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廣昌
自然界的猴子機智靈敏,頑皮可愛,滑稽幽默,模仿能力極強,有著與人類極為相近的習(xí)性。因此,猴子得到了人類的關(guān)注、寵愛和保護。
2016年是猴年,在我國民俗文化中,猴被各族人民喜愛和尊崇的程度僅次于龍和虎。
猴的圖騰崇拜
中國至今還存在著尊猴為“祖神”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并保留著相應(yīng)的禁捕、禁食和節(jié)日祭祀等傳統(tǒng)習(xí)俗。
西藏古稱吐蕃,其先民即以猴為祖圖騰。據(jù)《唐書》和《資治通鑒》記載:吐蕃人古有“紋猴面”的習(xí)俗。藏族古籍《西藏王統(tǒng)記》中就有關(guān)于其先祖系獼猴所變的神話。至今,在藏族舉行盛大慶典的“跳神”儀式中,仍保留著頭戴猴王面具的舞蹈。
西南地區(qū)的彝族也有崇猴氏族,稱“阿奴普”;傈僳族也有拜猴氏族,稱“獼扒”。生活在云南瀾滄江、怒江上游的怒族也崇猴,稱“斗華蘇”;居住在云南西雙版納、景洪兩縣的克木人均崇猴,嚴(yán)禁捕捉、食用;廣西南丹縣的瑤族,稱其始祖妣為“母猴”;其他土家族、羌族都有崇猴氏族。
漢族居住的廣大中原地區(qū),如稍加留意也不難找到往昔先民崇猴、敬猴的痕跡。最典型的如淮陽農(nóng)歷二月人祖廟會上,大量出售一種叫“人祖猴”的泥塑玩具,這種“人祖猴”造型猶如一尊神,頭戴冠冕,威嚴(yán)莊重。猴體下部皆繪有女陰生殖符號,被當(dāng)?shù)厝俗鸪鐬槿祟愂甲媾枷?。豫北地區(qū)??h大山上,除有巨型泥塑彩繪生肖猴神像外,所有寺院的石雕欄柱上均雕有各種不同造型的石猴,每年一度的正月古會上又出售大量泥猴玩具,尊稱“靈猴”;南陽地區(qū)方城的小頂山,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有古會,會上出售一種石雕“小石猴”,當(dāng)?shù)厮追Q“好時候”(諧音),香客踴躍購買,尊為吉祥物。南陽伏牛山一帶,山林茂密,多獼猴出沒,當(dāng)?shù)厝司春?,供奉猴神,南陽?zhèn)平的玉雕飾品中亦多猴子造型,取“平安護身、多子豐產(chǎn)”的吉兆。
為什么是申猴
據(jù)有關(guān)史料記載,十二生肖早在先秦時期便已出現(xiàn),最遲在東漢時定型,至唐以后在全國普遍應(yīng)用,并影響到東亞周邊國家。
斗轉(zhuǎn)星移,送走未羊,迎來申猴,為啥要把猴與申時相對應(yīng)呢?民間說法不一:其一,猴善伸屈攀登,有伸展之意;其二,申時(15時至17時),日頭偏西,氣候清爽,猴群下山覓食,十分活躍,于是人們就把申時與猴子聯(lián)系在一起,故申時又稱“哺時”。
全國各地的“猴”俗
猴子,在中國民俗文化中的地位非同一般,甚至到了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地步。
炕頭上的“護娃猴”。我國山西、陜西和內(nèi)蒙古等地區(qū),農(nóng)家的炕頭上,都有一個用青石雕刻的小石猴(也有炕頭獅),是專門用來拴六七個月剛學(xué)會爬行的嬰兒的。母親用一根紅繩子穿過石猴腿部的圓孔,再把紅繩的另一頭攔腰拴住娃娃。據(jù)當(dāng)?shù)厝苏f:猴能保佑娃娃平安,娃子長大以后精明能干。
