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眼看蔣家王朝大廈將傾,蔣介石開始考慮在慘敗之際的退路。4月下旬,蔣介石拍板:撤守臺灣,建立“反攻大陸,復興黨國”之基地。蔣介石即使在下野后,也還沒有打算將政府遷臺,那么他是何時決定遷臺的?其決定遷臺的原因為何?
蔣介石去臺是因為孫中山的“遺訓”嗎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在全面突破了蔣介石精心策劃的“長江防線”后,占領了其“首都”南京。國民黨的江南“半壁江山”已支離破碎,心急如焚的蔣介石立即在浙江定海舉行了緊急軍事會議。會上,蔣介石便引述了一句所謂孫中山先生的“遺訓”:“外戰(zhàn)不出(四)川,內(nèi)戰(zhàn)不出(臺)灣”,以說明自己撤守臺灣乃源于先總理事先已確定的“偉大思想”,可謂用心良苦。會議結束后,蔣介石拍板:撤守臺灣,建立“反攻大陸,復興黨國”之基地。
為此,蔣介石采取了一系列應變措施。命令國民黨??哲娭髁δ弦?,以臺灣為中心,把經(jīng)營的重點放在上海、福建沿海及西南地區(qū)。并且早在1948年12月24日,蔣介石任命心腹陳誠擔任臺灣省政府主席,蔣經(jīng)國為省黨部主任委員,隨即,他又加委陳誠兼任臺灣省警備總司令和省黨部主任委員之職。
首先要說明的是,蔣介石決定遷臺灣雖不是倉促決定,也不是下野前就已經(jīng)確定,臺灣是蔣介石下野后安排退路的選擇之一,但不是唯一的選擇。蔣介石曾有過多種打算:其一,將國民黨軍隊轉移到西康,建立以西昌為中心,以西南廣大地區(qū)為依托的根據(jù)地;其二,撤退至海南島,以該島為中心,以東南沿海地區(qū)為憑借,作為國民黨的最后堅守陣地;其三,以臺灣作為最后的存身之地。
1949年1月17日,蔣介石寫信給其妻宋美齡,表示:“政府絕不遷臺,兄亦不即刻赴臺。”宋美齡此時正在美國積極爭取美國的援助。2月1日,蔣介石在日記中提道:近日關于遷都與政府裁員問題,謠諑紛紜,人心動蕩,致公務員與社會皆呈紊亂不安之狀,乃由行政院院會決議,表明絕不遷都,以辟謠言。
即使在1949年4月23日,蔣介石在離開溪口后電宋美齡談道:“南京國民黨軍全部已于今晨撤退,但上海準備固守,絕不放棄?!笔Y介石此時是有固守上海及江南的決心的。
其二,蔣介石的部署是多方面進行的,他在引退之前對固守南京之決心,并做若干的軍事部署,先守長江,長江不保,全力守上海,上海被占,將重心移東南的廣州、西南重慶及臺灣。
臺灣確實是蔣介石最重視的地區(qū)之一,大約在1948年底就已相繼安排各項事宜;個人遷臺可能是在國共北平談判失敗后,李宗仁一再進逼,加上中共渡江,上海已有立即性的危險,遂決定去臺,時間應該是1949年4月底;至于整個政府遷臺的決定,應是5月的定海軍事會議,而5月16日國民黨中央會議上也再度確定,5月17日蔣經(jīng)國的日記中提道:“此時中樞無主,江南半壁業(yè)已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父親決計去臺,重振革命大業(yè)。”5月18日,臺灣省即簡化入境申請手續(xù),一些國民黨軍政機關及人員陸續(xù)遷入臺灣。臺灣固然是蔣介石計劃的一部分,但最后政府遷臺與蔣介石去臺則是經(jīng)過時局的變遷而下的結果。
蔣經(jīng)國、陳誠等人建議蔣介石去臺灣
蔣介石對臺灣印象不錯。1946年10月21日,蔣介石偕夫人游臺灣,深覺:“臺灣尚未被共黨分子所滲透,可視為一片凈土?!贝送?,臺灣還有其獨特的條件,它是中國沿海的最大島嶼,氣候宜人,物產(chǎn)豐富,又有豐富的礦藏。而且在經(jīng)過日本的長期霸占之后,臺灣的經(jīng)濟脫離祖國大陸而獨立存在,自成系統(tǒng),尤其是它與祖國大陸之間隔了一條100多公里寬的海峽,沒有現(xiàn)代化的??哲姷摹肮曹姟笔菢O難橫渡的。這一切都給蔣氏夫婦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陶希圣、張其昀、蔣經(jīng)國、陳誠等人也建議蔣介石去臺灣。當局勢危殆之際,左右有建議重視川防,但陶希圣則認為臺灣地位重要:“我想從臺灣復興這是將來的希望,因為英美是海權國家,一到臺灣以海洋為基地,可與太平洋對岸的美國打交道,這中間還大有可為?!睆埰潢缽牡乩淼慕嵌葘κY介石提出遷臺建議:其一,臺灣海峽海闊浪高,能暫時阻止沒有海軍、空軍的共軍乘勝追擊;其二,臺灣作為反共復興基地,比其他地區(qū)更具優(yōu)越之處,因為土地利用率高、糧食農(nóng)產(chǎn)品可滿足軍民所需、臺灣島內(nèi)交通便利,具工業(yè)基礎,有利經(jīng)濟發(fā)展、軍事上易于防守,扼太平洋西航道之中,與美國的遠東戰(zhàn)略防線銜接,臺灣經(jīng)日本50年的統(tǒng)治對中央政府有一種回歸感,且較少共黨的組織與活動。這樣的分析,對蔣介石遷臺自有其影響。
