部總集聯(lián)系起來。周必大“《唐文粹》銓擇《文苑英華》”說出現(xiàn)之后,影響深遠。因為周必大刻本《文苑英華》附錄了周必大的題記,此后的《文苑英華》版本又以周必大刻本為祖本,周必大又親自??边^《文苑英華》,“銓擇說”對后人的影響不言而喻。明清時期對《唐文粹》的認識基本沿襲周氏之說。如嘉靖甲申年汪偉器《唐文粹序》言:“宋姚寶臣所集《文粹》百卷,實本《文苑英華》,十摘其一,當時服其精確?!盵21] 高儒《百川書志》的《唐文粹》解題云:“宋太宗詔群儒輯《文苑英華》千卷,吳興姚鉉觀其浩瀚,恐人難得,纂采有唐之作,十拔其一,謂之《文粹》?!盵22]《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文苑英華》解題云:“姚鉉銓擇十一,號《唐文粹》?!?[23]這些評述均將《唐文粹》看成是《文苑英華》的節(jié)本。今人對《唐文粹》錄文與《文苑英華》有出入的事實已有共識,如何法周《〈文苑英華〉、〈唐文粹〉的編選情況、相互關(guān)系及其他:答石華同志》、郭愈勉《〈唐文粹〉鐸擇〈文苑英華〉說辨析》、楊栩生《〈文苑英華〉之錄李白詩文所本尋蹤》、錢仲聯(lián)等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凌朝棟《〈文苑英華〉研究》等涉及到兩集關(guān)系問題研究的成果均指出《唐文粹》部分詩不被《文苑英華》收錄的問題,但對于《唐文粹》與《文苑英華》關(guān)系的關(guān)注點仍集中在“銓擇”說,分歧只在于對周必大提出《唐文粹》“銓擇”《文苑英華》說的含義理解及原因分析上,可以說周必大“銓擇說”至今還在影響學人的學術(shù)思維,其背后的文學史權(quán)力影響不可謂不深。
4 結(jié) 論
《文苑英華》從編纂成書至刻本出現(xiàn),經(jīng)歷了二百年時間。從文學史角度而言,《文苑英華》的這兩百年史幾乎是被淹沒的。倘若沒有周必大的??迸c刊刻,僅憑藏于秘閣的《文苑英華》寫本存于世,《文苑英華》很難說不會散佚。而《文苑英華》編纂兩百年之后的周必大刻本成為此后《文苑英華》版本的祖本,這在文學史上也是少有的,毫不夸張地說是周必大改變了《文苑英華》的文學史地位?!拔膶W史,就其最深刻的意義來說,是一種心理學,研究人的靈魂,是靈魂的歷史。”[24] 人的靈魂是最難以琢磨的,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文學史是最復雜的。周必大的“《唐文粹》銓擇《文苑英華》十一”說,表面上看只是一個簡單的兩集詩文篇目相符不相符的問題,但是其背后的文學史權(quán)力問題就顯得復雜多了,這其中包括文學史權(quán)力是如何行使的,為什么要行使文學史權(quán)力,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等問題都值得追問。當我們靠近這些問題的時候,實際上在靠近當時參與其中的人們的靈魂,而只有當這些文學史權(quán)力涉及的問題都比較清楚了,文學史才會鮮活起來??偧男虬贤偨Y(jié)了研究者對總集的接受觀點。從總集接受現(xiàn)實而言,除了少數(shù)人對總集有較深了解外,大部分人并不是直接通過總集,更多是通過總集的序跋來認識總集,總集編纂者或者有影響力的學者所作序跋在傳播總集上發(fā)揮的作用更大。這是因為“述而不作”的傳統(tǒng)思維會使后人往往習慣賦予某些觀點一定的權(quán)威性。比如周必大,因其在《文苑英華》???、刊刻的影響無人能及,這種影響力會大大強化周必大對《文苑英華》解讀的可信度,故而周必大的“銓擇說”流傳長遠而少人異議。類似的情況如《古文苑》,最早提到《古文苑》出處的是南宋韓元吉。孝宗淳熙六年(1179)韓元吉刊刻《古文苑》,他寫了《古文苑記》。此序認為《古文苑》是唐人所編,由北宋人孫洙于佛寺經(jīng)龕中得到。韓元吉的說法得到后人承襲,紹定五年(1135)章樵重?!豆盼脑贰窌r,承韓元吉之說,認為《古文苑》為唐人所編。趙希弁、陳振孫等人亦沿襲了韓元吉的觀點,這一觀點遂成后世學者的普遍觀點。韓元吉的說法能夠流傳久遠要得益于他是刊刻《古文苑》的第一人。又如前文所舉的總集跋序都有類似現(xiàn)象,這些序跋后面的文學史權(quán)力的運作可以形成一個類別去考察。本文以周必大“《唐文粹》銓擇《文苑英華》”說為例探討總集的序跋與文學史權(quán)力關(guān)系問題,只觸及冰山一角,不當之處,祈方家指正。
注 釋
[1]程章燦.總集與文學史權(quán)力:以《文苑英華》所采詩題為中心[J].南京大學學報,2011(1):116-125
[2][5][10][11][12][16][18][19]周必大.文忠集[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4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582-583,1,467,583,484,583,583,583
[3][4][8][9] 周必大.文忠集[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4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20,317,31,33
[13][14][20] 周必大.文忠集[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4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15,132,132
[6][15]姚鉉.唐文粹[M].臺北:世界書局,1989:653,4
[7]郭愈勉.《唐文粹》銓擇《文苑英華》說辨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2(3):126-134
[17]王應麟.玉海[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1022
[21]姚鉉.重校正唐文粹[M].明嘉靖三年徐焴刻本,1524:卷首
[22]高儒.百川書志[M].長沙葉氏刻本,1915:卷十九
[23]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1691
[24]勃蘭兌斯.十九世紀文學主流[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