碼頭上的“護航猴”。20世紀(jì)70年代以前,三門峽、陜縣一帶古老的渡口碼頭上,在木船靠攏碼頭時系繩用的木樁上都雕有一只神采奕奕的猴子,煞有介事地端坐在木樁的頂端,似在東張西望。老艄公解釋說:孫猴子水性好,能潛入東海大鬧龍宮。敬它,可保駕護航,人船平安。
拴馬樁上的“避瘟猴”。我國西北地區(qū)的陜西、甘肅(包括山西)一帶,特別是陜西的渭南地區(qū),村村都有拴馬石樁,許多拴馬樁的頂端都雕有石猴,稱“避馬瘟”(弼馬溫的諧音)?!段饔斡洝分?,美猴王大鬧天宮,玉皇大帝為安撫孫猴子,封其為“弼馬溫”,說白了就是養(yǎng)護天馬的小頭目?!板鲴R溫”是御封的“官兒”,是老天爺正式任命的,所以盡管孫悟空死不愿意,且自動離職,但老百姓總是把齊天大圣與馬聯(lián)系在一起,走進農(nóng)村,拴馬樁、槽頭邊、農(nóng)民居室,你都可以找到“公侯之神——避馬瘟”的位置。
賀壽之神“抱桃猴”。猴子與“桃”似有天生不解之緣。自然界的獼猴天性喜食桃子,神話小說《西游記》中,就有孫猴子偷吃西王母蟠桃的故事。傳說蟠桃產(chǎn)自天宮,乃王母娘娘親手栽植,每三百年結(jié)果一次,數(shù)量甚微,食之皆可長生不老,故名“仙桃”。至今,民間為老人賀壽時,仍以桃子作為祝壽象征。
祈求功名的“馬上猴”。馬上猴的諧音和吉祥口采是“馬上封侯”。與民間玩具中的“背背猴”(輩輩封侯)都是一個意思。猴與侯諧音。侯者,官也。
除上述外,猴子神通廣大的功能遠不止于此,還有“祈雨”“求子”等多種功能??傊谌嗣裆钪?,無論炕頭、墻頭、碼頭、槽頭、口頭,乃至寺廟石雕、居民建筑,都有“猴先生”的位置。
猴戲:大圣千面 面面不同
猴戲自古發(fā)達,長盛不衰。據(jù)說唐代就有《白猿獻壽》之類的猴戲,在民間演化為靈猴獻壽或靈猴祝壽。元明雜劇中有《二郎神鎖齊天大圣》《唐三藏西天取經(jīng)》等劇目。清代以后,又新增了《盤絲洞》《金刀陣》《借扇》等折子戲,更加吸引觀眾。猴戲在豫劇、徽劇、川劇等地方戲中也占有重要位置,是廣大觀眾百看不厭的劇目。近年來,中外文化交流頻仍,猴戲早已走向世界,“美猴王”業(yè)已成為世界著名的神話精靈之一,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
猴戲中的孫悟空形象都由武生扮演,經(jīng)過歷代藝人的千錘百煉,創(chuàng)造出不同風(fēng)格的南北兩大流派,南派也叫鄭派,其代表人物是鄭法祥;北派也稱楊派,代表人物是清末的楊小樓。南派臺風(fēng)細膩、灑脫;北派表演動作粗獷大氣,幽默風(fēng)趣。
傳統(tǒng)繪畫中的猴王形象
據(jù)說歷史上在繪畫中最早出現(xiàn)的孫悟空形象,是在揚州“壽寧寺”的壁畫中,繪制時間約在公元1036年,可惜因年久失修寺壁已毀,今已無法目睹。
現(xiàn)存最早的孫猴子形象,是在敦煌榆林3號洞窟的壁畫“普賢經(jīng)變圖”中(唐僧取經(jīng)),繪制時間在1032—1370年。波濤滾滾的海邊,唐僧身披袈裟,面向普賢菩薩合十敬禮,而緊跟其后的就是猴王孫悟空。猴王牽白馬,面部毛發(fā)清晰可見(頭上尚無金箍)。除該圖外,在榆林窟東千佛洞的壁畫中,有關(guān)描繪唐僧和猴王的壁畫還有5處,不同之處是有的畫面出現(xiàn)白馬馱經(jīng),有的畫面竟無唐僧出現(xiàn),只有孫悟空一人身背經(jīng)書。
宋、明以后,民間流行一種木版水印畫(清以后始稱年畫),批量印刷,流行大江南北,其中以“猴戲”為主題的占很大比重。如《求真經(jīng)》《獅子洞》《花果山》《通天河》《孫猴成精》《辟瘟猴》《馬上封侯》(陜西鳳翔),《猴耍雜技》《西游記全圖》《三打白骨精》(河北武強),《過猴山》《毛猴奪桃》(山東濰坊),《白猿孝母》《三猴燙豬》(四川綿竹),《花果山猴王開操》(蘇州桃花塢)等。全國七大木版年畫之鄉(xiāng),歷史上都曾大量印制過有關(guān)“猴戲”的木版年畫。
