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大部分省市的高考作文提供的材料凸現(xiàn)出很強的思辨性,重視檢測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尤其注重考查學生的思辨能力。根據(jù)目前學生的思維狀況,本文擬從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三個方面談談提升學生思辨能力的一些拙見。
關(guān)鍵詞:學生 思辨力 廣闊性 深刻性 批判性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最初《禮記》這樣闡釋“為學之道”?!吧魉济鞅妗奔此急?,也就是思考辨析。思考是指分析、判斷、推理等思維活動;而辨析是指對事物的情況、類別、事理等進行辨別分析。簡言之,讀者分析問題時須層次分明、條理清楚,說理時要清楚準確、明白透徹。因此,思辨能力不僅能體現(xiàn)學生的思維方式,更能體現(xiàn)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發(fā)展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求中學生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較深刻的思考和認識,養(yǎng)成獨立思考、質(zhì)疑探究的習慣,具備理性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1]
但目前學生的思維狀況不容樂觀,學生的“思維沙化”傾向嚴重,思辨力萎縮甚至荒蕪已成學生的軟肋。放眼學生作文,內(nèi)容上空洞泛談的多,言之有物的少;思維上淺嘗輒止的多,深入分析的少;行文中“別人”很多,“自己”很少。這一切源于思辨能力的退化,退化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和信息的高速傳遞,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多渠道獲取豐富的信息資源,但同時人們對信息的接受方式也由主動變?yōu)楸粍?,“多看少思”直接導致中學生思維的淺表性、機械性和浮躁性;二是在高考的嚴峻形勢下,作文教學重技法指導、輕思維訓練,急功近利的做法勢必導致學生作文在思維層面上呈現(xiàn)趨同性、“模式化”。無怪乎梁曉聲曾這樣評價高考作文:程式化、文藝腔泛濫;假大空盛行;只有情調(diào),沒有情懷。
寫作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勞動,它是作者思想認識、思維品質(zhì)、生活體驗、知識積累的綜合實踐。沒有思想的模式化寫作是制作,有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表達才是創(chuàng)作。朱光潛曾說:“我發(fā)現(xiàn)不但思想訓練是寫說理文的必有的準備,而寫說理文也是整理思想和訓練思想的一個很好的途徑。”[2]從寫作心理學角度看,寫作的過程是先學會思維,再學會表達。從表層來看,作文是語言文字的書面編排,所謂“寫文字”;從深層來看,作文則是思維的外化,所謂“寫思維”。要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不能“只要葫蘆不治蟲”,重“標”更須重“本”,因此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方是“王道”。
從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角度看,學生思辨能力的養(yǎng)成,其重要意義至少有兩方面:
1.有助于審題立意時進行縱深挖掘
以2014年江蘇高考作文題和近五年上海高考作文題為典型,所給的材料均是“兩概念”的對立統(tǒng)一,注重考查學生的思辨能力,重視檢測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2014年江蘇高考作文題目所給材料至少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青春不朽,二是青春速朽。平時若不常做“思維體操”的學生,看到材料后易“想不開,想不深” ,簡單立意為“青春有時速朽,有時不朽”“要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等,呈現(xiàn)出思維的泛化和淺表性。而思辨能力強的學生,瞬間可進行一場審題立意的“頭腦風暴”:什么樣的青春會“朽”?青春為什么會“朽”?青春會“朽”,身處青春的我們?nèi)绾螒獙??青春易“朽”,不再青春的人們?nèi)绾螐浹a?思維縝密者善于將貌似對立、實則統(tǒng)一的兩個角度整合到一起,對“朽”與“不朽”作綜合思考:“朽”與“不朽”的轉(zhuǎn)化,“朽”對“不朽”的追尋,“朽”變“不朽”的飛躍。這樣的立意是對青春風采、生命價值、人生意義的深層思索,體現(xiàn)出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2015年上海高考作文題重在引導學生探討心中的“堅硬”與“柔軟”,培育精神和諧。考生需挖掘矛盾表象背后的邏輯合理性,深入思考如何根據(jù)自己的人生境遇平衡“柔軟“與“堅硬”,從而造就和諧的自我,方能寫出高質(zhì)量的作文。
