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借周瑜來抒發(fā)情感,而不是他人?
懷古是為了思今,這首詞是蘇軾被貶到黃州時所寫,他因心中郁悶而借游山玩水放松情緒,正巧來到黃州城外的赤鼻磯,并由此想到了赤壁之戰(zhàn)的主角之一——周瑜。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zhàn),雖說是孫劉聯(lián)軍擊敗了曹操的軍隊,諸葛亮也有勸說孫權(quán)力戰(zhàn)曹操的功勞,但真正讓孫權(quán)下定決心迎戰(zhàn)曹操且在赤壁之戰(zhàn)中指揮戰(zhàn)事的,其實是周瑜。
其時周瑜年僅24歲,就已立下赫赫戰(zhàn)功,名揚天下。無論是年齡、才識,還是功名、婚姻,都與游歷時已47歲的蘇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蘇軾追憶當年風光無限的周瑜,借以表達自己懷才不遇、功業(yè)未就的憂憤之情,以及渴望自己能像周瑜那樣建功立業(yè)、一展宏圖的志向。
課文《一滴眼淚換一滴水》中,圍觀群眾一開始冷漠地看著伽西莫多被鞭打,在他討水喝時嘲笑、咒罵。但當愛斯梅拉達出現(xiàn),為伽西莫多喂水后,眾人又熱烈鼓掌。只因愛斯梅拉達的一個舉動就讓眾人發(fā)生如此大的轉(zhuǎn)變,是否合理?
課文《一滴眼淚換一滴水》中,圍觀群眾一開始冷漠地看著伽西莫多被鞭打,在他討水喝時嘲笑、咒罵。但當愛斯梅拉達出現(xiàn),為伽西莫多喂水后,眾人又熱烈鼓掌。只因愛斯梅拉達的一個舉動就讓眾人發(fā)生如此大的轉(zhuǎn)變,是否合理?為什么“龜裂”中的“龜”要念 jūn,它不是“烏龜”的意思嗎?
“龜裂”的“龜”和烏龜無關(guān)。龜裂有兩種意思:物體因破敗或干旱而開裂;手足皮膚因寒冷或干燥而坼裂。后一種義項下,“龜裂”同“皸裂”;而土地因干旱而裂開,只能寫作“龜裂”。
老師說得對,“凱旋”的本義是軍隊打了勝仗,奏著勝利的樂曲回來,后面再用“而歸”兩個字就多余了。
語言文字是會隨著人們賦予的含意和使用習慣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如果未來“凱旋而歸”成為了固定用語,就不能只按照它原本字面的意思來理解了。但現(xiàn)在,仍然應該堅持正確的用法。李商隱的《錦瑟》是抒發(fā)思念的痛苦,還是對亡妻的深情悼念?或者僅僅只是作者的自傷自哀?
《錦瑟》是李商隱極負盛名的一首詩,辭藻華美,也是最難把握主旨的一首詩。開篇“一弦一柱思華年”,一個“思”點出主題,但所“思”為何不得而知。最后說“此情可待成追憶”,追的是什么“情”也未說明。
李商隱仕途坎坷,抑郁不得志,情感上又經(jīng)歷了中年喪妻之痛,最后在46歲病故。千百年來,文人學者對這首詩歌的主旨作出了十幾種詮釋,包括提問里所說的幾種理解,各有依據(jù),爭論不休。
梁啟超先生在《飲冰室合集》中說:“義山的《錦瑟》,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敝麑W者張中行先生說:“古今解此詩者總不少于幾十家吧,其結(jié)果自然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如重點取意境而不求甚解?!彼阅囊环N理解都說得通,不必去糾結(jié)定論是什么,能夠品讀欣賞此詩的語言之美是最重要的。《報任安書》是司馬遷寫給任安的回信。課文注釋說,任安曾經(jīng)寫信給司馬遷,希望他利用中書令的職位“推賢進士”。但為什么司馬遷的回信幾乎都在講述自己的遭遇,不提任安的事? 這須得結(jié)合課本刪去的部分來理解。在這部分中,司馬遷解釋,他因替向匈奴投降的李陵說情而遭受宮刑,之后地位近乎于宦官,被士大夫輕賤,已不具備“推賢進士”的資格,所以婉言謝絕這一要求,并非沒有提任安的事。在此之后,他隱忍茍活,只為完成《史記》,不想再卷入風波。詳述自己的遭遇,是希望得到任安的理解,也借此一抒長久郁積的憤懣。完整地閱讀后,《報任安書》的寫作目的、司馬遷的形象才完整地呈現(xiàn)出來。