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小千
正如馮淵老師在評析2015年上海高考語文試題時指出的那樣,“高考作文欠缺的是思維”①,學(xué)生的習作在思維的三個方面的缺失比較普遍。我們分析診斷我校學(xué)生作文《享受孤獨》,從微觀和宏觀兩個維度剖析其病理特征并給出矯正建議。
一、微觀方面
1.“漂亮、精彩”的開頭沒能切入“問題的核心”
請看原文。
人生是首歌,就算沒有人為你伴奏也要唱完;人生是支舞,就算沒有人陪你跳也要跳完;人生是臺戲,就算只剩下你一個人也要演完。人的一生,難免會承受孤獨,而你對于孤獨的看法,也會影響你的人生,甚至是決定你的人生。在我看來,學(xué)會忍受孤獨,享受孤獨,方可成就別樣的人生。
考生在文章開頭段用一組排比句引出了中心論點,文字雖然看似漂亮、精彩,但暴露出“考生在表達自己的思考時,讓讀者順著他的思路逐漸抵達問題的核心”這一思維方面的缺失②,即沒有很好地表達中心?!皼]有人……也要”的排比句式,雖然強調(diào)了“享受孤獨”這一中心觀點,然而,從語感與思維的角度來看,“語言的流暢性,詞匯句子的準確性”,思維的邏輯性還有進一步完善和增強的空間。
有鑒于此,有必要進行語言上的“變臉”和思維上的“強化”。為此,要求考生要用有“畫面感”的語言(體味、品嘗、咀嚼等詞語)具象地去突出表達的重點,形象化地說理;要運用含有比喻等修辭手法的句式行文;要讓改文里所有的句子都圍繞和突出“享受孤獨”這一中心,思維直抵“問題的核心”。
修改后的開頭如下:
人生是首歌,就算沒有人為你伴奏、為你喝彩,你也不要因此而備感失落,而要在體味這一孤獨中把它唱完;人生是支舞,就算沒有人陪你跳、欣賞你,你也不要因此而深感孤單,而要在品嘗這一孤寂中把它跳完;人生是臺戲,就算觀眾全都離去、煢煢孑立的你留在臺上,你也不要因此而悲觀絕望,而要在咀嚼這濃黑的凄涼中把它演完。人的一生,難免會承受孤獨,而你對于孤獨的看法,也會影響你的人生,甚至是決定你的人生。在我看來,學(xué)會忍受孤獨,享受孤獨,方可成就別樣的人生。
改文的排比句,不僅其語言的分寸感、流暢感、厚重感十分突出,語感力度十分強烈,而且思維的邏輯性也增強了。如“沒有人為你喝彩,你也不要因此而備感失落,而要在體味這一孤獨中把它唱完”這些文字,就有很強的邏輯性 :“孤獨”僅用“沒有人為你伴奏”顯得力度不夠,而且沒有寫出“如何享受孤獨”這一過程。而一旦用上了改文里的詞語強調(diào)之后,不僅孤獨感有了,而且享受孤獨的過程也出來了, “語感與思維”機制較好地結(jié)合起來了,很好地切合了“享受孤獨” 這一中心觀點, 切入了“問題的核心”。
2.“貌似充實”的論證主體其“審題立意”及其表述均出現(xiàn)了偏差
請看下文。
中國的斷臂維納斯:楊帆,九歲時因拉變壓器拉線被截去雙臂,而對這樣的不幸命運,她曾想就此了卻生命,但她沒有。她沒有任何朋友,終日呆坐在家,她萌發(fā)了對十字繡的喜愛之情。很快,她就學(xué)會用雙腳制作十字繡。她登上“中國夢想”舞臺,告訴大家她的夢想是開一家小小的十字繡店,她贏得了全場掌聲雷動。周立波評價她說:“你把所有的不幸都變成了精神的維納斯,世界上所有的贊美給你都不為過。
筆者認為,考生為了論證中心觀點而列舉的楊帆事例的表述,其思維顯得較為簡單,她的思想轉(zhuǎn)變太過突然并且沒有任何理由的支撐,因而不能令人信服;而且審題立意更出現(xiàn)了偏差。也就是說,作者沒有分析出楊帆是如何打敗自己的心魔的過程,沒有挖掘出所給材料及其“沉淀”一詞的隱含信息(即忍受孤獨 ,在孤獨中經(jīng)過“沉淀”重生并且贏得輝煌的人生,這才是被命題者所肯定的),因而,其“思維”的偏差較為嚴重。
如果我們要彌補其“思維”的偏差,那么較為恰當?shù)淖龇ň褪牵?/p>
首先,要審好題。馮淵老師認為,“審題立意出現(xiàn)偏差,是思維能力薄弱的反映”③。為此,必須明確告訴考生“說理的第一要務(wù)是要有針對性,要和命題者給定的材料語境在同一層面上討論問題”④。相應(yīng)的應(yīng)該是抓住材料里的關(guān)鍵句:“每個人都有可能孤獨,就看你如何應(yīng)對”去立意;應(yīng)抓住材料呈現(xiàn)的兩種結(jié)果:“承受不了,最終選擇了自殺;沉淀自己,最終寫下來了偉大的作品 ”去思考;應(yīng)抓住材料涉及的兩個對象:“詩人、作家”去選材;應(yīng)抓住材料里的兩個同樣的限制成分:“有的(人)”去掂量。這樣,考生和命題者才在給定的材料語境的同一層面上思考、討論問題。