2.有助于論證分析得明白透辟
江蘇高考作文評分細則對一類議論文的要求:深入“分析”,對某一“含義”進行“分解”和“剖析”,多問幾個“為什么”。文學評論家劉勰如是說:“論如析薪,貴在破理?!闭撟C是推理,論證過程最能顯現(xiàn)議論文的水平。“事實勝于雄辯”固然正確,但事例是特殊性的,道理則是普遍性的,正所謂“有理走遍天下”。但學生往往把議論文簡單機械地理解為“論點+事例”,例證有余,說理不夠,導致“油水分離”。其實不是學生不想講“理”,而是因為胸中無“理”,所以在寫作時蠻不講“理”、強詞奪“理”,最終“理”屈詞窮,論證乏力??梢?,寫好議論文首先要善于析理,且論證時要講究推理。因此,思想的深度兼思維的寬度是寫作優(yōu)秀議論文的根本。
從長遠的發(fā)展角度看,中學生只有具備思辨能力,才能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思考和認識方能更加深刻。
針對學生思維淺表性、機械性和浮躁性的現(xiàn)狀,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大膽地做了一些嘗試,在日常教學中抓住契機,強化學生思維訓練,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策略主要有三個方面:
1.由此及彼,多一點“聯(lián)”的意識
“聯(lián)”就是聯(lián)系、聯(lián)想。唯物辯證法認為,聯(lián)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與其他事物有著相互聯(lián)系,每一事物的內(nèi)部各要素間也是相互聯(lián)系的。思維的廣闊性體現(xiàn)在分析問題時能立足于事物間的聯(lián)系,全面地看問題。教材中適合學生進行“思維體操”訓練的“場所”很多,例如《史記·滑稽列傳》中淳于髡被派往趙國求援前對齊威王“先生少之乎”的回答就值得一思:淳于髡為何避開問題,選擇給齊威王講述一個“神似”的寓言故事?他的意圖是用比喻的手法,巧妙地將齊威王之行與農(nóng)夫之行相聯(lián)系,讓齊威王自己察覺錯誤從而成功進諫。聯(lián)想思維的種類豐富,包含相似聯(lián)想、相關(guān)聯(lián)想、對比聯(lián)想、因果聯(lián)想等多種方法。學生因缺少相應的聯(lián)想方法,所以審題立意時往往“想不開、想不深”,思維疲軟甚至“短路”。只有不斷強化“聯(lián)”的意識,才能讓學生做到思維靈活,多角度地思考問題。
2.由表及里,多一點“挖”的意識
思維的深刻性體現(xiàn)在分析問題時能透過事物的表象抓住并深刻剖析事物的本質(zhì),挖掘現(xiàn)象背后隱藏的深刻的有社會價值的東西。思維的深刻性是“打破沙鍋問到底”,更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以蘇州市??迹ㄗ魑念}目為“群行”與“獨行”)中的考生習作《先驅(qū)的悲劇》片段為例:“初讀魯迅的《藥》,只是驚愕于人與人之間的相食,而后卻意識到這人肉筵席的背后,是先驅(qū)的慘痛悲劇。先驅(qū)的悲劇在于他為群眾謀求福利,卻反身亡于群眾之口。不難發(fā)現(xiàn),先驅(qū)的悲劇總是離不開愚昧的民眾。雖然說在群體中可以走得更遠,但若是愚昧的群體,便是要偏離了原軌,越走越遠,卻也越走越歪。因為他們?nèi)狈σ粋€正確的方向,方向何來?先驅(qū)用血肉堆砌而成?!?/p>
小作者將民眾看成“同行者”,把各領域的先驅(qū)看成“獨行者”,在“先驅(qū)”與“民眾”“獨行”與“同行”兩組思辨層面上展開論述,分析說理深入,思想深邃。試想:如果不具備思維的深度,怎能寫出如此深邃的文章?
3.由正及反,多一點“反”的意識
“反”即逆向思維,亦稱求異思維,俗曰:“反其道而思之”。思維的批判性體現(xiàn)在敢于質(zhì)疑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觀點,敢于探究,敢于創(chuàng)新。在作文教學中嘗試“逆向思維”,可打破思維定勢,讓作文教學別開生面、別有洞天。筆者曾布置《假如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酒香也怕巷子深》《滴水未必穿石》等題目,學生討論激烈思維活躍,頗有“一石激起千層浪”之效。重視“反”的意識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有著重要作用。
“路漫漫其修遠兮”,目前學生的思維狀況尚不理想,但筆者堅信:只要堅持多讀多思,學生終能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具備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思想有多深遠,決定文章有多深刻。學生不斷磨礪自己的思想,讓大腦成為自己思想的跑馬場,是作文走向成功的基石!
注釋:
[1]羅榮娟:《論作文教學與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2]朱光潛:《欣慨室中國文學論集》,中華書局,2012年9月版。
(魏月琴 江蘇省外國語學校 21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