豐富多彩的民間玩具猴
早在漢代,陶制猴玩具便已在民間出現(xiàn),盛唐時期鞏縣(今河南鞏義)的黃冶已批量燒造小型三彩釉玩具“母子猴”,宋代禹州青釉瓷猴憨態(tài)可掬(現(xiàn)藏河南省博物院),明清時期各種彩釉瓷猴更為多見。
在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出售的兒童玩具中,猴子玩具最多,出現(xiàn)的地域也最廣泛,表現(xiàn)形式更是多種多樣。如山東高密,河南淮陽、浚縣的“泥塑猴”(哨子玩具);北京地方的“蟬塑毛猴”;江蘇南京、南通的“絨花猴”(觀賞玩具);河南鎮(zhèn)平的“玉雕生肖猴”;河南方城的“好石猴”;陜西岐山,河南靈寶、??h,山西侯馬、晉城等地的“布制玩具猴”;貴州貴陽的“木雕猴”;遍及中原各省的“剪紙猴”;還有“面塑猴”“吹糖猴”“皮影猴”“木偶猴”“耍刀猴”“風(fēng)箏猴”“面具猴”,乃至惟妙惟肖的近代塑料、皮毛、陶瓷玩具猴等,數(shù)不勝數(shù)。
猴玩具在民間為什么這樣普及?依然是崇猴意識的一種潛意識的延伸。在老百姓心目中,猴子即“孫猴子”,是萬能的精靈,把孩子寄托給它,可以求得平安,學(xué)得智慧。對于孩子們來說,不同材質(zhì)、不同式樣的猴玩具個個形神兼?zhèn)?、幽默風(fēng)趣、色彩斑斕、功能多樣,給他(她)們帶來快樂,成為親密的小伙伴。
古典詩歌中的“猿聲”
追溯文學(xué)史上“猿聲”之起源,當(dāng)推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睎|晉《宜都山川記》中,也曾提到“巴東三峽,猿鳴甚悲,淚沾衣”。自古以來,長江三峽兩岸,多為野猿棲息之地。夜間泛舟往返于江中的文人游子,常聞猿的凄厲叫聲,觸景生情,寫出了不少與猿嘯有關(guān)的詩句。
唐詩中,有《早發(fā)白帝城》(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重送裴郎中貶吉州》(劉長卿):“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薄兑拱l(fā)袁江寄李潁川劉侍御》(戴叔倫):“半夜回舟入楚鄉(xiāng),月明山水共蒼蒼。孤猿更叫秋風(fēng)里,不是愁人亦斷腸?!薄对场罚ǘ拍粒骸霸掳谉熐嗨盗?,孤猿銜恨叫中秋。三聲欲斷疑腸斷,饒是少年須白頭?!贝送猓畎椎摹肚锲指琛?、杜甫的《從人覓小胡孫許寄》、梁沈約的《石塘瀨聽猿》、陳蕭的《賦得夜猿啼》等詩篇,均由猿聲、猿的悲鳴,使詩人們百感交集,聯(lián)想到仕途的坎坷失意、摯友之間的離愁別緒以及世態(tài)炎涼……
大自然中的猿與猴原本是有區(qū)別的,猿屬長臂猿類,猴則歸獼猴類,但兩者均被列入靈長目。“猿”字文體性強,有詩意,故文人稱猴為“猿”,而“猴”的稱謂是白話,屬俗語。但在中國的民俗觀念中,猿即猴,猴即猿。
猴拳
明代,由仿生學(xué)原理而創(chuàng)建的“形意拳”中,又派生出“猴拳”拳術(shù)。“猴拳”的突出特點是緊中有慢,剛?cè)嵯酀?,以柔克剛,靈活多變,出奇制勝。充分顯示出猴拳騰、挪、閃、躍、猛的特點和韻律美,在武林中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