其次,要平衡好“強調(diào)核心關(guān)鍵詞的概念”與“材料的整體含義”的關(guān)系。為此,考生應(yīng)該“針對材料提供的信息,與命題者在同一層面進行思考”,因而,考生就應(yīng)對“沉淀”一詞及其與“享受孤獨”這則材料的整體含義的關(guān)系加以深究:“沉淀”本指水或溶液中的不溶或難溶物析出沉積于底層。也可以把它理解為將“孤獨”中的消極因素,如恐懼、絕望、厭世等等去掉,留下因為孤獨,而產(chǎn)生的諸如大智慧、大清醒;超越時代的預(yù)言家、紛擾世事中的明白人、超前變革的獨行者;以及洞明世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的毅力;喚醒民眾“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憂憤深廣的文人情懷;當時不被人們理解現(xiàn)在才被人們景仰“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俠義之士的悲壯等等積極因素。只有對材料的深究,才可以說是做到了“考生和命題者在給定的材料語境的同一層面上思考、討論問題”。
最后,要掌握好分析、濃縮材料的技巧。我們完全可以運用分析并濃縮材料,圍繞中心使用材料的技巧去改造所要用的材料,其公式為:“誰+為了什么目的,經(jīng)過什么過程+結(jié)果怎樣”。無論怎樣改造材料,其分析文字都要處處扣緊“題眼”(不是空洞的所謂分析材料),表現(xiàn)在這里就是要寫出“ 楊帆如何在孤獨中沉淀自己,終有所成的”目的和過程。于是,我們就有了這樣的文字:楊帆“一度陷入了極大的悲傷、絕望甚至厭世的恐懼之中,她面對物質(zhì)與精神的匱乏,終日呆坐,對生活幾乎失去了信心。但是,在這終日呆坐的孤獨中,‘十字繡闖入了她的生活,引起了她極大的興趣。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民間藝術(shù)畫廊里,她被我國勞動人民的無窮的智慧和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以及一代代藝人對技藝的艱苦卓絕的追求所感動”。這正是命題者希望考生寫作“自己應(yīng)該如何在孤獨中沉淀自己,克服物質(zhì)和精神所帶來的孤獨,把孤獨變成人生中的一筆財富,從而享受孤獨,走向人生的輝煌等內(nèi)容”。如上改動,挖掘出了材料的隱含信息,恰當表述,突出了中心立意。
3.華美虛浮的語言使得結(jié)尾竟然成了掩蓋思維混亂的撲朔迷離的“蛇足”
請看原文結(jié)尾段:
梅花不爭春,獨開了漢江濱邊,吹香弄影,黯淡了一山春色,成就了一世美名;溪水不爭流, 獨在山林幽壑,清澈婉轉(zhuǎn),映照了西子的容、二喬的貌,不負一世清譽。人也要學(xué)會享受孤獨,即使遺世獨立,也要循著心靈的指引,打敗孤獨,享受孤獨方可摘取勝利的彼岸花“當華美的葉片落盡,生命的脈絡(luò)才歷歷可見”。人只有在經(jīng)歷孤獨,打敗孤獨,享受孤獨之后,才可見一輪明月高懸天際,享受那一地的晶瑩。
馮淵老師認為,“語言華美虛浮,是思維混亂的反映”⑤?!拔覀円鞔_的是,語言文字的學(xué)習和運用,決不是辭藻的堆砌,而是用合適的語言表達合適的意思。辭藻華麗與否,本身無所謂,關(guān)鍵在于恰當與必要。”⑥筆者認為,原文的結(jié)尾段考生雖然也如開頭段那樣寫了兩段“漂亮、精彩”的排比句,但它應(yīng)該被刪去。因為它不只是前文的重復(fù),而且是掩蓋思維混亂的撲朔迷離的“蛇足”;其思維既沒有發(fā)展和深入,也沒有如優(yōu)秀的文章那樣在結(jié)尾處再次掀起一個小高潮(章熊先生語),如兩軍對壘廝殺正酣之時殺出的那支奇兵(也就是軍事上常說的預(yù)備隊)。