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高
語文試題中的一題多變情況,在現代文閱讀、語言運用和作文中很常見,下面通過例題進行分類解析。
[一詞變化:閱讀題外延的把握]
現代文閱讀尤其是小說閱讀題常常考查人物形象/性格,對于這一題型及問法,不少同學不明白兩問法的區(qū)別。較典型的例子是2009年高考安徽卷,文本是宗璞的小說《董師傅游湖》。其中一題是:
簡要概括小說中董師傅這一人物形象的特點。
擬題者給出的答案為:
董師傅是一位普通木匠,他技藝精湛,質樸善良,樂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不少同學疑惑:概括人物形象特點不就是指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嗎,為什么將董師傅的身份、技能等特點列入答案之中?
解析 “形象”這一概念的內涵大于“性格”的內涵,“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性格特點,但還包括人物的身份、職業(yè)、地位、技能(能力)、行為習慣等因素。而“性格”則只指人物的品行、情感、精神等心理特點。因此,將董師傅“普通木匠”的身份特點及“技藝精湛”的技能特點歸為答案要點是科學的、嚴密的。
這道題給我們的啟示是,題干的設問往往不是單一的,其關鍵詞(如上問的“形象特點”與“性格特點”)是可以有相近的詞語的。換一個關鍵詞,其答案乃至答題方式就會有變化。
[一詞添加:作文題的限制]
其實,作文題是最能體現一題多變的,尤其是材料作文。材料是一定的,如果擬題者沒有要求,我們可以在材料中找出關鍵詞作文;如果擬題者規(guī)定了作文的關鍵詞,我們則要在規(guī)定的關鍵詞上寫文章。那么,“變”在哪里?在審視了作文材料和規(guī)定后,來一個“變”的假設???002年高考全國卷的作文材料: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到暴風雪。他深知不盡快找到避風處,非凍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經邁不開了。就在這時,腳碰到一個硬邦邦的東西,扒開雪一看,竟然是一個快凍僵的人。登山者犯難了:是繼續(xù)向前,還是停下來援救這個陌生人?心靈深處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決定,脫下手套,給那人做按摩。經過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動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兩個人相互攙扶著走出了困境。也許不是人人都碰上這種生死的抉擇,但是每個人卻常常遇到、見到、聽到一些觸動心靈需要作出選擇的事情。那時,我們大家是怎樣選擇的呢?
題目所給的要求是“請以‘心靈的選擇為話題寫一篇作文,所寫內容必須在這個話題的范圍之內”。
“心靈的選擇”是一個規(guī)定性很強的指向。如果換成以“選擇”為話題,在寫作上會有什么不同?
解析 “心靈的選擇”與“選擇”區(qū)別在于多了一個限定語,這個限定語在審題立意構思中非常重要?!靶撵`的選擇”可以理解為兩個圈:外圈是“選擇”,內圈是“心靈的”。而“選擇”則寬廣的多。當年高考,不少同學失誤寫成了以“選擇”為話題。
[一圖多題:把握論述方向]
圖文轉換是語言運用的一個重要考點,其中的給圖畫擬標題發(fā)生率較高。為圖畫擬標題一定要切合題意(一般規(guī)定不允許命名為“無題”),還有一個擬題方向是給出幾個題目,讓我們挑選一個。做選擇只是答題的第一步,關鍵是第二步:說明給圖畫擬題的理由。這是一個開放性的試題,體現語文學習的靈活性和多變性。
看下面的題目:
下面的漫畫有四個題目,你認為那個更好。先選擇,再說明理由。
A.蛋是我下的 B.全憑一張嘴
C.此事與我無關 D.鴨蛋與蛇蛋
解析 標題往往對漫畫的內容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擬寫標題要注意暗示漫畫寓意或揭示諷刺對象,要圍繞諷刺的主體或主題進行。應該說,四個選項作為漫畫的題目都是可以的,四個標題雖然有優(yōu)劣之分,有更準確之別,但只要論述理由言之成理,都可以獲得滿分。這道題可以看成一題四變。
從表面上看,A項標題指向上圖,C項標題指向下圖,似乎只能概括其中的一幅畫,但兩格畫的敘事是連貫的,是對比的,且兩項的標題使用了第一人稱,拉近了漫畫和讀者之間的距離,突出了爭功諉過者的心理活動,使諷刺的事實與對象客觀存在,增強了感染力。D項標題從表面上看,似乎偏離了諷刺對象“鴨”,但細看就知道“鴨蛋與蛇蛋”都是“鴨”所觀察到的內容,都是它為什么爭功諉過的原因。以此為題,指向具體明確,象征意義強,引人思考,富有意蘊。B項標題無疑是最好的選項,因為它一步到位,把要諷刺的行為和對象一下子揭示得清清楚楚,并且語言表達得簡明準確,通俗易懂。
雖然詞語的更換、增刪或選擇涉及審題和做題方法,但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我們按照各類知識內在的規(guī)律和要求去做,就一定會獲得好的分數。
練 習
閱讀下面的文字,請以“角色轉換之間”為標題寫一篇作文,所寫內容必須在這個話題的范圍之內。
傳說有的雛鳥長大后,會銜食喂養(yǎng)衰老的母鳥,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反哺”。
人類社會也存在著類似現象,年輕一代對年長一代的文化影響被稱之為“文化反哺”。千百年來,在以父輩對子輩施教為主流的正統(tǒng)傳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猶如潛流,隱而不顯。但在迅速變化的當今世界,年輕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他們在科學知識、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審美情趣等各個方面,越來越明顯地影響著年長一代。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角色常常發(fā)生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