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記》時,學生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柳宗元寫此文到底是想表達游之樂,還是體現(xiàn)謫之悲?
這個問題可以說直指文章的核心。清代孫琮認為文章是表達游之樂的,“蓋昔日未見西山,而今日始見,固大快也;昔日見盡諸山,獨不見西山,則今日始見,更為大快也。中寫西山之高,已是置身霄漢;后寫得游之樂,又是極意賞心”[1]。教參里語焉不詳,但從字里行間能看出編者傾向于游之樂的,“柳宗元淋漓盡致地描寫西山之‘怪特,登西山壯觀天地,把自然與個體情感融為一體,文字渾然天成,西山的景物特征與作者志趣相互映照”[2]。
筆者認為此文表面寫游之樂,實質(zhì)還是體現(xiàn)謫之悲的。解答這個問題的關(guān)鍵在“歸”上。它在文章中出現(xiàn)了兩次。第一次是游眾山時“覺而起,起而歸”;第二次出現(xiàn)在文末,“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皻w”與“回”有什么不同呢?除了語體色彩有差別之外,“歸”在《康熙字典》里還有“歸依”“歸附”的意思,側(cè)重于主觀精神的歸屬;而“回”則比較側(cè)重于客觀的“返也”。有些作家就用“歸”來表達心靈、精神層面的選擇,像蘇東坡在《定風波》一詞用“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作結(jié),而當代作家韓少功在風雅之都的法國“心”卻一次次的“歸去”。
文章中,作者漫游眾山是這樣的:“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分句之間多用頂真,句中動詞用“而”連接,音節(jié)漸趨短促,顯見作者是為了游而游?!耙庥兴鶚O,夢亦同趣”則委婉地道出在那樣的狀態(tài)下,連做的夢都是苦的。整個臨覽從“游”開始,到“歸”結(jié)束,繞了一圈,又回到原點。可見,游覽眾山并沒有給他什么特殊的感覺,憂懼不安的狀態(tài)絲毫沒有好轉(zhuǎn)。
而游西山,柳宗元是自由快樂的,“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最后到了“心凝形釋”的地步。這是怎樣的狀態(tài)啊:思想停止了,不再想任何事情,形體消散了,忘掉了自身的存在,無憂無懼,多么美妙!然而,“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就提醒作者,快樂是短暫的,痛苦是永久的??梢韵胍?,濃濃的暮色中一個瘦削的身影,他的表情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釋然,他的內(nèi)心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恬淡,因為不管多么晚,不管多么不情愿,還是要回去。“歸”會時時提醒著他現(xiàn)實中的處境。文章隱隱地以這個“歸”為節(jié)點,劃分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自由無礙的精神世界與處處受制的現(xiàn)實世界。
柳宗元為什么“不欲歸”?原因之一是當時的永州遠離中原正統(tǒng)文化,“楚、越間聲音特異,鴂舌踔噪……家生小童,皆自然嘵嘵,晝夜?jié)M耳;聞北人言,則啼呼走匿,雖病夫亦怛然駭之”。[3]其時柳宗元已文名日盛,“為文章卓偉精致,一時輩行推仰”[4],貶謫到這樣一個物質(zhì)上文化上雙重的蠻荒之地,精神上特別孤獨。他在給好友蕭俛的信中說“用是更樂喑默,思與木石為徒,不復致意”[5];寫于同時期的《江雪》更是極寫了這種不被人理解的孤獨與寂寞。另外,他被貶到永州的職務(wù)全稱是“永州司馬員外置同正員”。司馬是一個閑職。而“員外置”即是在編制之外,屬編外人員。這種閑置對于“俊杰廉悍”“踔厲風發(fā)”[6]想有所作為的柳宗元來說更是痛苦的。他在給京兆許孟容信中提及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是“兀兀忘行,尤召重憂,殘骸馀魂,百病所集,痞結(jié)伏積,不食自飽……是以當食不知辛咸節(jié)適,洗沐盥漱,動逾歲時,一搔皮膚,塵垢滿爪。誠憂恐悲傷,無所告愬,以至此也。”[7]被貶到永州,對他來說,不亞于受刑,所以他文章開頭自稱是“僇人”。這就是柳宗元“歸”去要面對的殘酷現(xiàn)實。
那么,西山是怎樣的一個精神世界呢?如果我們深讀文章,可以得知西山給柳宗元三個層級的精神享受。一是同病相憐:西山如此高峻卻人跡罕至,一如作者有高才而被放逐?!斑^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流露出作者的急切和不甘。二是惺惺相惜:西山不被人賞識卻依然傲然挺立,一如作者慘遭貶謫而依然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流露出作者的欣賞和自傲。三是寵辱偕忘:登高望遠,自身的這點遭際在廣袤的天地之間根本算不了什么;“與顥氣俱”,“與造物者游”,“與萬化冥合”,他沉浸在自然景象與自我的妙合之中,物我交融,從而兩忘。可見,在西山的柳宗元是獨立的,不依附他人,不屈從權(quán)勢;是自由的,沒有任何束縛;是暢快的,而不是時時提醒自己是“僇人”。這恰是反襯了他歸去后的狀態(tài),是不獨立的、不自由、不暢快的。西山之游越是自由暢快,就越能折射出作者在現(xiàn)實的痛苦無奈。
“柳宗元畢竟不能忘懷現(xiàn)實政治和自身遭遇,失敗的悲憤和被貶的怨艾始終縈繞在他的心頭[8]”。他只好寄情于永州的山山水水之中,當然他跟自然山水的對話絕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美好,反而是“自放山澤間,其堙厄感郁,一寓諸文。仿《離騷》數(shù)十篇,讀者咸悲惻。”[9]可以這么說,《始得西山宴游記》是以“游之樂”來反襯“謫之悲”,快樂其表,悲愁其里。
注釋:
[1]康震著《康震評說唐宋八大家——柳宗元》第151頁,中華書局,2010年。
[2]《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一)教學參考書〉》第184頁,江蘇教育出版社2014年。
[3][4][5][7][9]歐陽修 宋祁《新唐書》第5133頁,第5132頁,第5133頁,第5135頁,第5132頁,中華書局,1975年。
[6]張小平《唐宋八大家散文讀本》第74頁,安徽文藝出版社,2007。
[8]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第180頁,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燕燕,教師,現(xiàn)居浙江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