為此,使用材料時,就要有意識地留下一點精華,用在結(jié)尾處,以此形成文章的一個小高潮,這樣的文章才“言有盡而意無窮”,余韻悠然,使閱卷教師眼前一亮, 收到“驚鴻一瞥”之效。筆者認為,這篇文章的結(jié)尾處,還應(yīng)該對“孤獨”進行全面而有深度的審視和認識, 使思維進一步地發(fā)展和深入,這樣才能見出考生所寫文章的思想性、 目的性和針對性,還要有一點學(xué)術(shù)性(關(guān)于此點請見拙文《學(xué)術(shù)性:高考議論文的應(yīng)然追求》,《中學(xué)語文》2015年第三期)。審讀文題,全部材料的意思是說,“孤獨”是客觀現(xiàn)實,不容回避也不可能回避,關(guān)鍵看人們對它取何種態(tài)度,選擇何種方法去應(yīng)對它。 命題者希望以此來檢驗考生的作文是否具有“思想的深度”和“精神的寬度”,是否體現(xiàn)出了“正能量”和時代的主旋律,考生跟命題者是否在給定的材料語境的同一層面上思考、討論問題。
為此,審題立意應(yīng)該抓住材料里的關(guān)鍵句子、人物命運的兩種結(jié)果去思考。同時,還應(yīng)對“沉淀”一詞及其與“享受孤獨”這則材料的整體含義的關(guān)系加以深究。為了糾正結(jié)尾段的毛病,應(yīng)對其進行改寫。筆者的修改如下:
眾所周知,“孤獨”有消極和積極之分。消極的孤獨是一種摧毀人的意志的腐蝕劑,一沾上它,人就意志消沉,悲觀厭世,甚至恐懼、絕望,最終走向人生的盡頭。積極的孤獨是一種因為孤獨而產(chǎn)生的諸如大智慧、大清醒,超越時代的預(yù)言家、紛擾世事的明白人、超前變革的獨行者,以及洞明世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毅力、喚醒民眾“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憂憤深廣的情懷、當時不被人們理解現(xiàn)在才被人們景仰“燕雀焉知鴻鵠之志”的悲壯等等積極因素的催化劑?!肮陋殹币彩且环N客觀存在,不容回避也不可能回避,關(guān)鍵看你對它取何種態(tài)度,選擇何種方法去應(yīng)對它。作為高三的一名學(xué)生,我們的人生道路才剛剛在我們面前延伸開來,我們應(yīng)該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孤獨,戰(zhàn)勝孤獨,從而在“沉淀人生”的過程中,去享受孤獨所帶來的勝利感、喜悅感、成就感,書寫好自己今后的美好人生篇章,為國為家建功立業(yè),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我們認為,如果學(xué)生體會到了以上矯正《享受孤獨》一文弊病的道理,并在寫作中引以為鑒,那么,其作文成績再上一個臺階,就再也不是一個神話。
二、宏觀方面
筆者在教師閱卷結(jié)束后,通過抽樣調(diào)查的方法,發(fā)現(xiàn)此次我校學(xué)生作文(主要是議論文)中出現(xiàn)的弊病主要表現(xiàn)在:以“直線型、單向型的矢量思維方式”和大量列舉古今中外名言名句為特點的“列錦式”文章(即所表現(xiàn)出的無內(nèi)容、無觀點、無思想的炫技賣弄文章)十分流行,很有市場,如《孤獨前行一路花開》這類一文章:
莊子孤獨前行,“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一路開滿灼華之花;王安石孤獨前行,“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輒以猶歡”,一路開滿繁美之花;五柳先生孤獨前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路開滿清麗之花;青蓮居士孤獨前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一路開滿似錦之花。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在這為客的光陰里,不妨孤獨前行,看一路春暖花開。