至于蔣經(jīng)國,自蔣介石下野后,蔣經(jīng)國一直長侍左右,也多次代表蔣到處處理一些問題,對臺灣亦有所了解,甚至也曾建議蔣出國至加拿大,對于局勢也曾向蔣作報告,在局勢危急之際曾向蔣建議遷臺。
另外,陳誠的建議也具有一定的影響。陳誠接任臺灣省主席之后,奉命到京。1949年1月21日,陳誠的飛機抵定海上空,臨時接獲指示飛杭州,蔣介石下野回奉化途中接見陳誠、陳儀等人。陳誠短暫請示后,到南京謁李宗仁代總統(tǒng)及孫科院長述職;25日返臺,返臺后即在臺準備澎湖二處、臺北、陽明山、大溪、日月潭、高雄、四重溪等八個地方,這些處所正是蔣介石去臺的路線及暫居之處。3月24日、25日,陳誠再度至溪口報告臺灣的情形,并建議蔣駐臺灣。
國共和談無結果后,中共渡江;4月29日,陳誠電蔣請其早日駐蹕臺灣。5月15日再電:“乞鈞座徑飛臺北,一切不必顧慮?!?月17日,蔣介石即飛抵馬公。雖然蔣、陳之間或許存在一些緊張關系,但正如薛化元教授曾針對陳誠主政臺灣的問題談道:“陳誠擔任臺灣省主席期間雖不到一年,但是,無論是解決當時臺灣內(nèi)部的政治、社會、經(jīng)濟問題,或是消除臺灣內(nèi)部可能挑戰(zhàn)(威脅)國民政府統(tǒng)治力量,都有相當?shù)某尚?,對于政府遷臺以后統(tǒng)治體制的鞏固,以及其后臺灣發(fā)展的基調(diào),都有相當關鍵的影響?!标愓\此時建議蔣介石去臺,推斷具有某種程度的影響。
李宗仁再三逼蔣出國
李宗仁對蔣介石在國內(nèi)操控政局有如芒刺在背,加以外間好事者乘隙造謠,致隔閡日益加深。早在上海和平代表團赴北平前,他即請黃啟漢轉達意見:“蔣介石留在國內(nèi),有礙和談,促其出國”。3月8日,南京《救國日報》(主筆龔德柏)以“蔣不出國則救國無望”等標題攻訐蔣;雖然雷震等極力地排解蔣李之間的紛爭,甚至還認為應為蔣當今的處境考慮,南京政府對蔣之批評過分穿鑿,而至于誤會,頗多尖刻之語,有失恕道。王世杰認為逼蔣出國無益局勢,且不能使東南、西南之將領接受命令。
逼蔣介石出國的聲浪未減反增。4月1日,和談代表張治中、劉斐、黃紹竑、章士釗、李蒸等飛抵北平。張治中在行前建議蔣出國,并分析其利弊,出國之利:一、可避免成為攻訐目標;二、卸去和戰(zhàn)失敗之責任;三、使一般將領減少依賴心理;四、可增長見聞;五、可轉移人民的觀感,恢復人民的懷念。出國之害:安全問題、軍事頓失中心、黨難免渙散。在北平談判觸礁,張治中仍電請蔣“及時痛下決心,毅然放下一切暫時出國”。面對此局勢,蔣介石的態(tài)度與逼其下野者不同,一再表示:“他們逼我下野是可以,要我亡命就不可以?!崩钭谌蕜t一再逼其表態(tài)。蔣經(jīng)國曾記載:
4月間,父親在上海支撐危局,誰知李宗仁竟寫了一封信來,要求父親離開上海。父親離開上海的時候,并沒有說出要到的目的地,座艦到達舟山,也沒登岸,祇是到附近的許多小島上去視察。前后在海上漂泊了10天,真是乾坤萬里,滄海茫茫,處著這樣逆境、絕境,無論誰都要心灰意冷、走投無路的,而父親卻泰然處之,在日記上寫道:“只要前進,不變其方向,即使無路處,亦可新辟道路,達到目的?!?/p>
父親正當此風雨飄搖的形勢下、準備力挽危局的時候,李宗仁突然從桂林寫來了一封信。那時,他不但滯留桂林,不到廣州處理公務,而且還要寫信來向父親談條件,他要索取已經(jīng)運到臺灣的庫存的黃金,并且要父親不要再問國事,建議最好早日出國。在這內(nèi)外夾攻的環(huán)境中,父親的內(nèi)心沉痛,是不難想象的,因此用堅決的態(tài)度,給李宗仁復信,大意是說,“你要求我出國,這是辦不到的,因為我不是軍閥,至于要求我不管政事,這是可以答應的,明天起我就可以不管。”
從以上可以看出,李宗仁的要挾的確有影響,因為蔣介石在回信給李宗仁的第二天即離開上海,轉到定海及附近的群島觀察,而后即經(jīng)馬公到臺灣??傊?,環(huán)境的變化、時局的判斷、安全的考慮、幕僚的建議,加上北平和談失敗之后李宗仁要挾的信函,應是蔣介石遷臺的原因。
(摘自《1949大撤退》,林桶法著,九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