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亞玲
【摘 要】師生交往作為教學過程的有力手段與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在教學與學生成長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教學中師生交往進行分析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與發(fā)展。本文試結合文獻與自身教學經驗,對師生交往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與探究,并提出相應的策略技巧。
【關鍵詞】師生交往 ? ?因素 ? ?問題 ? ?策略
一、師生交往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交往不僅僅是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授交往,更重要的是心理交往與情感交流。師生交往作為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始終貫穿著教學過程。那么有效提高師生交往的質量與影響力就成為有效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結合文獻與自身教學經驗,嘗試對教學中師生交往的定義、意義、影響因素等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應的策略與技巧。
二、教學中師生交往的定義與意義
師生交往就是指師生主體間的交往,是師生主體以教育客體為中介而展開的完成特定教育任務的活動。教學中師生交往在教師的教學水平,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力,教師與學生間的交流效率與契合度等各個方面、各種程度上影響著教學質量;其次對于師生各自發(fā)展也有影響。
三、師生交往的影響因素和常見問題
(一)師生自身因素對師生交往的影響
1.教師自身的因素:(1)教師的人格特征。作為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書本知識,更要以個人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世界觀和人生觀。(2)教學實踐能力和教學水平。(3)處理學生問題的方式不當則很容易傷害已建立起來的師生交往,甚至會造成師生交往過程中出現(xiàn)逆反和對抗。
2.學生自身因素:(1)學生對教師的角色期待。例如教師的某個方面不能達到學生的期望則會對師生關系造成負面影響,特別是當教師面對學生群體時。(2)學生的不良心態(tài)。當教師批評、教育存在逆反心理的學生時,他們會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教師當眾的訓斥或嘲諷可能更激起學生強烈的屈辱等心理,使他們產生公開頂撞、謾罵教師的行為。
3.外部因素對師生交往的影響。例如學校如果對教學成果比較注重,就易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更為強勢與功利的態(tài)度,進而影響師生交往。
(二)師生交往中易出現(xiàn)問題的表現(xiàn)
1.師生交往的疏離與冷漠。當前師生交往中存在嚴重的疏離與冷漠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在師生之間實際交往時間很少,情感和思想交流的渠道不暢,缺乏相互了解,彼此漠不關心。
2.師生交往的功利化和商業(yè)化。例如有些學生家長為了讓孩子在學校和班級有更多的發(fā)展機會,向教師送禮或請客;有償家教問題也較突出。
3.師生交往過程中的矛盾與沖突。教育過程中的矛盾與沖突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但如果師生雙方較長時間處于比較激烈的,甚至具有攻擊性和暴力傷害性的矛盾與沖突之中時,就會嚴重破壞師生關系,傷害相互之間的感情,干擾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
四、師生交往中的注意事項與策略技巧
(一)從教師角度分析
1.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教師首先要是一名合格的教師,自身的道德水平必須達到為人師表的高度。師生關系和其他人際關系一樣是相互作用的結果,如果師生雙方能夠重視對方的要求,滿足對方的需要,那么師生關系就會朝良好的方向發(fā)展。
2.采用民主的教學方式。民主型的教師能夠尊重學生,重視學生的集體作用,能夠與學生共同討論問題,教師主導并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作用,營造出積極認真、愉快輕松并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教育氛圍,師生交往也表現(xiàn)得比較友好和諧。
3.平等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理解學生。師生交往過程中的互動最關鍵的在于教師對待學生的方式。教師需要平等對待、公平公正,要尊重每個學生。只有尊重學生,才會得到學生的尊重。
(二)從學生角度分析
1.對教師有正確的認知。例如面對嚴厲的或愛教訓人的教師,學生容易產生漠視、逆反等心理。其實每個教師都有他的特點和優(yōu)點,學生應該拋棄成見,客觀地認識和看待教師,理解教師的付出,積極主動地和教師溝通。這樣互相理解才是和諧師生交往的基礎。
2.正確認識自己,努力創(chuàng)造未來。學生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時期中非常常見,很少有學生能夠站在客觀的角度思考和看待自己,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師和其他成人的意見和建議,這是由他們的心理年齡特點造成的。學生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才能找準最適合自己發(fā)展的道路,對于教師的指導和教誨才能認真傾聽和接受,這對于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文俊.淺談課堂上師生交往的特點[J].武鋼職工大學學報,2001,13(01).
[2]劉會龍.試析師生交往的特點與技巧[J].池州師專學報,1994(01).
[3]新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4]劉海英.試論教學中的師生人際關系[J].重慶商學院學報,2001(S1).
[5]劉家訪主編.教育學[M].成都: 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2.
[6]黃文鈺.淺議師生交往不同階段的印象管理[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9 (06).
[7]吳金華.現(xiàn)代教育交往的缺失、阻隔與重建[J].教育研究, 2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