梭羅孤獨前行,于橫流的物欲中,奏響精神的絕唱。當工業(yè)化浪潮襲來,世人紛紛躍入這深淵時,梭羅卻不甘這浮華的一生,也不愿一世在橫流的物欲中老去,他孤獨前行,來到瓦爾登湖畔,在那寧靜的一隅為自己剪下一段韶光,畫一朵蒼涼, 掐一段時光,將紛擾夷為平地,物欲化為精神,在千年的孤獨里點綴出華章錦句,憩于瓦爾登湖,沉香。那斷開的弦,如逝去的流水,不再復(fù)流,但一路上開出的花,卻述說著你的話:“我愿深深扎入生活,吮盡生命的骨髓 ,那《瓦爾登湖》 亦似繁花,開遍你走過的人生之路。”
朱自清孤獨前行,走出了文人的錚錚鐵骨。溫厚樸實的他,本可平心靜氣地蜷縮于書齋,與當時的許多文人一樣沉默,但他卻孤獨前行,以一個文人柔弱的肩膀扛起革命的重任, 擔起民族的脊梁,他坦言“寧可我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他用他的傲骨,于一個濁然的時代里傲立起一個孤獨卻永不磨滅的背影,傲立起一個“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的男子漢。他的孤獨前行,讓他的人生路上開遍芬芳的花,一路芬芳。
這是一篇許多中學(xué)生十分喜歡、慣常模仿但實際上犯有十分嚴重毛病的文章,它屬于以“直線型、單向型的矢量思維方式”為特點的“列錦式”的所謂議論文。因為它不是靠“縝密的思想演繹,適當?shù)氖吕蚣毠?jié)引入、有針對性的現(xiàn)象的分析”取勝,而是憑借大量列舉古今中外詩詞歌賦中的名言警句的賣弄取悅于人。這種文章雖然花團錦簇,十分養(yǎng)眼,然而,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這種文章思維的簡單,內(nèi)容的空洞,思想的貧乏,正如“劉文彩的蚊帳——掛上鋪滿床,收攏才一團”,虛浮不實,空空洞洞,既不能說明問題,又不能解決問題。
這篇文章雖然有六個自然段,但它們的意思全都一個樣(所列舉的六個人都“ 孤獨前行,一路花開”,連句式都一個樣),除了掉書袋之外,再也沒有什么其它內(nèi)容。也就是說,這篇議論文只有一個層次,其思維方式是“直線型、單向型的”。在某種意義上說,這篇“列錦式”的文章,其實并沒有作者自己的觀點,也沒有進行或縱或橫的議論。它與議論文相去甚遠,根本不能稱之為議論文。
矯正這類文章的方法,仍然是改變其思維方式,變“直線型、單向型”為“曲線型、多向性”的變量思維方式。也就是說,學(xué)生寫出的議論文必須要有自己的思想觀點,不能代人立言;思想要走出世俗、矯情、虛假的歧途;善于獨具只眼地看待事物或問題文章盡量體現(xiàn)出曲線型、多向性的變量思維方式的特點。為此,就要做到像典范的議論文那樣,思維上體現(xiàn)出或并列(一般是三個分論點),或遞進(“不僅怎樣,而且怎樣,甚至怎樣”三層意思),或總分總,或先總后分,或先分后總等結(jié)構(gòu)形式所體現(xiàn)出的多個層次;其思維方式(因為采用了黑格爾的“正反合”的邏輯推理方法和波普的偽證理論,在思維過程中加進了參數(shù))具有曲線型、多向性的變量思維方式的特點,既要看到與原來觀點相同的材料,也要顧及與原來觀點相異的材料(找反例),以縝密的思想演繹,適當?shù)氖吕蚣毠?jié)引入、有針對性的現(xiàn)象的分析,來打破“材料與觀點統(tǒng)一”的固有框架,不斷彌補自己原有觀點的漏洞,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了新的綜合,盡量有新的發(fā)現(xiàn),有個人的創(chuàng)見,達到觀點在現(xiàn)有認識水平上的相對完善,這樣才能像前文對材料中“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沉淀”一詞的理解那樣, 有不同于凡俗的見解。
————————
參考文獻
①②③④⑤馮淵:《高考欠缺的是思維》,《語文建設(shè)》,2015年第7期。
⑥梁增紅:《著力在文字》,《江蘇教育》,2014年第4期。
[作者通聯(lián):重慶開縣實驗中學(xué)教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